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记忆:海口塔寺与黄檗 | 走进黄檗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历史的记忆:海口塔寺与黄檗 | 走进黄檗

0b5cca7c560f8f53a092da9b89b8c21

福清海口镇始建于北宋,是福清五大古镇之一,因其雄居福清湾顶部,扼龙江入海咽喉,故得名“海口”。古镇故事里,印刻着历史的记忆。这里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宋代龙江桥,还有留下黄檗隐元禅师求法足迹的唐刹瑞峰寺。

日本入唐名僧来海口

唐代,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日本向中国派出了众多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其中有日本留学生,如跟李白交好的阿倍仲麻吕(晁衡)。其中也不乏高僧,最著名的有最澄、空海、常晓、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和宗叡, 被称为“入唐八大家”。

IMG_256

23b15606bf7398bcda17ccd2ce5e7fc

圆珍(814—891)是空海大师的侄孙,日本天台宗的创始人,也是“入唐八大家”中携回佛教经论最多的求法僧人。仁寿元年(851),圆珍决定入唐。三年后的七月,时年四十岁的圆珍开启入唐求法旅程。通关牒文上写的目的地是天台山、五台山、长安城青龙、兴善寺等处。

唐大中七年(853)八月十四日,圆珍一行乘坐的商船飘至琉球,后到达福州连江。九月二十八日,从福清海口镇出发,十月中旬进入温州境内。

d85e9059d5265f4df46911d8f5e0062

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存有一份唐大中七年(853)福州都督府颁发给日僧圆珍的公验,内文是:“福建海口镇,勘日本国僧圆珍等出讫。大中七年九月廿八镇使魏动邀、镇将朱浦。”这短短32字,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明确告诉世人,早在1100多年前,海口就已建“镇”,出入洋需经海口通关。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在其《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 商务印书馆1980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一书记载,圆珍入唐,先在福州开元寺从中天竺的般怛罗学习悉昙。之后参拜天台山,在绍兴开元寺研究天台宗。经过洛阳到长安,师从法全学密教。带回经论章疏四百四十一部、一千卷及道具、法物等十六种。回国后在近江(滋贺)开创圆城寺,成为日本天台宗的开山祖。贞观十年(636)任天台宗座主二十四年,醍醐天皇赐给其“智证大师”徽号。

黄檗东渡名僧来海口

3fa033f808260474dce65a431012939

1654年,隐元禅师应请东渡扶桑,开创日本黄檗宗,被日本皇室七次敕封、加谥国师、大师徽号,为江户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据《普照国师年谱》记载,明泰昌元年(1620)二月十九日,隐元禅师“诣黄檗”,“礼赐紫鉴源寿公剃度”。

bab071c3dcd6d6ea1d221ec738e7e95

隐元禅师默默发愿,这次落发出家,“若不精修梵行,兴崇法门”,就会“生陷泥犁”,“自是常持疏走民间募赀”。这一年冬天,隐元禅师听说“道亨法师讲《楞严经》于海口瑞峰寺”,便“特往听之”。但是“初不解其义”,“至第四卷略有领会”。该年谱还介绍,瑞峰寺亦称“塔寺”。

IMG_256

二十七年后的顺治四年(1647),隐元禅师又来过一次“塔寺”。那一年,福建总督张存仁,以海滨不可测为借口,屠杀福清海口、镇东卫两城。“镇东、海口二城陷,杀者数千人”。隐元禅师“噩然伤心”,该年六月,和黄檗山首座时学禅师一起,“同谒东岳,建水陆普度者两月余。”之后,去瑞岩礼弥勒石像,“过塔寺”。

据2007年12月所立“瑞峰寺简介”碑介绍,瑞峰寺,原名妙贞观,位处人文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海口龙山上,依山临海。据载,该寺始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宋徽宗宣和6年(1124),在寺内主轴线最北端建造一座七级佛塔,名为“普光万寿宝塔”。宋度宗咸淳2年(1266),改妙贞观为瑞峰寺。是年,都缘首承奉郎监镇金华王舆又慕缘重建,改名“瑞峰塔”。该塔高45米,重檐雄奇,耸入云端。后于民国2年(1913)毁于雷火,现存石构塔基、金刚柱和少量浮雕人物的石构件。1985年,华侨林绍良昆仲鼎力施助,海口九境十三墩信众捐款募集重建。

bf136a1821fbd6a884b0ea1e324dcc1

网上林文彬《隐元禅师与福清瑞峰寺的深厚法缘》一文,插有一张“瑞峰寺简介”的图片,图片上的文字讲到“1648年,隐元禅师弟子木庵禅师曾接任海口瑞峰寺住持”,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在宗泽东澜元禄八年所刻《木庵禅师年谱》全书之中,没有这个记载。顺治五年的时候,木庵禅师38岁,他本来要去浙江天童寺参费隐通容禅师,因“路途荆塞乃止”,“即登黄檗谒隐元和尚”。木庵禅师来到黄檗山后,先是“充堂司”,第二年任黄檗山“西堂”。没有作瑞峰寺住持的记载,其分身去海口的可能性也不大。

黄檗第十代住持的海口缘

明谦惟吉(1634—1706)禅师号易庵,为黄檗山清第十代住持,是隐元禅师的法孙。据道光《黄檗山寺志》卷四记载,1673年,隐元禅师于日本圆寂时,明谦惟吉40岁,时任黄檗山首座,于翌年夏奉寺命“出使日本,奔奠祖丧”,却在泉州候船不果而回山。

据《径山藏》所收《黄檗易庵禅师语录》记载,明谦惟吉俗姓林,生于崇祯七年(1634),福清迳江人,林氏望族。明谦惟吉的堂叔自光公,原为黄檗山出家的耆宿,后住持“福唐塔寺”。自光公常勉励幼年的明谦惟吉说:“你弟昆六人,观你髫龄,颇有善根,异日必能脱俗。”十三岁时,明谦惟吉便已决定奋志投禅,前往海口瑞峰寺去找其堂叔自光公。大约半个月之后,适逢良冶性乐(1600—1664)禅师回黄檗省觐其师隐元禅师时,途中来到瑞峰寺,自光公便趁此良机,命明谦惟吉礼拜良冶性乐为本师。

三年后,良冶性乐为其披剃,并为其取名为“道谦,”良冶性乐解释为其命名之原因:“你系出迳江名族,惧志高而气亢,吾为你取名道谦。古云:‘满遭损,谦受益’,可顾名思义也。”可见,良冶性乐深谙身出名族的易庵原本志高气亢之性格。明谦惟吉于其语录中,尊良冶性乐为“本师”。

康熙26年(1687)春,明谦惟吉受福清缙绅、黄檗耆宿和檀越之请,继黄檗祖席,成为黄檗山清第十代住持。明谦惟吉先后住福州台江白龙庵二十七年,其圆寂20年后的雍正年间,侯官人萨学天任彰化教谕,将福州白龙庵五灵公移灵于彰化,之后又分炉至台南、高雄等地。

8aa55a32cc9ecce265ad1a8653dcb8e

南宋时期,文坛领袖、福建莆田人刘克庄来到海口,登上龙山,参访瑞峰寺,赋诗《瑞峰寺》一首:寺在高山顶,天寒偶一登。孤僧营粥饭,诸佛阙香灯。潮落洲分派,林疏塔见层。危栏宜老眼,欲去几回凭。

内容来源:2024年2月1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