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新毅教授新著《识体与识变——玄奘唯识学的基本问题》出版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傅新毅教授新著《识体与识变——玄奘唯识学的基本问题》出版

2024年6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傅新毅教授的新著《识体与识变——玄奘唯识学的基本问题》由中西书局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共计103万余字,系“复旦大学哲学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计划”资助成果。

本书书影(图片来源:中西书局)

本书书影(图片来源:中西书局)

本书是傅新毅教授积三十年之功撰成的一部力作,也将是唯识学乃至佛教哲学研究领域的一座高峰。多年来,傅新毅教授致力于佛教哲学、佛教文献研究,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世界宗教文化》《南京大学学报》《河北学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宗教学研究》《佛教文化研究》《五台山研究》等本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已发表数十篇论文。本次出版的《识体与识变——玄奘唯识学的基本问题》一书是对其旧作《玄奘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内容的大幅扩充和全面修订,充分展现了三个特色:其一,对概念的精细考辨,尤其注重梵文、巴利文、藏文、汉文等佛教文献的对勘与译解,从语言、文献出发作出诠释;其二,对思想的精准把握,这来源于对唯识学相关典籍的透彻理解和对国际学界前沿学术成果的深刻反思;其三,对问题的精确定位,在行文中凸显问题意识和思维脉络,兼顾整体视野与细节考证,完整地呈现了玄奘唯识学的外部框架和内部肌理。

全书共计六个部分,正文分为上、中、下三篇,共九个章节。本书第一部分为引言,基于思想史和学术史重思汉传唯识学的定位、特质以及汉传唯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第二部分也即本书的“上篇”,由第一、二、三章组成,围绕“八识”这一主题梳理了“识”、“阿赖耶识”等基本概念的语义流变,剖析了玄奘所传八识说的具体构造。第三部分也即本书的“中篇”,由第四、五、六章组成,围绕“种习”这一主题从纵向上探究了种子熏习理论自部派时代经量部至《成唯识论》逐渐成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从横向上解析了有关种子本有、新熏抑或本新并建之争。第四部分也即本书的“下篇”,由第七、八、九章组成,围绕“识变”这一主题考察了“三性说”、“四分说”、“唯识比量”、“三类境”等唯识学重要问题。第五部分为结语,以唯识学为例在“佛教哲学何以可能”、“业果与时间”、“认识与自身认识”三方面揭示了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对话的广阔空间。第六部分为附录部分,依据现存史料整理了玄奘的传略、简谱与译经表。

本书体大思精,全面阐述了玄奘唯识学的基本问题,充分展示了唯识学研究以及佛教哲学研究的新观点和新视角,对佛学初学者而言有助于得窥唯识学之门径,对佛教研究学者而言亦是必备的参考文献。同时,“探赜妙门,精穷奥业”,傅新毅教授数十年来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本书也是其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尽管著作已经出版,但是他精益求精,目前已着手针对部分章节作出新的增补和修订。可以说,对于傅新毅教授而言,有关玄奘唯识学的思考依然是现在进行时。

本书目录

本书目录

作者近照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傅新毅,1970年12月生,浙江桐乡人。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系主任,宗教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编委会编委、副主编,《佛教文化研究》副主编,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浙江佛学院、峨眉山佛学院、广东佛学院岭东学院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雪窦山慈氏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先后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讲师、副教授,哲学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佛教哲学与佛教文献,特别是唯识学、阿毗达磨、因明学等的研究。著作有《玄奘评传》等两部,参著多种。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等研究项目多种。

书中内容

书中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充分利用梵巴汉藏各类佛教原典文献,并借鉴现当代海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在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兼及日韩佛教的宏阔背景下,具体而微地梳理了玄奘唯识学的基本问题意识与学理开展;通过唯识古今学的比较研究,确立了玄奘唯识学的理论定位与基本特色;在综合窥基和圆测等诸家不同学说的基础上,展现了玄奘唯识学的全体学理规模。以唯识学理为线索,本书进而分析了大乘佛教三系的异同所在。作为一项以哲学为底色的佛学研究,本书还就时间、认识等根本性的哲学问题探讨了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对话的可能。本书是作者学习、研究佛教哲学三十年的一部总结性著作,体现了作者“文献史应当成为问题史”的研究旨趣。

图/文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