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边形战士”辛弃疾寻佛记:众里寻他千百度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六边形战士”辛弃疾寻佛记:众里寻他千百度

“六边形战士”辛弃疾寻佛记:众里寻他千百度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他的诗词贯穿语文课本,千古绝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响彻近千年。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免职,此后一直隐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长期壮志难伸的隐居生活,使辛弃疾倍感苦闷。

为寻求心灵的解脱,他分别从老庄和佛教中寻找答案。在与高僧的接触中,他对佛教产生了虔诚的信仰。他的诗词中有大量的佛教题材。有的诗歌赋予事物佛教内涵,有的描述寺院佳境,有的叙述与高僧往来问道......

赋予事物以佛教内涵

辛弃疾在许多诗歌中,都将平常习见的事物赋予佛教的内涵,让这些风景事物都能做到无情说法,即所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达到了“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无情说法的效果。辛弃疾的《西江月·木犀》词,颂扬了木犀(桂花)的清香与高雅,赞颂了其洗尽尘缘的高贵。诗云:

金粟如来出世,蕊宫仙子乘风。

清香一袖意无穷,洗尽尘缘千种。

长为西风做主,更居明月光中。

十分秋意与玲珑,拼却今宵无梦。

金粟为桂花的别名,因其色黄如金,花小如粟。同时,金粟如来在佛教中常用来指称维摩诘居士,据传维摩诘居士前世曾为金粟如来。词人赞叹桂花开放,为金粟如来出世、蕊宫仙子乘风,以花喻人,表明桂花可带给人很多佛教启示。“清香一袖意无穷,洗尽尘缘千种”则道出了桂花的清香宜人,更说出了桂花远离尘世的高洁。词人言外之意是劝人要向金粟如来学习,清净修为,远尘离垢,以便能有这样的处世、解脱智慧与利人品性。

辛弃疾的《菩萨蛮》词则将友人用菩提叶制作的灯喻为向人说法。词云:

看灯元是菩提叶,依然曾说菩提法。

法似一灯明,须臾千万灯。

灯边花更满,谁把空花散。

说与病维摩,而今天女歌。

辛弃疾一次与好友一起聚会,友人在席上张起菩提叶灯,并在席上作赋。另一友人赵茂中带着病携带一名歌女来唱歌助兴。辛弃疾看到菩提叶做的灯,忽然想起了菩提叶寓意着给人传授菩提之法之义。经文中常说“一灯能破千年暗”,这意味着明灯能够照亮暗室,给人带来光明和智慧。

在词中,辛弃疾赞叹带病前来赴宴的友人,他们恰如病中的维摩诘居士。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居士为度化众生的方便,故意示现病态。佛陀知其用意,便派人探病,但大众都不敢前去,于是佛陀派遣文殊菩萨前往问疾。维摩诘居士空其室内一切所有,仅置一床,以疾卧其上。文殊菩萨致问时,维摩诘居士答道:“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愈,则我病愈。”辛弃疾以此赞叹好友像维摩诘居士一样,带病前来,是为众生着想。

在称赞带病而来的友人之后,词人又称赞歌女宛若天女,这个场景恰如文殊问疾时,天女散花试众人道行的情景。

描述寺院佳境

辛弃疾一生中曾到过许多佛寺游览参访,诗兴所至,写了许多游览佛寺的诗歌。这些诗歌有的称扬佛寺的风景秀丽,有的抒发词人游历佛寺的感悟。如其《题金相寺净照轩诗》云:“净是净空空即色,照应照物物非心。请看窗外一轮月,正在碧潭千丈深。”这首诗歌是词人在参访金相寺时触景生情,下笔成诗。词人深悟佛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告诉人们心当不为外物所转,心更不是外物。诗歌结尾两句,词人告诉我们,明月是指示人悟道的载体,当你看到明月照深潭的景象时,会从中体悟禅宗“明月溪水尽说禅”的道理。

其实,佛教经典中经常用明月比喻悟道,用手指比喻指引人悟道的语言文字或者其他手段。禅宗祖师常训导学徒,说标月之指是指不是月,而很多学徒却认指为月,走上了错路。辛弃疾此处描写月亮,意在启示我们要因指见月。诗句一语双关,明写明月,暗写悟道。

辛弃疾还有一首《黄沙书院》,诗歌有序云:“黄沙书院面势甚佳,欲以维摩庵名之,特未定也,预以一绝句纪之。”诗云:

隐几南窗万念灰,只疑土木是形骸。

柴门不用常关着,怕有文殊问疾来。

诗歌是辛弃疾在隐居期间所作,描述了词人在隐居黄沙书院时的落寞心情。由于情绪低落,词人甚至将看到的土木,当成了骨形骸。在荒无人烟的书院中,不用将门紧闭,也许在你不注意的时候,会有文殊菩萨前来问疾呢。

辛弃疾在多首诗歌中反复提到维摩诘居士,提到文殊问疾、天女散花的典故。可见辛弃疾对《维摩诘经》十分熟稔,对维摩诘居士十分推崇。他甚至还在诗歌中以维摩诘居士自比,说明词人对自己的信仰充满信心。

与高僧往来问道

辛弃疾之所以有高深的佛学造诣和修证功夫,是与他经常与高僧往来问道分不开的。在他的诗歌中就有很多是描述与高僧往来问道的。如《减字木兰花(宿僧房有作)》云:

僧窗夜雨,茶鼎熏炉宜小住。

却恨春风,勾引诗来恼杀翁。

狂歌未可,且把一樽料理我。

我到亡何,却听侬家陌上歌。

僧窗夜雨,点明了词人是去拜望高僧,并受到高僧煮茶对饮的热情招待。辛弃疾在饮茶过程中生发了很多感慨,由此产生诗兴。

饮茶是禅宗重要修行方式,习禅者在饮茶过程中常能品味出茶中禅理,因而禅林中有“禅茶一味”之说。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公案,自问世以来一直为禅子津津乐道。“吃茶去”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是修行的方式,所谓“穿衣吃饭无非修行,运水搬柴尽是妙道”。词人通过饮茶来体悟修道,也是禅师暗示给他的禅机。词人来此本无事,但通过饮茶和听人歌咏,对禅的体悟更深了一层。

辛弃疾的《问禅》诗歌,描写了自己亲近一位高僧,向其请问禅理之事。诗云:

我来欲问小乘禅,惭愧尘埃未了缘。

忽忆去年秋夜话,共听山雨不成眠。

辛弃疾与高僧的往来由来已久,但在隐居之前,他与高僧的往来,或只是限于好奇,或只是粗浅的问道。词人说自己当时问的是小乘禅。小乘,又作声闻乘,系大乘、菩萨乘的对称。意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于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词人之所以修小乘禅,是因为当时他对佛法的体悟尚不深刻。辛弃疾回忆起去年与高僧共同听雨的情景,那时的辛弃疾已经与高僧密切交往,对高僧满怀敬仰之情。因而后来,他还时常想到高僧,并在一年之后,又来向高僧问道。

辛弃疾的《和任师见寄之韵》诗,描述了自己在归隐之后的生活状况。诗云:

老来功业已蹉跎,买得生涯复不多。

十顷荷三径芰菊,醉乡容我住无何。

昨梦春风花满枝,是花到眼是新诗。

如今梦断春无迹,不记题诗付与谁。

几年魂梦隔高门,叹息潭间阙异闻。

剩喜风情筋力在,尚能诗似鲍参军。

辛弃疾是在收到高僧任师对自己的问候信之后,作了这首酬和诗。辛弃疾告诉任师,自己的功业已经半途而废了,现在年岁已高,恐怕在人世的时间不长了。好在有满园的荷花和菊花,使自已能在愁闷时借以消愁解忧。词人经常在梦境见到风花满枝,醒来才知是空梦。虽然自己有诗兴,但不知道作诗给谁看。

诗歌中流露出辛弃疾对自己被免职的无奈,和不能为国效力的遗憾。可见,虽然隐居了,辛弃疾还是不愿甘于沉寂,总想能为国出力。不过,晚年虽然被征用,不久又被免职,他生前还是没有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

文章来源丨《禅》刊 2024年度第一期

原标题丨辛弃疾与佛教之缘

作者丨张家提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