巴蜀本地高僧|唐僧智诜:巴蜀禅宗第一人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巴蜀本地高僧|唐僧智诜:巴蜀禅宗第一人

智诜(609-702),唐代著名禅宗高僧,巴蜀禅宗的重要人物。他十三岁出家,初从玄奘法师学习经论。后转向禅宗,成为五祖弘忍的弟子之一。智诜在蜀地,尤其是资州(今四川资中)德纯寺传授禅法,对当地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智诜的禅法强调教禅并重,他不仅精通经论,还具有深厚的禅修实践。他的教学和实践对后来的净众保唐禅派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智诜的弟子处寂继承了他的禅法,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

智诜还因其与武则天的交往而闻名。武则天曾赐予他达摩祖师的木棉袈裟,显示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的一生,从学习经论到转向禅宗,再到在蜀地的传法,都体现了他深厚的佛学修为和对禅宗的重要贡献。

智诜的著作包括《虚融观》三卷、《缘起》一卷、《般若心经疏》一卷等,这些著作对佛教经文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解释,显示了他在佛学理论上的造诣。他的教学和著作对巴蜀地区的禅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佛教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智诜的法脉流长,其影响力远及朝鲜和日本,对东亚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唐宋时期巴蜀佛教的兴盛,还表现在禅宗的崛起和发展。巴蜀禅宗早在六祖慧能未显以前,即已形成了自己的禅系。此后古尊大德,人才辈出,或游方宇内, 卓锡名寺,敷演经论,获赐国师;或游学归里,开堂传法,随缘施化,法脉绵延。巴蜀禅宗高僧为中国禅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禅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个世纪敦煌文献的重见天日,特别是其中的《楞伽师资记》和《历代法宝记》揭开了巴蜀禅宗历史的帷幕,使我们比较清晰地知晓禅宗是怎样兴起于巴蜀的。

创立巴蜀禅宗的第一人是资州(今资中县)德纯寺的智诜(609-702)。他受学于五祖弘忍,学成归里后,弘传“东山法门”,开创了巴蜀禅宗历史,是净众——保唐禅系的奠基者。据净觉《楞伽师资记》,经弘忍印可而有资格“传呈道者”只有十人,资州智诜就是这“十人”之一,与神秀、慧能并为同门。智诜颇具文学根柢,弘忍许其“兼有文性”;同门中他与神秀等“道德最著”。据《历代法宝记》,他撰有《虚融观》三卷、《缘起》一卷、《般若心经疏》一卷。智诜上承五祖,下传“唐和尚”处寂,处寂传净众无相,无相传保唐无住,从而形成净众——保唐禅系。吕温《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说,蜀僧承远“初事蜀郡唐禅师,禅师学于资州诜公,诜公得于东山弘忍”。碑文“唐禅师”即唐和尚处寂,承远师事处寂,不久离蜀沿峡东下,住持南岳弥陀寺,法门颇盛,该碑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净众保唐禅系启迪后进,培育人才所结出的硕果。

讲到禅宗历史, 人们总是想到“南能北秀”,其实早期禅宗史上无分南北, 此种“非南非北”现象才是历史的真实,才是道信、弘忍间的传法主流。这段历史理应得到尊重,并加以认真研究,前人如胡适先生利用敦煌资料在这方面做了极有意义的工作;今世高僧印顺所撰《中国禅宗史》,对早期禅宗如牛头禅系、剑南保唐禅系都辟有专章专节加以论述。胡适、印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禅宗历史奠定了好的基础。

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指出:“故德宗皇帝贞元十二年,敕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宗旨,搜求传法旁正。遂有敕下,立荷泽大师为七祖,内神龙寺见在铭记。”据此我们可以说,由荷泽神会于开元二十年(732)提出《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至贞元十二年(796)以法定文书“敕旨”钦定传法“旁正”,这时慧能南宗一系的“正宗”地位经过六十余年的论争,才算正式被确定下来。这以前,弘忍门下的智诜卒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享寿九十四岁,由此上推则智公早已在巴蜀开堂传法,且多历年所。他数十年的法雨浸润,造就了颇有影响的净众——保唐禅系。应当说,智诜等巴蜀禅师们在早期禅宗的历史舞台上,其表现是相当出色的,因而他们的历史地位也应给予充分肯定。

(参见龙显昭《巴蜀佛教的传播、发展及其动因试析》,《西华大学学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