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净法师著作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日文,对世界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义净法师著作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日文,对世界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与印度、东南亚各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特别是中印两大文明古国互相交流、互相影响,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共同铸就了西域文明与南海文明。义净大师是唐代由南海西行求法的代表人物,他所撰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先后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日文,是研究印度及东南亚佛教思想交通史的珍贵著作。他翻译的佛教经典也深深影响了整个佛教史的发展。因此,义净大师在交流史上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下面我们就论述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

义净大师著作

义净大师著作

陆上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逐步发展成为一条沟通中西方的经济、文化、政治的重要通道。伴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海上贸易交流也逐渐兴盛起来。到了唐代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一条非常繁荣的商贸、文化之路,西行求法者的身影无时不穿梭在茫茫大海之中。

义净所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述了61位僧人的取经事迹,反映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虔诚的僧侣们不畏艰险,冒着九死一生的挑战,一批又一批地附舟而往天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现在的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几十个国家。

与此同时,一同前往西行求法的还有高丽、新罗以及越南等地的僧人。唐代经济地位的强盛,佛教文化的繁荣,同样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人、商客等。印度、朝鲜、日本、南海各国的僧人也源源不断地从海路坐船而来。唐朝的开放繁华,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特别是佛教僧侣,作为文化传播交流的先驱者,也显耀出他们执着的信仰情怀。

从东汉时期的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到晋朝鸠摩罗什、佛驮跋陀罗等,一直到义净大师生活的唐代,西域各国都有很多僧人前来中国,他们带来大量的佛教经书,并进行了翻译。唐朝的国都,也分布着各国的寺院,如“天竺寺”、“新罗寺”。当时朝鲜半岛、日本僧侣来唐求学的也很多,他们也大多先由海路入唐,然后在扬州、登州、楚州等地登岸,如九华山道场即是由新罗僧创建。

求法僧们不畏艰险,远渡沧溟,弘扬佛教,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求法活动大大促进了唐代佛教的发展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义净大师是求法僧中是影响最大的人之一。后来他的徒弟慧日也去求法,归国后被赐“慈愍三藏”的称号。日本、朝鲜半岛等地的求法活动对当地的文化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各国的高僧们将中国佛教经典、宗派传到东邻,形成了“东传佛教”。天台、法相、华严、律宗、密宗等在新罗、日本等国迅速发展。僧侣们在不同国家学习中互相交流学习传播,也带动了不同地区、文化、医药、科技等的发展。

以义净大师为代表的整个求法僧群体,对世界各地与中国各方面的文化进行了互鉴互促的积极作用。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求法僧们:“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是这些求法僧们凭着一股舍身殉法的勇气,踏上漫长而艰险的旅途,他们深入细致地学习各国文化,考察各地的历史、风土、人情,留下了极有价值的著作。正是他们的旅途记载,才开拓了中国人对西域、南亚、东南亚的了解,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义净大师在南海各国,特别是在当时南海中最大的国家——室利佛逝国受到的待遇很好,当地人都尊崇他,因而有很高的地位,这极大地促进了他在南海各国的文化交流传播。义净大师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说,“南海十洲,斋供更成殷厚,”“若是王家及余富者,并授铜盘铜椀及以叶器,大如席许,肴馔饮食,数盈百味。国王乃舍尊贵位,自称奴仆,与僧授食。”《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述,“到室利佛逝国,国王厚礼特异常伦,布金华、散金栗,四事供养,五对呈心,见从大唐天子处来,倍加钦上。”这也反映出当时南海国家的佛教氛围,即全民信佛。从国王贵族到庶民百姓,信仰佛教几近通礼,特别是他们对从大唐天子处来的僧侣们,更加钦仰尊重。另外,义净大师还以高超的医疗水平,给当地人民治愈各种疾病,增进了两地人民的友好交往,也展现了中国人的厚德。

义净大师精湛的梵语水平,在翻译传播外来经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著写了《梵语千字文》,而且还补缺了前人翻译上的不足与漏洞。其译作竭力反映原典的真实内容,忠实于原经文之意,这对于佛教徒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他娴熟音律,佛经咒语发音准确,完整地传达出经文的神圣性。有关意译,他也会反复的注解,表明这个词的解释偏差,绝对不会含糊用词,以致偏颇太大。

义净大师的经典翻译都围绕着“信”而展开,这信,既包含了对佛法的信仰,又包含了对三宝、众生的“信”,也包括能忠实于原文、恰如其分地将表达出来。在义净大师看来,翻译佛典,既要精通梵汉双语,又要有深信三宝的坚定信仰,才能很好地完成,正如高僧彦琮讲的“八备”,亦即作为一个译经家,需要具备八个方面的素质,包括人格、学识修养诸方面,如下:“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其备三也;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沉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衒,其备六也;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

本文摘自《大唐三藏义净集要》

图/济南义净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