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学性空缘起思想浅论 | 大乘三系思想学术论坛第二场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如来藏学性空缘起思想浅论 | 大乘三系思想学术论坛第二场

2024年6月22日下午,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冯焕珍应邀莅临重庆佛学院“大乘三系思想学术论坛”,作主题为《如来藏学性空缘起思想浅论》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河北佛学院教务长、中国佛学院讲师明洽法师主持。全院师生、善信居士和社会人士三百余人参加学习。

明洽法师主持

冯焕珍教授认为,佛教思想的研究,一定要在教与学相结合的前提下加以讨论,否则就很容易把佛教思想变成一种抽象的哲学思想,与离烦恼得菩提、离生死证涅槃无关。

据此,他认为:如来藏学,是通过如来藏在“一位两维”上的体现来诠释其性空缘起思想的,一位即理体位,两维指生灭维度和还灭维度。理体位的如来藏是真空妙有、不生不灭的真如法身,对众生而言,真如法身尚为理境,故称理体,对法而言,它是一切法的所依,故称所依体。生灭维度的如来藏,指众生无明迷执真如法身、引生阿赖耶识,而陷入二种生死的轮回维度。它一方面说明如来法身随缘隐伏不彰,表现为九界之相状;另一方面说明无论众生沉沦多久,真如法身的性相依然无有变异。还灭维度的如来藏,是随缘开显的,旨在表明众生所修六度万行无非是消除无明,众生成佛不过是回归自己本具的真如法身。

冯焕珍教授主讲

此外,冯焕珍教授还从以上所提的“一位两维”三个层面,为听众分析了如来藏学与中观学、唯识学性空缘起思想的异同及这种差异形成的因缘:为了让凡夫断除恐惧无我之心,同时令外道远离对实体的妄想执著,故如来宣说如来藏学;为让不知毕竟空真义而执著空相者破凡圣偏执,龙树菩萨说“八不”中道,故有中观学;无著菩萨普为诸乘众生除障得果,请弥勒菩萨宣说《瑜伽师地论》开启唯识学。

最后冯焕珍教授总结道:如来藏学不仅是从真如法身出发又回归真如法身,深契佛陀圆教宗趣的正法,也是下契“好简”华人之机,对华严宗、禅宗产生有重要助缘的大乘佛教三大系统之一。因为如来藏学的所依体和教观体系与中观学和唯识学不同,就将其判为“真常唯心论”,甚至将其排除在正法之门外,无异于郢书燕说。

嘉宾对谈 第二场

茶歇之后,几位嘉宾就本次讲座的论题展开了精彩对谈。

隆藏法师表示,自己在《大乘起信论》等经典的教学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既能深入如来藏学的奥窍,又能不违背唯识学的义趣。并为大家分享了冯教授讲座中未涉及的,如来藏思想历史维度的演变。最后提问,如来藏思想和唯识思想只是表述和施设上的不同,还是具有实质差异?如来藏思想所构建的那只“指月之指”,是否能通向圆满之境?

冯焕珍教授则回应道,对于佛教经典的解读,不止是教理二层面,还要看其所归的宗趣。一种教相是否圆满,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佛陀讲法时所对众生之机各异,因此不是每种机缘都会讲述圆满的教法。如果我们解读不通,只能是自己智慧不够,而非佛陀之教不圆。

张爱林教授认为,如来藏缘起这一概念并没有涵盖所有法界源流的范围。此词更近似于一个总括,凡是承认心性不生不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心破除无明之后会显现清净自性与佛无量性功德的概念,便可归入其中。但如果讲缘起,此词便不如《华严经》的法界缘起之说涵盖广阔,因此如来藏是一个法门的需要,而不是解释依净、依染的缘起的需要。

邹小兵教授积极与听众分享了自己学习唯识学的心得,包括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等唯识学基本概念。

哈磊教授认为,如来藏思想和唯识思想虽然有一定差异,但佛陀在《楞伽经》中已有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和合的结构,未见如来藏时,其是阿赖耶识,见如来藏时,阿赖耶识便转。并分享了《阿含经》中佛的三身说与五方法身说,及须菩提观诸法空性而首见佛的故事。

陈进教授用形象的譬喻解释道,中观学是一条由下往上走的道路,如来藏学是一条由上往下走的道路,而处于两者之间的唯识学则面临诸多挑战。

覃江教授则认为,般若是源,中观、如来藏是流,但可以用般若来贯通三系。对中国佛教来说,古德已经留下了悠久的释经学传统,很好的诠释了佛教中因与果的关系,这才是中国佛教真正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该珍惜,而不是重走印度佛教的空有之争。

图/文 重庆华岩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