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一望见黄檗 | 走进黄檗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虎溪一望见黄檗 | 走进黄檗

万历四十二年,万历皇帝为福清黄檗山中天正圆禅师颁赐谕旨,赐紫袈裟、玉如意和锡杖。皇帝下圣旨,给已圆寂十四年的中天正圆禅师,是对其赴京请藏,“候命八载,不易其志”的嘉奖。86年后,中天正圆禅师的第七代法孙石龙元飞禅师应请来到厦门,成为虎溪岩寺开山祖师。鹭岛之上,黄檗法乳,绵绵延续三百余载,成就了黄檗虎溪一派。

虎溪一望见黄檗 | 走进黄檗

黄檗禅师创虎溪

虎溪岩寺为唐陈俦所建,明万历年间绅士林懋时集资拓建。据《厦门志》记载,明万历四十五年(1615年),有名士池显方“寻幽到此,心赏奇观,因建刹”。又因寺南面有玉屏山,寺称“玉屏寺”。明末清初,玉屏寺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十年(1700年),福建水师提督吴英捐资重修,并礼请黄檗禅僧石龙元飞禅师主持营建,寺成即改“玉屏”为“虎溪岩寺”。继石龙元飞禅师之后,厦门海防同知李暲出资白银5000两,又兴建了准提阁、弥勒楼、供佛泉、飞鲸石、渡虎桥等建筑。可以说,清代的虎溪岩寺是盛极一时。

虎溪一望见黄檗 | 走进黄檗

根据《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黄檗山万福寺高峰祖师法字传派》记载,虎溪派开山石龙元飞,尊黄檗山“明第一代重兴开山赐紫正圆中天祖师”为始祖,是第七代。传承谱序是:中天正圆——法钦觉因——鉴源兴寿——时恒隆瑞——良守惟观——惟量道建——石龙元飞。元飞禅师俗姓童,法号石龙,晋江人。14岁出家于泉州崇福寺,后在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浑古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并师事泉州崇福寺哲老和尚,得师授为传法弟子。道光《晋江县志》卷六十“人物志”,有石龙元飞禅师小传:“元飞,字石龙。十四入资福寺为僧,师事哲老和尚。一日闻霹雳声,信口诵云:‘个事不从字与文,一归何处说纷纷?而今劈破虚空后,卸却肩挑二百斤。’哲老奇之,授拂焉。辛巳(康熙四十年,1701年),威略将军吴英迎住同安虎溪岩。时岩仅敝屋三间,元飞竭力募建,不三十年次第成巨观。山下暴榇累累,元飞劝葬于其子孙,而代葬其无主者。后建报恩堂于南偏,迎母就养,奉父主祀焉。母殁,与父合葬寺侧。乾隆壬戌(乾隆七年,1742年)圆寂,年七十一,是为虎溪寺开山祖云。”

南明知州作头陀

在虎溪岩寺之左侧,是伏虎洞,洞中伏着一只泥虎,此地“虎溪月夜”,成厦门八景之一。特别重要的是,伏虎洞上有一块题刻“永历十三年”年号的摩崖石刻。这是南明政权郑成功部属参将、承宣使邓会的行书七绝一首:“虎溪一望景多多,石壁千层抖薜萝,寄语山僧留尺许,他年容我作头陀”。题头写的是“永历十三年夏,知思明州事,户部主事三山啸庵邓会题”。

虎溪一望见黄檗 | 走进黄檗

邓会,字啸庵,明末清初福州人,贡士出身。明亡后投奔郑成功抗清。永历四年(1650)任参军。1655年中左所(厦门旧称)改为思明州,任正审理,负责劝学取士。翌年接任思明州知州,为厦门岛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位地方长官。永历十二年(1658),郑军准备北伐长江口,受命监督粮饷。后归顺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70)授太原知府。

崇祯皇帝上吊煤山后,明朝宗室又在南方建立多个流亡政权,史称“南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被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等拥立为帝,建号“隆武”,郑成功的忠勇得朱聿键嘉许,赐他与国同姓,易名“成功”,从此南明称之“朱成功”,又称“国姓爷”。但是,弘光、隆武、鲁王、绍武等都只是昙花一现,几乎没给清军南下造成任何阻力就覆灭了。而在广东肇庆即位称帝的桂王朱由榔,不断转战西南,历十四载。1654年,郑成功拨船送隐元禅师东渡。1657年底,郑成功被永历帝册封为“延平王”。

虎溪一望见黄檗 | 走进黄檗

碧天云净是归期

站在虎溪岩寺伏虎洞平台,可以遥望厦门万石植物园,植物园里有一块大岩石,形似一只蹲着的骆驼,被称为“骆驼峰”。驼峰位于植物园南侧天界山麓,有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的“醉仙岩”。时太常寺少卿、厦门人池浴德募工开凿醴泉洞,洞里塑何氏九仙祭祀,即肇建道场。明末,有僧人在这里住修,称“醉仙岩”。据明人倪冻《醉仙岩》中记载,最初有牧童在岩罅间发现一个大洞,爬了进去,拿出一个瓷香炉,就放在洞口点香奉祀。后来,被开发虎溪岩的名士池显方发现,就会同诸乡绅集资开凿岩洞,发现洞内有泉流淌,味甘冽如醴酒,因名之为“醴泉”,称洞为“醴泉洞”。同时,在岩洞前后各建小庙一间,塑何氏九仙神像奉祀,称为“醴泉岩”。岩后有巨石耸立,上刻“天界”二字,以示“天仙”自界外降临。

乾隆六年(1741),厦门名士黄日纪在醉仙岩读书,与住持僧月松和尚募金在醉仙岩建天界寺,供奉观音和仙翁,此后,醉仙岩成为了释道合一的佛门道场,始称天界寺。走进山门,会看到山脚下有一块巨石掩覆形成的洞穴,名为“醴泉洞”。“醴泉洞”三个摩崖大字,落款是“万历十一年,主缘傅钺立”,至今已有400多年。此洞深数尺,内有九仙神像,佛座后有一口井,俗称“仙井”。传昔日此井水常满,水质清甜甘冽,可酿美酒,故称“醴泉”。天界寺后山有两块巨石,一块上刻“仙岩”,一块上镌“天界”。

虎溪一望见黄檗 | 走进黄檗

明永历八年(1654年),隐元禅师应日本长崎兴福寺住持逸然性融长老及当地信众檀越的四度礼请,不惜以六十三岁高龄,于五月十日离开了前后任住持长达十四年之久的福清黄檗山万福寺。经莆田、泉州,六月三日到达厦门,等候前住日本的船只,在厦门期间住锡仙岩天界寺十八天。此间,授法岩僧如寿为宗门弟子。

六月二十一日,隐元禅师乘坐郑成功提供的船只东渡日本,途中历尽艰辛,于七月五日到达长崎,开启传播佛学经义、先进文化与创立日本黄檗宗之始。辞别厦门时,隐元禅师感慨万千,曾留有诗作《中左江头别诸子,甲午六月廿有一日》:江头把臂泪沾衣,道羲恩深难忍时。老叶苍黄飘格外,新英秀气发中枝。因缘会合能无累,言行相孚岂可移。暂别故山峰十二,碧天云凈是归期。

内容来源:2022年12月29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