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海幢寺,想必老广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记忆:那里曾是海幢公园,里面有碰碰车、跷跷板、儿童木马……糅进了温暖回忆的佛门净地,显得格外亲切。美国人威廉·亨特在1885年出版的《旧中国杂记》中曾提到海幢寺,称其为Sea Screen——海的帐幔。
在这里,“诗书画僧”代有人出,“海幢八景”美名远扬,“海幢经坊本”驰名海内外,是两广总督会见英国、荷兰使团的场所,亦是广州“一口通商”时期官府指定的外商游玩之地,还是“素仁格”盆景发源地……
一块命途多舛的残碑:海幢寺兴起的往事
1992年,广州市海珠区南园酒家停车场发现了几块残碑。其中两块曾被当桌子使用,剩下的散落各处,积尘甚厚。经专家证实,这些碑石是关于海幢寺建寺的《鼎建海幢寺碑记》。
《鼎建海幢寺碑记》残碑拓片-广州市海幢寺藏
根据这块碑的记载:南汉的时候,海幢寺这个地方是千秋寺,之后在历史的长河中废为民产,明朝末年又成了郭龙岳花园。
之后有两位僧人光半、池月向郭龙岳化缘,得了这块地,稍加修葺建成了禅院,取名为海幢寺。
残碑揭开海幢寺的“幢”读音之谜
《鼎建海幢寺碑记》中提到:海幢寺的“海幢”二字是取佛经中“海幢比丘在昔能修习般若波罗蜜,入百万阿僧祇劫,了无障碍”之意。
《鼎建海幢寺碑记》残碑拓片-广州市海幢寺藏
在佛教中,“幢”为法器,有布质如旗帜以及石制如柱子两种。带有这两种含义的“幢”读音皆为chuáng。且有学者研究考证,“海幢比丘”的“幢”与佛教法器的“幢”意思一样。故海幢寺在现代汉语中应读hǎi chuáng sì。
诗书画僧代有人出
作为天然和尚及其传派的主要道场之一,海幢寺不仅在当时就成为该系僧人活动的重要场所,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的书画僧,而且此后历经三百余年而风雅不减,诗书画僧代有人出,在岭南僧人书画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
飘逸清疏的“素仁格”盆景
海幢寺的一位住持释素仁(1894—1962),是“素仁格”盆景的创始人,岭南盆景三杰之一。他酷爱盆景艺术,作品孤高、细瘦,飘逸清疏,充满禅意,在岭南盆景中独树一帜,受到行家推崇,被誉之为素仁风格。
载于1962年1月广州盆景艺术研究会编《广州盆景》
展品图透:穿越时光回到“海的帐幔”
遥望那段历史,我们已很难还原当时的全貌。 但这些展品如一张张时光碎片,伫立瞻望时像是能穿越时间长廊,走回“海的帐幔”。
清末广州府城及周边区域地图-广州市海幢寺藏
此图虽为清末时期作品,但反映的广州府城及周边区域诸多名胜的位置较为准确,其中海幢寺在画面下方中部,与广州府城隔江相望。
1796年西班牙人阿格特订制-海幢寺水彩画册中的海幢寺测绘图-广州市海幢寺藏
释函昰祝本师和尚六十一岁供盘-广州市海幢寺藏
释今释题字砚台-广州市海幢寺藏
清康熙十五年铸钟板堂铜钟-广州市海幢寺藏
清释相益铭石磬-广州市海幢寺藏
清道光款粉彩海棠花杯-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同治豆青回字纹碗-广州市海幢寺藏
诗文书画只是海幢寺文化成就的一部分,在经籍刻印、园林建筑、盆景艺术等方面,海幢寺僧们也留下了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
亦寺亦园的独特环境和人文历史令海幢寺闻名遐迩,清代时候,中外人士在此交汇,海幢寺也在异域积淀着庄严与壮丽。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海幢寺的“风 云四百年”,以展览的方式重现人间。近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局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海幢寺承办的 《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艺术展》将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展期为1个月。
展览位于国家博物馆北3展厅,开展在即,快来一睹为快吧!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