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庵·黄檗山·台湾岛 | 走进黄檗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白龙庵·黄檗山·台湾岛 | 走进黄檗

2023年10月,第三届国际黄檗禅论坛在福清召开,有六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位专家学者莅会发布学术成果。来自台湾的黄绎勳研究员,在会上发表的论文是《黄檗山寺第十代住持易庵禅师生平思想略探》,为黄檗祖师研究增添了新史料。

黄檗首座易庵禅师

易庵禅师(1634—1706))为黄檗山第十代住持,为隐元禅师之法孙。1673年,隐元禅师圆寂于日本京都黄檗山万福寺,彼时易庵禅师40岁,任黄檗山首座。据道光《黄檗山寺志》记载,1674年,易庵禅师被派“出使日本,奔奠祖丧”。但易庵禅师在泉州“候舟五阅月不果”,只得返回黄檗山,作《哭扶桑隐师祖》一首以悼。

易庵禅师于康熙27年55岁时继席黄檗。关于易庵禅师的史传资料,可见于《黄檗山寺志》卷四“第十代明谦惟吉禅师”以及收录于《径山藏》的《黄檗易庵禅师语录》上下二卷,内文题名为《福州黄檗山万福禅寺语录》。

易庵禅师是福清上迳人,生于崇祯7年(1634)。其堂叔自光公出家于黄檗山,后住持福清塔寺(海口瑞峰寺)。易庵十五岁的时候,因海岛肆虐,其祖屋被焚,家业荡然一空,听闻此消息的易庵却说:身非我有,何况于家?此后便住于其堂叔的塔寺。有一天,恰逢良冶性乐禅师要返回黄檗山,省觐其师隐元和尚,途经塔寺,自光公便趁机命易庵礼拜良冶信乐为师。

康熙3年(1664)六月,良冶性乐于临末时,付衣拂于31岁的易庵禅师,故易庵禅师语录中尊称良冶性乐为“本师”。易庵禅师为其师荼毘之后,便于此月的七月初二,承请住狮子岩,前后达14年之久。这期间,易庵禅师还被黄檗山第六代住持虚白性愿命为第二座,被第七代住持超宣广超命为第一座。

白龙庵住持易庵禅师

论坛期间,黄老师写了一个条子给祥涛法师,询问尊宿塔、狮子岩和白龙庵的所在地。法师将条子转给我,我告诉黄老师,“尊宿塔”在黄檗山桑池园,俗称“三塔”,是易庵禅师圆寂后的归葬地。

“狮子岩”位于福清石竹山之巅,是黄檗寺的下院,隐元禅师先后住锡此地七年之久,这里刀耕火种,生活条件较差,往往上一次山,几个月下不来。隐元禅师常常把他看重的弟子派到狮子岩,作为锤炼磨砺之地。隐元禅师在狮子岩剃度了良哉性常、良冶性乐和良者性善(后改名为大眉),这三人均跟随隐元禅师于1654年东渡扶桑。但良冶性乐不久便返回福清,入住狮子岩。

康熙16年(1677),因兵变频发,易庵禅师离开黄檗寺和狮子岩,应请来到福州台江苍霞洲,住持并重兴白龙庵。收录于《径山藏》的《黄檗易庵禅师语录》,称易庵禅师“白龙十载”。易庵禅师作有《募缘重兴白龙庵》:白龙古剎久荒凉,风雨飘摇已十霜。自有布金大长者,拈来茎草福无量。易庵禅师于诗中称白龙庵为古剎,却已风雨飘摇十年,因此期盼有檀越布施重建,福德无量。易庵禅师还作有《化瓦盖佛殿》,向善信大众募化:昔贤一笠盖如来,位镇山河实壮哉。今日可能伸隻手,多生福果自深培。

由于易庵禅师的鼎力复兴,古刹白龙庵得以重光。

黄檗住持易庵禅师

康熙27年(1688)春,易庵禅师受缙绅以及黄檗寺耆宿等请,继席黄檗第十代法席。《黄檗易庵禅师语录》中,收录有《融邑诸檀越绅士请启》《迳江诸檀越绅士请启》和《复檗山诸耆德请启》。此处“融邑”便是福清的古称“玉融”,“檗山”就是黄檗山。

《黄檗易庵禅师语录》记载,易庵禅师“临行辞众白龙”之时,曾上堂:“应黄檗山请,临行辞众小参:隐白龙十载间,风前月下意何闲?无端符使来相逼,楖栗横挑到檗山。然虽如是,只为祖翁田地,亦乃先师未了底,不免出来,通身泥水,偿他夙债。”

可见,易庵禅师居白龙庵十年,心情还是闲逸的。但是为了“祖翁田地”,以及“先师未了底”,还是应请上檗。“先师未了底”说的是,其本师良冶性乐虽是隐元禅师弟子,但从未住持过黄檗,易庵继席,也算是了却先师的心愿。易庵禅师自1677年离开黄檗住福州白龙庵,至此番离开白龙庵又回黄檗,恰好十年整。

易庵禅师于康熙27年(1688))四月十三日入院黄檗,首先来到隐元禅师齿发塔祭扫,并作有《扫本山隐师翁塔》:巍巍祖德,浩浩法王,名传两国,坐七道场。及人恩惠,甚于春风,时雨垂示,语句洵哉。黼黻文章,道谦小子,媿属孙行,勉强蚊负,不胜恐惶。今日塔前,拜热瓣香。

但易庵禅师住持黄檗山的时间并不长,据其行实记载:己巳(1689)七月“因徒子实冈西归苍霞洲,善信请师重住白龙庵”。易庵禅师从1687年受请黄檗,1688年入院,到1689年弟子示寂退院黄檗回白龙庵,住持黄檗总共不到三年。易庵禅师重住白龙庵十七年后圆寂,世寿七十三,其遗骨奉藏于黄檗寺“三塔”之尊宿塔。

寻跡白龙庵

2024年第一天,我们到福州寻踪白龙庵。《福州文史资料33》一书记载,“白龙庵位于福州台江区苍霞街道地段”。汽车导航显示,白龙庵位于“福州市台江区江滨西大道206号”。车子到了这个地址,却发现该地址被铁皮墙围了起来。问小区门卫,白龙庵是不是这里,门卫说就是铁皮围起来的地方。隔着铁皮围墙门缝望进去,寺正面为福州地区祠庙常见的三门牌楼门墙,中央石库门上方嵌有两块匾,上面那块竖匾写着“原古跡白龙庵”,下面的横匾是“重建东金寺”。因为进车,施工人员把铁门打开,我们也随之走进寺院。施工队的老吴说,这个古迹是疫情期间开始大修和建设的。

站在后殿楼顶平台,我问老吴,为什么这座寺院有“白龙庵”和“东金寺”两个牌子。老吴说,这里原来叫“苍霞街道白龙路”,现已被江滨西大道取代了,而且白龙庵和东金寺也合二为一了。老吴说,原来的白龙庵是福州九庵之一,与东金寺一墙之隔。正门石额是“白龙武圣庙”,两侧的小门额是“文经”“武纬”小石匾,庵内石柱存“光绪丁末季春吉旦八社绅耆董事同拜”等楹联题刻。

据《福州文史资料第33辑》介绍,白龙庵始建于明末,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建,原面积约二千平方米,由戏台、天井、钟鼓楼、大殿、后殿、临水宫、文昌阁等建筑组成。“文革”期间,被学校占用。1980年,大殿前被拆除改为教师宿舍,大殿被改为活动厅。惟光绪七年重建的捐资芳名碑与大殿里的石柱对联被有心人保护了下来。石柱对联是:“人间善恶有报因果明是非,焚香祷告求神普降福寿宁”“镇守白龙临福境,威灵显应佑良民”等。后来,由于苍霞棚屋区改造,为保护历史古迹,乡民在三县洲大桥北岸堤外建了白龙庵,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殿中供奉着五灵公,脸色各异。塑像为软身,高约二尺余,身着龙袍坐在銮驾上。在五灵公塑像前,还排列有五尊高仅尺许的五灵公小型塑像,据说,这是乡民去台湾离福州时,将家中供奉的神像移供在白龙庵内。

在白龙庵正门一侧,竖有两块石碑,碑额分别是“受福无疆”和“永锡尔衱”,记录的便是光绪七年(1881)重建白龙庵捐资施银的功德芳名。

白龙庵分炉至台湾

古时台江称“白龙江”,据传是闽越王在此钓得白龙而得名,后人在此建白龙庵,奉祀为救百姓而献身的五位书生,尊称其为“五灵公”。清道光版的《福建通志》载其所祀五帝:“设像五,其貌狰狞可畏。”在五灵公塑像前,还摆放着五尊高仅尺许的五灵公小型塑像,据说这是乡民去台湾离开福州时,将家中供奉的神像移供在白龙庵内。现在台湾各地的十余座五灵公庙,多由此分炉。台胞每年都要到福州白龙庵祖殿朝拜、进香。

白龙庵中兴禅师、黄檗住持易庵禅师圆寂20年后的雍正年间,侯官人萨学天任彰化教谕,将福州白龙庵五灵公移灵于彰化。白龙庵在台湾颇有影响,其中有台南县宁南坊供奉五显大帝,台南市正兴街50号的西来庵如意堂供奉五福大帝,高雄县凤山市和德里维新路46巷48号的白龙庵供奉五福大帝,彰化县白龙庵位于中央里中华路149号。在台湾,直接以“白龙庵”命名的主要有两座,一座在彰化,另一座在台南。彰化县的白龙庵创建于1868年,位于县内中华路147号,主祀五福王爷。当年,此处是福州工匠聚居处,自同治年间兴建以来,此庵一直是当地福州移民的会馆,因此也称“三山会馆”“榕兴堂”。

可以说,白龙庵见证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亲缘和法缘。

内容来源:2024年2月8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