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藏传佛教寺庙推进中国化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都市藏传佛教寺庙推进中国化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8月3日,都市藏传佛教寺庙推进中国化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研讨会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主办,陕西省佛教协会、法门寺佛学院、西安广仁寺承办,北京雍和宫、承德普宁寺、西安大兴善寺、宝鸡法门寺、西宁宏觉寺协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李德成,陕西省民宗委副主任李秦川,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大兴善寺方丈宽旭,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安广仁寺住持仁钦扎木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陕西省民族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西安市民宗委、西安市莲湖区民宗局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出席开幕式。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拉先加主持开幕式。50余位来自党政管理部门、学术研究机构和宗教界人士参加研讨会。

仁钦扎木苏在欢迎词中谈到,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华佛教的三大支柱,虽然在传播与发展的途径及历史等方面有所差别,但相同的是都经历了长期、主动、充分的中国化发展历程。他表示,藏传佛教界应当致力于弘扬爱国、爱教、爱社会主义的优良传统,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新贡献;为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力以赴。

宽旭表示,本次研讨会学者荟萃、高僧云集,带来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研究最新成果,是一次因缘殊胜、意义重大的盛会。他指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必将为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和汉藏文化的交流互鉴注入新的活力,也必将为陕西省佛教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进其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希望通过学术界和宗教界共同的探讨和努力,找到一条形成合力、共同发展的道路,为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和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为促进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李秦川指出,藏传佛教是我国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在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她表示,做好新时代藏传佛教工作,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坚定不移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在教义教规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典阐释中顺应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在寺庙管理中坚持依法依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积极作用,不断引领藏传佛教在中国化道路上行稳致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李德成指出,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召开都市藏传佛教寺庙推进中国化实践学术研讨会,对于佛教界和藏传佛教界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将全面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努力探索系统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路径和方法,为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保证藏传佛教的健康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他强调,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宗教发展的必由之路。藏传佛教始终与中华文化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中国化水平,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典型代表。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一部分,都市藏传佛教寺庙的推进中国化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必然要求都市藏传佛教必须在政治上自觉认同、文化上自觉融合、社会上自觉适应,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进步同频,成为社会建设的和谐因素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力量。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安排开展三场讨论会,与会人员结合自身管理领域、研究方向和所在寺庙具体情况,围绕都市藏传佛教寺庙推进中国化的实践进行充分交流和深入探讨。来自西藏民族大学的徐东明研究馆员对三场讨论会进行总结。大家一致认为,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发表真知灼见,提出了诸多具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学术观点,既有理论和政策的客观阐述分析,又有个案的探讨研究和经验的梳理总结,为都市藏传佛教寺庙推进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和路径举措,提供了学术支撑、实践指导和典范引领,对今后都市藏传佛教寺庙守正创新、砥砺前行,续写藏传佛教中国化新篇章,开辟藏传佛教中国化新境界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拉先加从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研究、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疑点难点政策解读、藏传佛教中国化突出问题的实地调研、藏传佛教中国化舆论氛围的宣传引导等方面,介绍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开展的相关工作。他表示,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与全国各大藏传佛教寺庙、藏传佛教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各级宗教管理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学术交流、工作调研、友好往来平台建设,共同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工作贡献力量。

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举行了三场学术报告会,专家学者、大德高僧结合自身管理领域、研究方向和所在寺庙具体情况,围绕都市藏传佛教寺庙推进中国化的实践进行充分交流和深入探讨。

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安广仁寺住持仁钦扎木苏发表主题为《都市藏传佛教寺庙推进中 国化实践》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藏传佛教特别是都市藏传佛教,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运用好自身有利条件和优势,深入思考和积极回应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时代命题,率先担负起“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角色,实现从“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到“坚持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的现代转型,深刻认识服务党和党的事业,就是在更高更广更深刻地圆满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初心本怀;主动实践服务党和党的事业,从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青海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土观·嘉木样洛桑旦贝尼玛发表主题为《都市藏传佛教寺庙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具体举措与成效》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关于宗教工作的重大创新性论断,是明确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途径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藏传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典型之一,在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中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要以“五个有利于”推进藏传佛教的中国化,这为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了遵循。我们要清醒认识西藏社会存在的特殊矛盾,引导信教僧俗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和公民意识,团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切实减轻信教群众的负担,实现藏传佛教文化的健康传承,才能不断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

北京雍和宫庙管会副管家包全贵发表主题为《和衷共济 同心致远⸺雍和宫推进佛教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党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目前北京地区唯一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雍和宫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西藏工作会议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时代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一是坚持强化政治引领,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二是坚持全面从严治教,持续强化僧团和寺院管理;三是坚持加强僧才培养,为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人才保障;四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推进文化寺院建设;五是坚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党和国家西藏工作大局;六是坚持开展公益慈善事业,利乐众生服务社会;七是坚持发挥窗口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雍和宫将立足北京实际,坚持首善标准,继续传承弘扬藏传佛教护国利民光荣传统,勇担时代责任和使命,守正创新、砥砺前行,续写藏传佛教中国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陕西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宗教学博士,博士后彭瑞花发表主题为《都市藏传佛教寺院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实践路径 ⸺以西安广仁寺为例》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必由之路,既是宗教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做好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都市藏传佛教与时俱进的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以西安广仁寺为代表的都市藏传佛教寺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规范化、从事公益慈善活动践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值得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尕藏加发表主题为《宗教中国化视域下的宗喀巴寺院教育思想》的学术演讲。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杜永彬发表主题为《北京市的藏传佛教寺庙对北京的重要影响》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本文以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为主要依据,参考相关研究成果,从三个视角探讨北京市的藏传佛教寺庙对北京的重要影响:第一、对北京学术文化的影响,促进了藏学研究和藏汉佛教文化交流,丰富了北京人的精神生活;第二、对北京政治观念的影响,有利于促进藏蒙满汉等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消除民族隔阂,促进藏传佛教中国化,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对北京旅游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北京旅游业的发展,丰富了北京人的物质生活。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陈立健发表主题为《北京雍和宫历史地位探析》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雍和宫是1744年由雍亲王府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为清代皇室在京城兴建的藏传佛教寺院中最重要的一座,是清代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由理藩院直属的重要的皇家寺院之一。该寺在内地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历史上以规模宏大、学经组织完备、驻锡高僧众多并实施“金瓶掣签”制度设有“金本巴瓶”而闻名,是内地藏传佛教的宗教中心和管理中心;目前也是北京保存至今且最为完整、佛事活动完备、宗教文化独特、有数十位僧众常年驻锡的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场所,在当今蒙古佛教诸寺中具有核心地位和重要影响。结合藏传佛教自元代以来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清朝对藏传佛教的政策,北京、承德、五台山等皇家兴建的藏传佛教寺院的历史资料,重点论述雍和宫的历史地位、性质和作用,以及雍和宫在清代宗教文化方面的地位、雍和宫的上层人士(驻京呼图克图、西藏驻京堪布等)及僧人的地位和活动,雍和宫对于清朝治理蒙藏地区的作用、雍和宫和六世班禅、十三世达赖、哲布尊丹巴等藏传佛教领袖人物的关系,雍和宫作为乾隆朝开始皇室所建最重要的都市藏传佛教寺院,具有极为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中华多元民族宗教文化交融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嘉木杨·凯朝发表主题为《都市藏传佛教的特色与功能—以雍和宫为例》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以我国都市藏传佛教寺院比较代表性的雍和宫为例,来阐述我国都市藏传佛教寺院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即“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黄金纽带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分析研究。第一、改革开放40多年雍和宫佛事活动的开端,意味着我国宗教自由政策的重新恢复;第二、改革开放40多年雍和宫续佛慧命培养僧才,对都市藏传佛教文化的继承发展培养了后继人才;第三、改革开放40多年雍和宫学术书刊、整理经典、翻译经典以及研究经典的成果,对都市藏传佛教文化研究起着开拓性作用,并对蒙藏地区佛教寺院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第四、改革开放多40年雍和宫宗教场所的管理模式,已经形成并发挥示范性楷模典范作用,值得全国宗教场所乃至世界宗教场所借鉴;五、改革开放40多年雍和宫清静道场的建设模式“三境”寺院管理理念,对全国宗教场所做出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六、对蒙藏地区的佛教文化功能与经济建设功能,改革开放多40年,不仅是以科学文明为中心的“物质”方面突破性的大发展时代,也是以“心”为中心的精神方面需求越来越高的时代。都市藏传佛教文化在这方面也有突出贡献以及特色文化功能。佛教提倡众缘合和,互相依赖生存,就像台湾星云大师讲的五个指头一样;五个指头攥在一起成为拳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论什么样的现象,绝对没有离开缘起的事物(现象),无论什么样的现象,绝对没有不空的事物(现象),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同步前行,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硬道理。都市藏传佛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历史学博士,三级教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教授王雪梅发表主题为《都市藏传佛教寺庙发展的多重路径⸺以西安广仁寺为中心的讨论》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在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当下,都市藏传佛教寺庙与都市汉传佛教寺庙的中国化推进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特别是在汉传佛教占主流的城市,都市藏传佛教寺庙的中国化显示出自身的发展特色。本文拟以西安广仁寺为例,讨论都市藏传佛教寺庙发展暨推进中国化的多重路径:其一,民族性的文化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蒙藏汉文化融合,仪式的融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考量);其二,历史性的”深描“(寺庙历史的深度发掘与书写);其三,现代性的“智慧“观照(智慧寺院,硬件和软件建设,都市人的精神需求);其四,藏传佛教信仰特质的时代彰显。以上四个方面在寺庙空间场域中具象的呈现,满足进入寺庙空间中的人的多重需求,如信仰的诉求、精神的洗礼、文旅的期待(日常之外的期待),等等。

沈阳皇寺住持包满都拉发表主题为《都市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审美想象力与宗教人类学探究 ⸺以沈阳实胜寺为田野样本》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藏传佛教中国化,既要回溯历史,正视传承;亦要致力当下,努力为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积极努力。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会理事徐百永发表主题为《广仁寺在藏传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典型特征及实践经验》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广仁寺属于清代早期官式建筑,因所藏大量经文、绿度母道场及“御制广仁寺碑”而闻名。自建成以来虽屡遭兵戈,但其建筑至今保存内地传统样式,体现出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典型特征,成为蒙古、藏、汉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新时代以来,在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广仁寺积极落实和践行藏传佛教中国化,结合地方特色与时代需求,促进自身发展与民族团结;引导僧人与信教群众爱国爱教,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在宣传活动中,自觉落实教义阐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哲学博士、重庆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孝容发表主题为《略述藏传佛教在川渝都市的潜在影响》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成渝因地理位置与藏区相邻,民国时期藏密东传热潮中,限于当时的交通状况,无论从甘青藏或西康哪一方到汉地来的藏密上师,往往都是先到成都驻足,要向外走则经水路或陆路到重庆,再继续经水路出川,前往其他地区弘法。也因此藏传佛教对成渝地区影响甚深,即便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交通状况整体改观,地理位置却不可能改变,故而依然存在与民国时期相似的现象。即便官方不曾在成渝登记藏传佛教的宗教活动场,但潜在的影响一直存在。其中一方面是以前曾作为藏密道场的一些寺庙仍有或明或暗的联系,另一方面则是信众提供的非宗教活动场所亦常成为藏密上师们的驻锡地甚而举办宗教活动。后者一度成为习焉不察长期存在的现象,对此应该引起重视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以便在新时代更好地进行藏传佛教中国化建设。

西藏民族大学研究馆员、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徐东明发表主题为《新时代都市藏传佛教寺庙推进中国化的举措和成效 ⸺以西藏山南昌珠寺为例》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大家一致认为,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发表真知灼见,提出了诸多具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学术观点,既有理论和政策的客观阐述分析,又有个案的探讨研究和经验的梳理总结,为都市藏传佛教寺庙推进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和路径举措,提供了学术支撑、实践指导和典范引领,对今后都市藏传佛教寺庙守正创新、砥砺前行,续写藏传佛教中国化新篇章,开辟藏传佛教中国化新境界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所研究员,藏语言文学硕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德吉卓玛发表主题为《历史叙事与都市信仰空间⸺以广仁寺度母信仰系统为例》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在人类社会存在着不同形态和性质的信仰空间。都市信仰空间的创建和延续贯穿了其产生的历史,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叙事和社会文化现象。存在于都市信仰空间的西安广仁寺,作为当代都市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其信仰空间体系与其度母信仰系统、历史脉络和传说故事等形成一条坚固的纽带或链条,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其信仰空间体系自身结构的发展变迁和与其所处都市的信仰空间相互调适,相互影响,广仁寺在当代都市信仰空间中,或者说在都市藏传佛教寺庙推进中国化实践和各民族文化交流中具有鲜明的特点。

陕西师范大学副研究员、法学博士、民族学博士后王海燕,陕西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肖睿发表主题为《汉藏文化融合视角下的都市藏传佛教发展状况研究 ⸺以台湾诺那·华藏精舍为中心的探讨》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诺那·华藏精舍主动适应都市信仰发展环境,不断调整精舍的发展模式和宗教服务方式,是都市藏传佛教与现代社会衔接发展较为成功的典型,发展的主要特征为:一、以寺庙为信仰群体的共同依靠,以城市信仰中心为主要辐射发展模式;二、适应都市藏传佛教信仰群体的宗教理解,主动融合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思想;三、将宗教服务、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紧密结合,符合都市需要的度亡助念为精舍最具典型的活动内容;四、以文化回归意识,与诺那类乌齐祖寺、庐山诺那塔院建立常态化联系,稳固信仰文化之“根”,拓展信仰中心之“蔓”;五、广泛应用现代的科技传媒手段,运用浅显通俗语言阐释教理教义,运用图文结合方式宣传活动内容。诺那·华藏精舍作为都市藏传佛教探索实践、拓展海内外的成功范本,既传承民国时期汉藏佛教交流交融的历史,又主动适应都市信众宗教服务的需求,在传统与现代的历史链条上不断自我调适,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罡拉卓玛发表主题为《传统与现代之间:都市藏传佛教寺庙现状——以青海省西宁市大佛寺为例》。主要观点:藏传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典型之一,走过了漫长的中国化历程,其中国化适应性能力日趋增强,中国化内涵与品质日益丰富、厚重,实现了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适应。青海作为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主阵地,在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现实优势,也呈现出巨大的实践成效和发展态势。重点对西宁市藏传佛教寺庙展开调查研究,剖析其在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丰富和深化新时期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理论研究的紧迫任务,深入研究都市藏传佛教寺庙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藏传佛教中国化相关政策措施及提升实践效能的现实需要。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高颖发表主题为《五台山藏传佛教的中国化:历史与现》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道场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历史上,五台山原本是道家注重的修炼之地,北魏以来逐渐演变为文殊菩萨道场,并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至今,五台山庙宇林立,高僧辈出,是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形态和谐共存的宗教圣地,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形态就是藏传佛教。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五台山都是藏传佛教东传的重要地点,清晰地展现出汉藏佛教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特点。主要要点:一、历史上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发展略述;二、五台山藏传佛教现状;三、改革开放后几次影响较大的藏传佛教朝圣传法活动。

西藏民族大学陈立华发表主题为《清代治藏治边中的西安广仁寺》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广仁寺作为清代一座建于西安的藏传佛教寺院,属于皇家敕建寺院,归属理藩院喇嘛印务处管理,兼具宗教与政治双重功能,在联接中央与蒙藏地区关系起到过重要作用;同时广仁寺又被认为是度母根本道场,且与历史上著名的文成公主的故事产生连接,这一观念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力量的参与达成的,通过对广仁寺的建立和度母道场形成的梳理,不仅对清朝边疆治理中的藏传佛教因素进行回顾,同时也对我们理解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青海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宁宏觉寺住持噶尔哇•阿旺桑波发表主题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宁宏觉寺: 对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具有重大意义与影响》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近些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宏觉寺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藏传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着力提升宏觉寺作为青海省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的详细记录和深刻分析,不仅呈现了宏觉寺在历史和现实中的重要地位,也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法治化,努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新的更大作为。

包头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包头市五当召教务管理委员会主任乌日图发表主题为《五当召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之路》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位于包头市境内的五当召是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区内留存至今的最为完整的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传承寺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五当召教务管理委员会根据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需要,深入开展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及五当召文物研究工作,从民族融合、文脉、政治、文物等多个历史维度验证了藏传佛教的中国文化属性,并取得丰硕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伟发表题为《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理论内涵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关于我国宗教中国化理论内涵的已有研究显示,对“中国化”仍有进一步阐释的空间。我国宗教的“中国化”具有四重基本内涵,即特色化、民族化、地域化和时代化,对应着四个方面的理论特征: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其中,政治认同是前提,民族认同是方向,文化认同是本质,社会认同则是表现形式和衡量标准。西安广仁寺在促进我国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践行佛教中国化方面有着长期且突出的探索,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结合“中国化”的四个理论特征,以及西安广仁寺的已有实践,对藏传佛教中国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可行路径。

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教授公保才让发表主题为《青海省西宁市藏传佛教寺庙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建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逐渐孕育了具有青藏高原文化特征的多元文化内涵,其中藏传佛教文化占据重大比例。据考证,西宁市始建藏传佛教寺院于吐蕃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宁市区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相继建立了宏觉寺、大佛寺、金塔寺、藏经寺等著名寺院,这些寺院为市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历史上,西宁市区及周边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对整个甘青地区的藏传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文化脉络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现如今,西宁市区遗留的藏传佛教文化遗迹多处,正常开展藏传佛教佛事活动的寺院有三座。这些寺院及文化遗迹不但是都市多元文化的历史见证,而且承担着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使命,是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重要纽带。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靳艳娥发表主题为《从西宁宏觉寺公益诉讼看藏传佛教寺院及寺属文物保护》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及寺属文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全省藏传佛教寺院600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座,市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99座,共313座寺院为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占全省藏传佛教寺院的52.2%。同时,全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藏传佛教寺院占比为35.3%;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6处,藏传佛教寺院占比为20.6%;市(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439处,藏传佛教占比为13.8%。全省可移动文物31.28万件(套),与藏传佛教相关的尚未有明确的数据可查。近年来,青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藏传佛教寺院及寺属文物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旧存在基数不清、措施不到位、专业人员缺失、保护资金缺口较大等等系列困境与问题,需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白央发表主题为《都市化背景下的藏传佛教在地化研究》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随着城乡融合的不断推进,大规模少数民族流入和移民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不可回避的现象。针对成都市藏族流动、移民速度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藏传佛教僧人不仅流入都市,其宗教服务内容也因信仰主体的现代化和都市化出现了在地化转变。本文从都市信众的信仰需求出发,结合流动僧人宗教服务内容转变的原因、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对当今流动僧人在成都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旨在为藏传佛教中国化相关研究提供实证材料。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索朗卓玛 发表主题为 《 千年古刹与历史跫音:从西宁宏觉寺解码藏传佛教中国化璀璨历程 》 的学术演讲。文章聚焦西宁宏觉寺,通过研究其发展历史解码藏传佛教中国化历程。宏觉寺历史悠久,其缘起可追溯至文成公主进藏时所筑土坛。历经数百年,在三贤哲及藏汉高僧的努力下创建而成,法脉融合多民族心血。北宋时更有“先有宏觉寺,后有青唐城”之说。元明时期,众多高僧在此弘法,寺院地位颇高。至清代,成为历代班禅在青海的驻锡地。近代以来,宏觉寺在新中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十世班禅在此表达拥护新中国及和平解放西藏的愿望,并从这里出发进京参加“十七条协议”签订仪式。可以说,宏觉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地位,其千年历史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融合画卷,至今仍在续写新篇。了解宏觉寺发展历程,对我们做好新时代涉藏地区藏传佛教工作,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嘎玛发表主题为《都市藏传佛教寺庙中国化的模范⸺昌都强巴林寺》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西藏和平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强巴林寺继承和发扬爱国爱教光荣传统,依法开展各项佛事活动,努力构建和谐模范寺院,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2010年,强巴林寺被授予“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1年,强巴林寺被国家宗教事务局列为“首批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至2017年,强巴林寺连续荣获自治区级、市级和谐模范寺庙称号。2013年,强巴林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强巴林寺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宗教活动场所”。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哲学博士王小蕾发表主题为《推进都市藏传佛教中国化及其当代实践⸺以“广仁慈善功德会”为例》的学术演讲。主要观点:广仁寺是陕西省境内唯一一座藏传格鲁派寺院,其创建年代为清康熙42年(1703),由皇家敕建。广仁寺历经数百年的洗礼,至今仍屹立于繁华都市之中,且还保留有藏传独特风格与魅力,无论是广仁寺本身,还是广仁寺所供奉的度母主尊,都有着极为特殊的因缘。及至近代,广仁寺还曾是包括达赖和班禅等西北和康藏一带大喇嘛进京朝觐途中的行宫,因此也成为汉、藏、蒙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者与纽带。

都市藏传佛教寺庙推进中国化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此次研讨会既是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合力围绕都市藏传佛教寺庙推动中国化实践主题开展的一次学术交流,也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为积极探索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路径搭建有效交流平台。

都市藏传佛教寺庙推进中国化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会后,与会人员集体赴西安广仁寺进行现场观摩和考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