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界,连接不同文化 | “金庸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研讨会在港成功举办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跨越国界,连接不同文化 | “金庸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研讨会在港成功举办

跨越国界,连接不同文化 | “金庸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研讨会在港成功举办

跨越国界,连接不同文化 | “金庸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研讨会在港成功举办

跨越国界,连接不同文化 | “金庸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研讨会在港成功举办

跨越国界,连接不同文化 | “金庸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研讨会在港成功举办

2024年7月26日,由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办的“金庸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研讨会在港举办。香港佛教联会会长、西方寺方丈宽运法师应邀出席。近百位社会各界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金庸先生的文学成就,以及其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深远影响。

研讨会由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席李大宏先生主持并致开幕辞,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会长张国良先生致辞。会议上,来自香港文化界、媒体界及学术界的多位重量级嘉宾相继发表演讲,分享了他们对金庸先生及其作品的独到见解。

金庸先生堪称现代武侠小说泰斗,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奇迹:他一生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塑造超过1400位人物,作品被翻译成韩、日、英、法等多种外语,全球发行量数以亿计,既是香港文化的“金字招牌”,也是世界各地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

今年是金庸先生诞辰百年纪念,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于4月28日下午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赛马会演讲厅举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论坛。举办“金庸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研讨会,可谓适逢其时,意义重大。宽运法师及与会嘉宾、学者均倡议成立永久性的“金庸纪念馆”,令香港成为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和平台。

宽运法师于研讨会结束后,接受《菩提》月刊访问,对有关“金庸先生与佛教思想”的题目,就个人的了解与体会,向记者娓娓道来。

现将部分刊出:

从中国到海外,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各式各样的“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位作家的作品,能像金庸的武侠小说如此地广受欢迎;他的小说中蕴涵着儒、释、道、墨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中尤以佛学为盛。

自1955年《书剑恩仇录》始,至1972年《鹿鼎记》终,历时18年,金庸先生一共创作了15部风靡华语世界的武侠小说。1957年,《射雕英雄传》一经刊登便洛阳纸贵,引发全港轰动,可谓“开谈不讲《射雕传》,纵读诗书也枉然”。如今,作为中国文坛标志性的武侠小说大家,虽然金庸先生已不在世,但他的影响力仍然是非常深远的。

当然佛教界特别关注的,是金庸先生与佛教思想的关系,一直以来各界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金庸先生与佛教因缘深厚,对佛学有很高的造诣;而他之所以亲近佛经,实始于丧子之痛。

多年前,日本著名宗教家、作家池田大作曾就“皈依佛教与生死问题”与金庸先生展开过精彩的对话,他问:“金庸先生信奉佛教,且对佛学甚有造诣,先生皈依佛教,是缘于什么事呢?”金庸先生回答:“我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而这个痛苦的历程,就是在1976年10月,他的十九岁长子查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身亡。这件事对金庸先生的打击是无比巨大的,令他对“生死”的问题产生了强烈的疑问。

此后一年中,他阅读了无数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细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书籍《对死亡的关怀》,但却未能解答他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惑。带着疑问,他到佛教典籍中寻求答案,当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后,几个月之内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

于是他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英文译本《原始佛经》(也称“南传佛经”)。

为了能够直接读懂佛经,他还潜心学习全世界最复杂的文字梵文。后来又研习各种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从开权显实的《妙法莲华经》经中,深入了解并体悟其中的佛法真谛:宇宙的成住坏空,人的生老病死,心的生住异灭;从“高必坠,聚必散,合必离,生必死”的深刻反思中,体会不生不灭,不去不来,如来如去的思想,让他从个人的悲痛中彻底解脱出来。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我也是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

其实,金庸先生能接触佛教,也与他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他说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当被问及为什么如此喜欢对佛的研究时,他解释说:“研读这些佛经之后,我觉得看待许多事情都变得清朗,连死都不怕了,不再计较名利得失,心里坦荡荡的,无所挂碍。”

正是因为对佛学的倾慕和理解,所以在很多小说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佛教的思想。通过小说中主人公的言行、观点、立场和命运对,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思想进行了阐述,从而使他的武侠小说具有更深的内涵,他也成为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

回顾金庸先生学佛的心路历程,令人颇有感触:虽然人生的痛苦是必然的,但很多人要经历彻骨之痛,才会有深刻的反省;金庸先生就是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才能更真切、更深入地去了解生命的意义;最后在佛教里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并且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融入于作品中;相信细心的读者们,定可从中感悟到这有血有泪的生命篇章。金庸先生面对生命的“大痛苦”,却能用佛法的力量转化为“大欢喜”;这种“大死一番”的觉悟,无形中也就提醒了今天的我们,不要等“痛”了,才知道痛,而是在未痛之前,就要认识痛的本质;那么,当“痛”来临的时候,才懂得如何看破、放下并得到自在与解脱。

研讨会当天金庸先生的二公子查传倜亦有出席,他谈到父亲对自己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常说让读者评价。他认为父亲的作品,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阅读品味,总会有不同的体会,他提议在大公报开设专栏,让读者投稿讨论父亲金庸的作品。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

金庸先生以佛教中的“大悲大悯”思想来开导读者,从而增加了武侠小说的思想深度与哲学内涵。难怪北大陈平原教授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倘若有人想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佛道,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

记得金庸先生在和友人在一次论道中曾谈到:中国近代高僧太虚法师和印顺法师都提倡“人间佛教”,主张佛教要入世,要为社会、民众做贡献。即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普度众生”,他认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思想。他能对佛法济世利人的社会功能,有这样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实在令人赞叹。

金庸先生一生对佛学的研究相当深入,他的作品中临摹过佛教世界,也塑造了众多的佛教僧侣形象。他的小说突出了正义、善良、和平的内核,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体现了真正的侠义精神。

比如《笑傲江湖》之中,仪琳为求令狐冲早脱苦海,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慈悲之情,发自肺腑。

比如《倚天屠龙记》之中,张无忌为救义父与少林三僧苦战,而谢逊于地窖中念诵《金刚经》妙法,劝无忌舍弃了人我之分,毋着世相。

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九阴真经》,其实就脱胎于佛教中的经典《楞严经》,其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来自《道德经》。比如“降龙十八掌”的“亢龙有悔”等来自《周易》。

还有小说里的随手拈来的诗词,如《射雕英雄传》中有周邦彦等人的词,《神雕侠侣》中元好问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等等,在武侠小说的情节背后,真正焕发生命力的是可以不断咀嚼的文化底蕴。

而在金庸先生众多作品中,世人着墨最多的当属《天龙八部》,这一部集大成的代表作,书名就是出自佛经,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故事背景,涉及范围、层面极广,宏伟瑰丽,波澜壮濶,是武侠小说中绝无仅有的。

大家都知道,香港著名作家倪匡先生,与金庸先生、黄霑先生、蔡澜先生并列为“香港四大才子”,他是一个极喜欢看小说的人。他看了很多遍金庸先生的小说,每看一遍,都击桌惊叹,叹为观止,并给予“金庸小说,天下第一,古今中外,无出其右”的总评语。

倪匡先生更把自己看金庸小说的心得发而为文,公诸同好,写成金学第一部研究作品:《我看金庸小说》。他评论金庸每部小说,并作出排名:“鹿天笑神雪倚射,书连侠飞碧鸳白”,确实是非常的有意思。

倪匡先生曾说:《天龙八部》这个名字就是从佛学中来的,故事中的三位主角和佛教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理段氏累世信佛,萧峰的师父是少林高僧,而虚竹则是僧人出身,他于西夏皇城冰窖,以三段《入道四行经》驳得天山童姥理屈词穷,真是言简意赅,仁慈之心,远胜雄辩。书中融入作者做人、学佛的感悟,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没有深究佛理的人,是绝对写不出这种书来的。

因为同时刻划了金轮法王、鸠摩智等僧门败类,但他笔下的恶僧多以不得善终而结局,这又印证了佛学因果报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说法。由此证明金庸先生不但喜欢佛教、仰慕佛教,更以佛教的学说昭示天下,希望藉此感化世人。因而金庸先生可以说是透过武侠小说,隐喻地去弘扬佛法,堪称佛教的“弘法使者”。

金庸先生被誉为武侠小说的“武林泰斗”,他的小说影响力巨大,它被频繁改编成影视作品,同样广受欢迎,成为跨地域、跨时代的文化瑰宝。金庸小说最关键的价值,恰恰是在金庸缺席后凸现的。尽管载体不同,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金庸情怀”;

而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流行文化大潮的来袭,年青一代的消闲或娱乐方式,与过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的年轻人(90后、OO后)还看金庸吗?“金庸”这个超级IP(知识产权)的含金量是否还一如既往?

在科技的新时代里,3D小说动漫——“金庸宇宙”与“漫威宇宙”(Marvel Universe)一样,就是故事及人物的“虚拟实境”(VR),读者或观者可以暂时从现实世界逃离,代入故事中的角色,在另一个虚拟世界:也就是科幻、奇幻的“江湖”中——快意恩仇。因此,将金庸先生的影视作品,透过科技包装与时并进,将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必将再掀热潮。

图/文 香港西方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