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来闽求法的日僧 | 走进黄檗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唐宋元来闽求法的日僧 | 走进黄檗

木宫泰彦是一位有影响的日本历史学家,曾任山形、水产、静冈等大学教授。他的《日华交通史》一书,早在九十年前就在我国商务印书馆译成汉文出版,是中日海上交通史的重要著作。以此书为基础,木宫泰彦又用十五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并深入中国江南、东北等地区以及朝鲜,对凡与中日文化交流有关的历史古跡,特别对宋、元、明三朝来华的日本学僧常到的江南各著名禅刹,实地调查巡礼一遍,完成了这部《日中文化交流史》。

近百年来,日本出版了几十种综合性的中日关系史著作,可像木宫泰彦这部著作那样,历经半个世纪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而受到读者重视的并不多见。该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极强的资料性,特别是宋以后来往于两国之间僧侣的史料,远非他书所能及。正如学者所说,谈到中日关系史,若忽略僧徒的往来,就无法正确了解其全部历史。

唐宋元明四朝 入华日僧六百余人

《日中文化交流史》记载,从唐至明,遣唐学问僧和五代、宋、元、明四朝入华僧共计622人,其中未归扶桑留在中华或客死之僧39人。按朝代来分,遣唐学生和学问僧149人,五代入华僧7人,入北宋僧23人,入南宋僧108人,入元僧人221人,入明僧114人。

木宫泰彦认为,这些统计数字也许还有遗漏,但可以相信的是,“凡留名史册的大都收录在内”。其中有像传教大师最澄、弘法大师空海、与嵯峨天皇和空海并称为“三笔”的橘逸势、智证大师圆珍这样大名鼎鼎的高僧,也有像金刚三昧国、灵仙三藏那样由于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才略为人知的人物,更多的人是默默无闻的。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是冒着万里波涛的风险,历经千辛万苦,方登唐土。难得的是,木宫泰彦为表达对遣唐人员的敬意,把随从遣唐学生和学问僧入唐的译语、行者也一并列举出来。严格说来,他们并不属于留学生,但他们随从留学生同甘共苦,帮助他们取得了学业上的成就。例如丁雄万,最初是在承和五年(838年)作为遣唐使舶的一个水手入唐的,后来成为请益僧圆仁的行者。在圆仁留唐的十年间,无论朝拜五台山或留学长安,丁雄万都随从圆仁左右,备尝艰辛。到了仁寿三年(853年),又作为请益僧圆珍的译语,再度人唐到处奔走。圆仁、圆珍之所以成为日本佛教史上的高僧大德,不能忘记丁雄万那样无名者作出的功绩。

唐宋元入华日僧至闽者

这些遣唐学僧和入华僧,大多在长安、汴京、洛阳、浙江等地参学。但也有一些人来到福建,或为参福州雪峰的高僧,或为来福州请大藏经。

遣唐学生、学问僧至闽者1人

圆珍(智证大师,814—891年),仁寿三年(853年),随唐人钦良晖的船舶入唐,先后居停六年。在福州开元寺,师从中天竺的般怛罗学习悉昙。后参拜天台山,在越州开元寺研究天台宗。经过洛阳到长安,从法全学密教。带回经论章疏441部一千卷及道具、法物等十六种。回国后在近江开创圆城寺,成为天台宗寺门派的开山祖。贞观十年,任天台座主,在职二十四年。醍醐天皇赐予“智证大师”称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圆珍和尚来中国的通关文书,文书上写着人员、年龄、所为何事等。

五代、北宋入华日僧无至闽者

南宋时代入宋日僧至闽者1人

据《庆政上人传考》记载,日本近江园城寺僧庆政,大体是建保初年入宋,建保五年来到泉州,“似曾”带回福州版《大藏经》。建保六年回国,庵居山城的松尾,在京都西山开创法华山寺(峰堂),对于法隆寺的营造修建,贡献很多。和梅尾的明惠上人高辨交谊很深,善和歌。

入元日僧至闽者6人

据芳庭法菊撰《藏经舍利记》载,嘉历元年,日本净妙寺太平妙準的徒弟安(禅人),为求福州版《大藏经》入元。

据《东海一沤集》《本朝高僧传》《延宝传灯录》等记载,日僧无梦一清于嘉历年间入元,谒卢山的龙岩,雪峰的樵隐,百丈的东阳等,携带师父即京都普门院玉溪慧春的顶相,到径山获得古鼎祖铭的“像赞”后回国。住备中的宝福寺,后在东福寺修行。诗文有唐人风格,在丛林间受珍视。

据《铁庵道生语录》《钝铁集》等记载,建仁寺铁庵道生的法嗣礼智,于元弘二年入元,延元年间(1336—1339年)回国。入元时携其师父的语录,获得福州雪峰的樵隐悟逸的序和宁波育王寺松月正印的跋后回国。有《题偏界一览亭》诗传世。

据《清拙正澄语录》《禅居集》等记载,清拙正澄的弟子古镜明千,于元弘年间入元,参雪峰的樵隐悟逸,樵隐移居灵隐时随去,继承其法统。据说留元达二十年之久,回国后历住京都的真如、信浓的开善、京都的万寿等寺,正平十一年,募缘刻印《敕修百丈清规》,流传于世。

据《大拙和尚年谱》《天如惟则语录》等记载,日僧大拙祖能(广圆明鉴禅师)与同伴数十人,于兴国五年入元,到达福州长乐县,参江心的无言宣、双林的东阳辉等,后来继承天目千岩长的法统,又参月江印、了庵欲、行叟泰、无用贵诸老。回国后在常陆笠间开创楞严寺,据说来学习的僧众多达三万人。因慕千岩长的高风,不喜居繁华地方,天龙寺邀请不去。

据《观中中谛语录》《五山传》等记载,梦窗疏石的法嗣观中中谛(性真圆智禅师),正平年间入元到台州,想去福州,但因黄巾阻塞道路,空自回国。从天龙寺的春屋妙葩,历住阿波的安国寺,京都的等持、相国等寺,与义堂周信有深交,有诗集名《青嶂集》。

入明日僧无至闽者

雪峰悟逸禅师与福州版《大藏经》

雪峰悟逸樵隐禅师:入华的八名日僧中,有三人是到雪峰参樵隐悟逸禅师,或求法、或问序。雪峰寺是宋朝“五山十刹”中的“十刹”之首,宋代禅宗各派均有禅师先后驻锡雪峰。如云门宗象敦禅师,临济宗慧忠禅师,曹洞宗清了禅师等。到了元代,雪峰寺成为临济道场,临济宗悟逸樵隐禅师三度驻锡雪峰。

樵隐悟逸(?-1334),元代临济宗杨岐派高僧,俗姓聂,四川怀安人。屡叩名宿,后得法于雪峰佛海禅师。大德年间(1297—1307年),住福州雪峰寺七载,退居西庵。皇庆二年(1313年)复奉旨再住,赐“佛智”之号,凡六年谢去。至泰定二年(1325年)仍奉旨补前席,又居七载。樵隐悟逸三住雪峰,百废俱修。

福州版《大藏经》:日本净妙寺太平妙準的徒弟安(禅人),就是为求福州版《大藏经》而入元。南宋时入宋日僧庆政,回国时带回了福州版《大藏经》。

福州版《大藏经》,日本又称“福州藏”,指的是宋代福州刊刻的两部大藏经,即东禅院刊刻的《崇宁藏》和开元寺刊印的《毗卢藏》,这两部《大藏经》都是福州版《大藏经》。

《崇宁藏》刊雕于福州东禅寺等觉禅院,由该寺住持冲真发起劝募雕印。又称《崇宁万寿大藏》《福州东禅院本大藏经》,是中国佛教大藏经南方系统的第一部。 其开雕年代,由于缺乏明确的资料,没有最后定论,目前见到的最早题记是元丰三年(1080年)至崇宁三年(1104年)竣工。卷端有绍圣二年(1095年)智贤发愿刊经记。全藏580函,1440部,6108卷,千字文编次由“天”字起至“虢”字止,采用摺装式装帧。现全藏已佚,仅有少数零本存于日本。

《毗卢藏》刊雕于福州闽县东芝山,因其卷端往往有“福州管内众缘寄开元禅寺雕造毗卢大藏经印板一副五百余函”之题记,故名“毗卢版大藏经”,又称“开元寺版大藏经”。开雕于崇宁二年(1103年),卷首常刊有题记,比如《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经一卷,经首有题记:“福州开元禅寺住持传法赐紫慧通大师了一,谨募众缘,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文武官僚资崇禄位,圆成雕造《毗卢大藏经》板一副。时绍兴戊辰(1148年)闰八月日谨题。”全藏于绍兴二十一年完工。

《毗卢藏》的版式与《崇宁藏》相同,一版6个或5个半叶,半叶6行,行17字。纸质厚实坚韧,色黄,纸背有“开元经局染黄纸”长方形朱印。

《崇宁藏》和《毗卢藏》因都刻于福州,统称为“福州藏”。我国仅有少数单位收藏有零本,日本的多个收藏单位几乎全部是两种藏的混合装。分存于宫内省图书寮、东寺、上醍醐寺、唐招提寺、知恩院、高野山劝学院等处。

内容来源:2024年5月30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