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灯法师:死亡临前,你能坦然上路吗?|第六届普觉论坛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传灯法师:死亡临前,你能坦然上路吗?|第六届普觉论坛

编者按:第六届普觉论坛 ∙ 2024 生命教育学术交流会在广州大佛寺举办,本次交流会以“死生契阔: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教界大德、生死学、医学专家共问生死,共寻生命真相。香港大觉福行中心住持、佛教院侍部总监、安老关怀督导传灯法师发表了《只想舒舒服服地走——佛教院侍聆听病者的心声》的主题演讲,香港大觉福行中心佛教院侍部有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病患关怀团队,定期于17家医院服务,迄今关怀病人逾70000人次。传灯法师通过讲述佛教院侍部一个个生死相隔的故事,总结出六大法门的灵性学习,可以协助病者提升内在的力量,也让照顾者有入手之处。引发大家对于病患关怀的重视,并发出令人发省的问题:死亡来临,我们能坦然上路吗?凤凰网佛教文化编发传灯法师主题演讲如下:

传灯法师:死亡临前,你能坦然上路吗?|第六届普觉论坛

传灯法师:死亡临前,你能坦然上路吗?|第六届普觉论坛

心灵陪伴的力量

一日周末,本来不打算外出,但心中记挂着一位生命正在倒数的肺癌病人。

当医生告诉他化疗已经无效,并转介他到纾缓治疗,他不能接受事实,曾试图自杀,当被抢救回来后他知道院方不会让他回家了,以免他再度伤害自己。“昨晚,靠窗的病人死了,他拒绝抽腹水,也不肯进食,才三天就走了。我也想过绝食,希望早日脱离苦海,但这又是否构成自杀?”他说。

他内心好矛盾,长时卧床,全身孱弱疼痛,呼吸喘促,连给自己倒杯水都感到乏力,他最担心自己再也无法行走,活着还有何尊严和意义?有时他会努力进食,尝试不用氧气,希望身体稍好时可以再试其他治疗。回忆过往,他懊悔曾经做错许多事,他自觉现在的病就是一种惩罚!看着身体每況愈下,仍有许多未了的事,未释的结,内心愁苦!

我静静陪伴他,聆听他心底的话。心灵陪伴,是一种同在的力量,是不带批判的同理与倾听,是愿意按着病人的步伐,接住他的心情与处境,尊重与肯定他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洞见他内心的需求和渴望。

死亡临前你能坦然上路吗?

大觉福行中心佛教院侍部有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病患关怀团队。2009年,衍阳法师(1958-2015)成立中心初期,团队成员不足10人,到了2024年,已发展至12位荣誉佛教院侍及逾350位心灵大使义工,定期于17家医院服务,迄今关怀病人逾70000人次。2011年,香港医院管理局正式通过设立“佛教院侍部”,与基督教和天主教并肩关怀病患。“院侍”一词出自赵国森博士,并获觉光长老和永惺长老印可,寓意“在医院侍奉病人的心灵”。

世尊说八苦,在临床上都一一见证了。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不外身、心、灵及人我关系的苦,若没有适切的照顾及关怀,何以平安?何以善终?衍阳法师说:“佛教的临终关怀,是让临终的人,将一生最放不下的事,最放不下的人,或最纠缠一生的仇恨、冤结解开,之后坦然上路。”佛教的善终,是“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身体的苦可以借助纾缓治疗来调适,心灵、社会、家庭的问题则需病人与家人连同医护、社工、心理学家、心灵关怀工作者等跨专业界别携手来应对。

15年来,佛教院侍部始终秉持“真爱无界限,陪您过难关”的理念,以倾听者、陪伴者、病人和家属提升灵性的引导者、纾缓照顾团队的参与者、病人和家属信仰的请益对象、丧葬问题的咨询者,以及家属悲伤的抚慰与辅导者的角色,关怀无数病者重拾健康或圆满人生。《生命奥祕:十六个生命的灵性对话与临终学习》一书归纳出六大法门的灵性学习,是院侍团队于临床关怀工作上参照的准绳,不但可以协助病者提升内在的力量,也让照顾者有入手之处。

一、众善法门——首先是“病情告知”,了解病况才能及早做准备。怎奈,不少家属担心病者无法承受事实,选择隐瞒病情,徒留遗憾!试想,病者身在病房难道会不知道?从医护的谈话、态度,病房的设备,及见其他病人逐一逝去,他可能会想:何时轮到我?已经努力治疗了,为何都不好?家人窃窃私语,欲言又止,究竟在隐瞒什么?坦诚告知真相,彼此才可以“五道人生”。其次是“生命回顾”,与病者一起回顾人生历程,肯定他的付出和价值,也让他看到自己不枉此生。其三是“关系修复”,让陈年恩怨一笔勾销。一位老人主动与兄弟姐妹复合,还留下八字箴言:“莫结新仇,莫记旧恨”。其四是“心愿完成”,如开生前告别会、与家人一起看日落、回一趟家、皈依三宝等。

二、忏悔法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生命终结前,病者会渴望得到宽恕;或家人向病者求忏悔;病者原谅自己也很重要。一位抛妻弃子的病人主动传音讯给前妻及子女,向他们道歉;又有儿女向弥留多时的妈妈下跪求忏悔,妈妈才肯咽下气。愧疚消融了,彼此才能平安。

三、皈依法门——生死关头无处可依,唯有佛、法、僧三宝是真归仗处,是渡苦海的浮囊。当病者认识佛的功德、受持佛所教的法、跟随和合的僧团修习,他的心可得安稳,亦是出离生死的基石。

四、念佛法门——有病人问:“怎样才是好死?”衍阳法师答:“念佛往生就是好死。”法师又说:“念阿弥陀佛,是重燃我们心内的真光,让那份自性的光芒与佛性相应。”在临终阶段,身体功能衰竭,心识混乱震盪,身边的人要帮助病者提起对阿弥陀佛及极乐淨土的深信、切愿、力行。《三时繫念佛事》云:“念佛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能帮助临终者提起方法,加上平时的工夫,才有把握善终。

五、随息法门——观呼吸是最有效对治乱心的方法之一。佛教说修行,就是安住当下,躺在病榻上,此时此地就是修行的所在,踏实地觉知一呼一吸,觉知身心的感受,觉知意念的起伏,没有要控制什么或改变什么,只是单纯地如实观、如实知、如实觉。

六、临终说法和助念——助念,是帮助病者提起正念。当生命步向死亡时,会经历外分解和内分解两个阶段──外分解,即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加上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分解;内分解,指粗细意念和情绪的分解。临终者还可能见到三种现象──业、业相或业趣,或出现谵妄,比如见到已逝的人,或无法与现实连结的景象。因应病者的个别情况,照顾者应适切地陪伴、抚慰及开导,提醒病者一切现象皆是幻化、无主,应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令得善终。

只想舒舒服服地走

香港善宁会曾对公众人士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大众认为的“好死”,最重要是“无肉体痛苦”,其次是“留者善别”,其三“去者善终”。阿君与癌病共存十几年,她曾说:“若药石无灵,希望舒舒服服地走。”阿君的善终指数颇高,除了往生前曾经历一段病苦的煎熬外,她知道死之将近,接受死亡,妥善交代后事,对亲人也没有太多牵挂,她笃信佛教,知道死后该往哪儿去。

临走前一周,当她从昏迷中被抢救回来时,肺功能已严重受创,在密实的氧气面罩底下,她努力地想表达自己,但身边的人听不懂她的话,只好猜,终于了解她的心愿:“不想捱了,希望舒舒服服地走!”

对自己的病阿君曾心存怨尤,经开导后便明白一切并非偶然,接受该医、该受的都已完成,眼前最重要是把握自己、为未来打算。当病情已无法逆转,多活一日都嫌久。丈夫、子女不忍她受罪,愿意成全她的心愿。我邀请家人与阿君一齐回顾生命,肯定她为人妻子、母亲的责任已尽,真挚地道谢、道爱、道歉、道谅及道别;又引导阿君回到呼吸、回到弥陀圣号,将心安住在自性的光明中,迎向安养国土;之后,又出席了阿君的丧礼,向她致以最后的祝福,并持续关顾丧亲家属。

一千个为什么

心灵关怀的另一照顾对象是家属或照顾者。一人病了,全家人担忧,白头人送黑头人的痛更深。阿明把儿子养到快成年了,一场急性白血病把幸福的家打得七零八落!眼看儿子几年来了无尽期的化疗,病况时好时坏,阿明与太太商量后接受了骨髓移植的建议,儿子也同意了,虽知存在风险,但也要搏一搏!可惜手术后才没几天,儿子便出现严重併发症,本来还能说话,霎时间就昏迷不醒了。经抢救后虽然有了生命迹象,但体内器官一个接着一个衰竭,最终家人忍痛放手。

放手,不是不爱,而是爱的升华,让他脱离苦海。

在儿子生命的最后24小时,我被紧急召唤前去为儿子临终说法及助念,同时安抚极度悲伤的家属,也为亡者主持“院出”仪式,即在医院善别堂举办简单告别仪式。阿明歇斯底里地嚎啕大哭,不解地说:“为什么?为什么努力陪伴还是不能把他救回来?”一个那么善良的孩子怎么就没了?为何要他承受如此剧烈的磨难?他那么积极接受治疗,为何结果却是痛苦和死亡?他痛心疾首,也自责是自己害死儿子的:“爸爸做错了!本来就不该做移植!”

在灵堂上,我觉得有需要回应阿明的疑惑:“我们凡人无法看清导致今日结果的因缘,实叫人无可奈何!我们多么希望有奇迹出现,孩子能跨过这一关,失去这乖巧的孩子任谁都深感婉惜!你们知道吗?每个人来到这世上,冥冥中已有属于他的人生轨迹,他要面对的考试基本上都已有个数!你看,孩子面对病及治疗从不言弃,无论多艰难他都咬紧牙关撑过去。他有疼爱他的家人不离不弃地照顾他,甚至愿意替他受苦。他已尽全力应付这场考试,考完了!请知道,眼前这具败坏的遗体,他并不住在那裏,孩子已摆脱了病的束缚,他自由了!让我们真挚地祝福他得生光明的善处,往后不再受病苦折磨了,好吗?”

阿明拭去眼泪,静静听着。我又说:“请允许我代孩子说几句话:爸爸妈妈,我病的这几年令您们辛苦了!感谢您们对我的爱,生长在这个家我好快乐。若来生可以再见,我愿意弥补未尽的孝。请珍重自己,好好活下去!”人生犹如南柯一梦,这场生死教育必将深远地影响着全家人看待生命的态度。

从受助到助人,“心连恸计划让无数人受益

有个男孩自幼便患有心肌病,我持续关怀将近两年,很多时是居家访视。孩子很有慧根,与药师佛特有缘。第一次见面后,他与父母便每日诵心经、大悲咒,持药师佛号及心咒。孩子的妈问:“如果有得选,你会不会选择去别的家庭,不用生病?”当时年纪轻轻的孩子答:“去哪里我都会这样,因为我是我!”

我曾两次圆满孩子的心愿,偕同其父母前往大屿山朝拜大佛,还记得当时年仅8岁的孩子在大佛前诵完心经及大悲咒后,忍不住说:感觉好澎湃!我给孩子讲故事“獾的礼物”,讲到獾走向隧道的那一段时,孩子突然哇哇地哭了起来,相信他能领会那是死亡。孩子走后,夫妇俩都来做义工,从受助者转身为助人者。

当年幼的孩子或青少年患重病以致死亡,家长们如何理解这个丧失,如何接受这个事实,如何接纳自己的情绪,如何承受锥心的伤痛,如何处理无尽的思念,如何适应失去孩子的生活……这些都是丧孩父母至亲要面对和处理的。这是知易行难的事。在丧亲哀伤关怀的工作上,院侍部特别为丧孩家人设计了“心连恸计划”,一个连系哀恸家长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在哀伤路上同行,互相支持、分享和交流。佛教的信念和对生死的看法可以协助丧亲者理解生命的无常,接受生命中会有缺失的事实,舒缓他们心灵上的痛,并适应重整丧失后的必然转变,让这个经验不单不会带来长远的创伤,更会有灵性上的成长。

启动至今的三年里,院侍部举办了多元化的活动供家长们参加,部分包括:解经读经、普佛礼忏、遗物转化、禅茶、禅摄影、禅绕画、山水疗癒、田园乐活等。在遗物转化活动中,家长们把已故孩子的衣物裁裁剪剪,制成一个抱枕或垫子。本来尘封在柜子里的衣物被赋予了另一个意义,孩子离开了,但爱一直都在。经过一次次的活动,家长们脸上逐渐有了光彩和笑容,也燃起了好好活下去的动力。

一位丧失独女的单亲妈妈说:“女儿是来度我的,若不是她,我不会学佛!”起初,她只出席中心的活动,后来就加入了义工行列,现在已是中心的全职员工。她还说:“每个来到中心的人背后都有故事,我要好好待他们。”

生死教育普及化

一般人忌讳谈死,愈逃避、抗拒,死亡愈变得恐怖、神秘,到了无常大鬼来袭才失措慌恐,岂不可惜!除了临床和居家病患心灵关怀外,多年来佛教院侍部致力于医院、社区及网上平台以多元化的方式推广生死教育,激发大众正视老病死的议题,及早立预嘱、预设照顾计划及医疗指示,达致好死、好生的愿景。

自2022开始,院侍部以台湾大悲学苑所拍摄的《回眸》纪录片为题材,透过三位主人翁的真实故事教育大众生前准备及灵性陪伴的重要性,迄今已有逾4600人观赏影片,部分还参加了后续的工作坊,受惠对象涵括医护界、社福界、宗教界等专业人士,还有大专院校师生、病者、照顾者等普罗大众。

同年,院侍部亦举办了“花开花落悟死生”生死教育展览活动,共展出数十件遗物及遗物背后的意涵,还将家书比赛获奖作品贴堂;亦举办了以心灵关怀、心宽道别、自我照顾为主题的讲座及工作坊。一位孙女珍而重之找出外公的遗物——一本手心大小的记事簿,泛黄的纸上满是外公工整的字迹,详尽地记录着家裏每日的支出与收入,体现着上一代人持家理财的精神。

此外,十余年来,院侍部定期与各医院、社福机构、宗教团体合办生死教育讲座、个案研讨会、身心减压工作坊、院艺工作坊等,并恆常参与由院方主持的纾缓治疗会议、肿瘤科案例研讨等,致力提供“全人、全家、全程、全队、全社区、全方位”的支援和关怀,同时激发病者、康复者、照顾者、义工团队、医护人员以及大众,正视生死大事,未雨绸缪。

结语

在《法句经》的第174偈,佛陀问织女:你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你知道自己何时会死吗?织女全然答否,她唯一肯定的是,有日自己必将会死。接着,佛陀说:“此世界盲暝,能得见者少,如鸟脱罗网,鲜有升天者。”织女听后,即断“三结”——身见、戒禁取、疑,证得初果。

病患关怀是八福田中的第一福田。如何让身陷苦困的人身苦、心不苦,不畏死、不贪生,体悟自性不生不灭?这是佛教院侍部团队修行的方向,推己及人,拔苦与乐。祝愿每个人珍惜生命,活好每一天,并于此生圆满时,了樊笼悟无生,舒服自在地走。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