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法师《一月映万川》:看话禅法的修证方法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本性法师《一月映万川》:看话禅法的修证方法

本文出自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一月映万川——中华汉传佛教四大禅法修学入门》,书中梳理了中华禅四大禅法,即默照禅法、看话禅法、念佛禅法、止观禅法的创立、传承、法理依据和修证方法,是佛教院校学生、社会禅学爱好者、广大佛教信众等修学中华禅四大禅法的入门读物。以下为原文部分摘录:

看话头作为参禅悟道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大慧宗杲禅师的首创,但是大慧宗杲禅师是第一个把看话头作为参禅悟道的根本方法极力提倡,并且丰富完善了看话头的修证方法。

如何看话头呢?大慧宗杲禅师指出,看话头的前提是要立大志,起大信,一定要出离生死,成佛得解脱。

大慧宗杲禅师说:

担荷此段大事因缘,须是有决定志,若半信半疑,则没交涉矣。古德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欲知到头处,自境界他境界一如是也。

欲学此道,须是具决定信。逢逆顺境心不动摇,方有趣向分。佛言: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又云:信能超出诸魔路……若半明半暗,半信半不信,则触境遇缘,心生疑惑,乃是于境界心有所著,不能于此道决定无疑、灭烦恼本、远离诸难。诸难者,为无决定信,被自己阴魔所扰。

若决定竖起脊梁骨,要做世出世间没量汉,须是个生铁铸就底方了得。若半明半暗半信半不信,决定了不得。此事无人情,不可传授。须是自家省发始有趣向分。

春秋鼎盛,正是作业不识好恶时。能回此心学无上菩提,此是世界上第一等难容灵利汉。趁色力强健早回头,比临老回头,其力量胜百千万亿倍。【1】

修学看话禅法,首先是要放下,放下心意识,一切都莫思量。

大慧宗杲禅师说:

一时放下,依前百不知、百不会如三岁孩儿相似。杜门壁观,此息心良药也。若更钻故纸,定引起藏识中无始时来生死根苗。过去底事,或善或恶,或逆或顺,都莫思量,现在事得省便省。一刀两段,不要迟疑,未来事自然不相续矣。请只把闲思量底心,回在无字上。试思量看。

果欲出生死作快活汉,须是一刀两段,绝却心意识路头,方有少分相应。

决欲究竟此事,应是从前作聪明、说道理、文字语言上记持、于心意识内计较抟量得底,飏在他方世界,都不得有丝毫头许顿在胸中,扫除得干净尽也,然后向心思意想不及处,试进一步看。

纵说得盛水不漏,于本分事上了没交涉。古人不得已,见学者迷头认影,故设方便诱引之,令其自识本地风光,明见本来面目而已。

但将妄想颠倒的心、思量分别的心、好生恶死的心、知见解会的心、欣静厌闹的心,一时按下。只就按下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字子,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的器杖也。不得作有无会,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根,不得向语路上作活计,不得飏在无事甲里,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文字中引证。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时时提撕,时时举觉。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看时不用搏量,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晓,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不用堕在空寂处,不用将心等悟,不用向宗师说处领略,不用飏在无事甲里。

日用应缘处,才觉涉差别境界时,但只就差别处,举“狗子无佛性”话,不用作破除想,不用作情尘想,不用作差别想,不用作佛法想,但只看“狗子无佛性”话。但只举个“无”字,亦不用存心等悟。若存心等悟,则境界也差别、佛法也差别、情尘也差别、“狗子无佛性”话也差别、间断处也差别、无间断处也差别、遭情尘惑乱身心不安乐处也差别、能知许多差别的亦差别。若要除此病、但只看个“无”字,但只看。【2】

大慧宗杲禅师指出,看话头首先是放下,即把驰求妄想心、好恶欣厌心、思量分别心等统统放在一边。

第二,看话头要“提撕”不间断,锲而不舍,时刻处在参究的状态。

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时时提撕,时时举觉,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云无。不离日用。试如此做工夫看,月十日便自见得也。若离日用别有趣向,则是离波求水,离器求金,求之愈远矣。

举话时都不用作许多伎俩,但行住坐卧处勿令间断,喜怒哀乐处莫生分别。举来举去,看来看去,觉得没理路没滋味心头热闷时,便是当人放身命处也。记取记取,莫见如此境界便退心,如此境界正是成佛作祖底消息也。

只以赵州一个无字,日用应缘处提撕,不要间断。时时以话头提撕,莫求速效。穷研至理,以悟为则。然第一不得存心等悟,若存心等悟,则被所等之心障却道眼,转急转迟矣。【3】

所谓“提撕”,即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心都专注投入到“话头”上。

看话头一定要离开思惟的窠臼,死掉识心。只要用心意识来推敲、思考,都是妄想颠倒,必须大死一番,摆脱心意识作用,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话头上,比如“念佛的是谁”“拖死尸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什么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狗子有无佛性”等,“时时提撕、时时举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无有间断。这样,日久功夫深,才有可能进入第三个阶段:“起疑情。”所谓“起疑情”就是生起疑问、疑情。疑有十分,悟就有十分,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谓,问题就是答案也。

大慧宗杲禅师指出:

常以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二事贴在鼻孔尖上、茶里饭里、静处闹处、念念孜孜,常似欠却人百万贯钱债,无所从出,心胸烦闷,回避无门,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当恁么时,善恶路头,相次绝也。觉得如此时正好着力,只就这里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看时不用抟量,不用批注,不用要得分晓,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不用堕在空寂处,不用将心等悟,不用向宗师说处领略,不用掉在无事甲里。但行住坐卧,时时提撕: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提撕得熟,口议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得如此时,却是个好底消息。

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底心未忘,则是生死交加。但向交加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将这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底心,移来“无”字上,则交加之心不行矣。交加之心既不行,则疑生死来去底心将绝矣。但向欲绝未绝处,与之厮崖,时节因缘到来,蓦然喷地一下,便了教中所谓绝心生死、止心不善、伐心稠林、浣心垢浊者也。然心何有垢?心何有浊?谓分别善恶,杂毒所钟,亦谓之不善,亦谓之垢浊,亦谓之稠林。若真实得喷地一下,只此稠林,即是栴檀香林;只此垢浊,即是清净解脱无作妙体,此体本来无染非使然也。分别不生,虚明自照,便是这些道理。【4】

看话禅的修学的重点,贵在起疑情,疑到山穷水尽,无处可疑,就会豁然疑团迸散,心花朗发,大悟现前,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

大慧宗杲禅师指出:

疑情未破,但只看个古人入道的话头。移逐日许多作妄想的心来话头上,则一切不行矣。但将迷闷的心,移来干屎橛上,一抵抵住,怖生死的心、迷闷的心、思量分别的心、作聪明的心、自然不行也……静处闹处常以“干屎橛”提撕,日往月来,水牯牛自纯熟矣。第一不得向外面别起疑也。“干屎橛”上疑破,则恒河沙数疑一时破矣。

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崖。若弃了话头,却与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佛语祖语,诸方老宿语,千差万别,若透得个无字,一时透得,不著问人。若一向问人,佛语又如何,祖语又如何,永劫无有悟时也。【5】

千种万种的疑问,归根到底都是一种疑问,通过看话头把全部疑问转移到话头一个疑问上,用一个话头抵挡和取代所有的疑惑,话头上的疑问破除了,那么所有的疑问也都破除了,一切经论义理、祖师机缘语句的旨意也都了悟了,“直下不疑佛、不疑祖、不疑生、不疑死”,即在佛祖、生死等重大问题上没有疑问了。

大慧宗杲禅师认为,人生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和死的问题,人生的种种问题最终集中到生死问题上,求生怕死是人之常情;破疑情就是为了参透生死,生死参透了,就没有烦恼了,亦即解脱了。他说:

疑情不破,生死交加,疑情若破,则生死心绝矣。生死心绝,则佛见、法见亡矣。佛见,法见尚亡,况复更起众生烦恼见耶。【6】

大慧宗杲禅师曾总结出看话禅的7个要点,即:1.道由心悟,不在言传。2.自家宝藏,何假外求。3.常存生死心。4.离文字、语言、分别相。5.但向生死交加处看话头。6.道无不在,触处皆真。7.省力处便是得力处。

近代禅门高僧虚云老和尚承嗣中华禅禅门五宗法脉,他以振兴禅宗为己任,严持戒行,精进道业,兴衰继绝。虚云老和尚多次以通俗晓畅的语言,将参禅用功的方法教示学人。

在《参禅的先决条件》一文中,虚云老和尚开示说: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

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

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

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啰嗦。

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

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瞋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7】

1947年,虚云老和尚于广东南华寺开示看话禅法,他说:

即是制心一处,以一念抵制万念,以万念的力量集中一处,总成一念,来参这个“是谁”?

或专参拖这死尸来行的是谁?或参坐的卧的是谁?或专参父母未生前谁是我的本来面目?或参念佛是谁?或参拜佛的、持咒的、诵经的、穿衣的、吃饭的、起妄想的、动念头的、讲话的、欢喜的、静的、动的、笑的是谁?或专参本心是谁?或专参自性是谁?总而言之,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时时处处都要看住他!看他到底是谁?究竟是谁?要参穿他、要抓住他。这才是大丈夫看公案。乃至看屙屎、放尿的是谁?把他看到底,看他究竟是谁?是佛?是魔?是心?是众生?以我不动的话头如金刚王宝剑,佛来斩佛,魔来斩魔,心来斩心,众生来斩众生,即是要绵绵密密的参去,惺惺寂寂的看住,看他到底是谁?是我?不是我?我字是这个的代名词,实非真我,连真我的念头尚不可得,然则究竟是谁咧?要有这样的疑情才有进步。要通身都发疑情,才算是真参实学的工夫!

发真疑情方有办法,一到机缘成熟时,看清了、参透了,忽然惺惺寂寂的化境现前!即是顿寂寂底,骇悟大彻!即是悟寂的化境,哈哈大笑而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许人知。到那时天人尽忙煞了,天龙八部互相报曰:“人间某比丘今日成道!都去散花供养吧,求说妙法!”

这样一来,已打破了本来的面目,已得了深深的见处。未破本参的禅德有这样的彻悟,是破本参的见处;破了本参的人有这样的彻悟,是透重关的见处;透了重关的人有这样的彻悟,是出生死牢关的见处;出了生死牢关的人有这样的彻悟,是踏祖关的见处;乃至是八相成道、入般涅槃的大见处。

这样的见处也不难、也不易,只要工夫纯熟,大相应、大得力,就能做到。

你们想要工夫大相应,先在跑香的时候返观观自心,自心本净;返闻闻自性,自性本空,明明历历参到底!集中审问:到底是谁?究竟是谁?大发疑情了,再登座参,更要深深审问,直到五蕴皆空了,身心俱寂了,了无一法可得,直见自性本体,这才是大好相应、大得力处。

从此已后,昼夜六时行住坐卧,身心稳寂,寂寂惺惺,寂参惺悟,日久月深菩提稳固,一旦大彻大悟,生死如幻了矣!到那时,才知道实无一关可过,尘劳佛事,幻化法门,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无修、无证、无作、无为,任他安立名号,唤佛唤魔,皆与本分上毫无交涉,到那时彻底明白老僧不骗你们。讲的是假,悟的是真,除去真假两头,大家参看!【8】

圆瑛大师也曾开示“参禅方法”说:

参禅以修止观为下手。止观功深,而得定慧。止观二字,必须并重,不可偏废。若止过于观,必落昏沉;若观过于止,必至掉举。昏沉与掉举,是二种禅病,不可不知。参时须调和均等,昏沉则以观救,掉举则以止制。

要修止观,先依静处,易于摄心。既得其处,次则调身,端身正坐。能跏趺坐最好,若不能,即单盘也可。须要不偏不倚,不俯不仰,挺起脊梁,头靠衣领,眼睛打开三分,看自己的鼻尖为限。

三则调气:将身中浊气,徐徐放出。外间空气,渐渐吸入。四则调息:将自己鼻中出入之息,调得纯净,不急不缓。调至此处,则身气息已得如法。五则调心:即是调伏第六意识之妄心,不起思想分别,不思善,不思恶,不攀外境,不缘法尘,即所谓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此即是用止字功夫。

其心得止,当用观照。不是徒然空坐。若是静坐,而不观照,犹如夜境寂静而无月光。故必须从止起观。观字去声,不是以眼观看,乃是用智照观察。离却心意识,完全不用。单提一句话头蓦直参去。

参时,即用本觉理体,起一段始觉智光,照着那一个话头,何谓话头?如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如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参念佛是谁?随汝喜欢那一句,即参那一句,提起一句话头,反覆参究。一段心光,即照这句话头,起疑情如何是,归何处,是谁,即是疑情。只许疑,不许解,解即过生。即所谓行起解绝,不容拟议思量。

参禅用智不用识,识有分别,智无分别。若有分别,则妄心生。心生不能止,非智别无能观,故参禅者,要看一句话头。看话头即是方法。一句话头看得好,疑情才提得起。疑情提得起,妄想才斩得断。以疑情制服妄想,即是堵截第六识,不许行动。疑情与妄想,不能并立,喻如明暗。

参禅最重疑情,未曾亲见本来面目,总是疑去,如何是我本来面目。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一句话头,一段疑情,要绵绵密密,不可放松。将平时所用的第六意识,活的要打得死。古语云:“打得妄想死,方许法身活。”真参禅的人,参得如痴如醉。行不知行,坐不知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才是功夫相应,一旦参到水尽山穷,便有转身时节。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参之者必宜耐烦,未可以速求功效。

止即是寂,观即是照。止观双行,寂照并运。如鸟两翼,如车两轮,务宜均等。须知参禅,绝对不用意识,意识是禅定的生死冤家。《楞严经》阿难问定,佛未与说定之先,即破除意识。不独破除恶念,乃至所有胜善功能,亦复破尽无余,即不用意识之明证也。

意识亦有惺寂,即共寂照相仿佛,不可不察。古德有云:“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此偈是教人回光返照,照彻心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功成,定慧具足。【9】

我的恩师明旸禅师在他的著作《佛法概要》中开示参禅的方法时说:

参禅的人,更要注意到参禅是用一段心光智慧来参,不是用意识来分别。智慧是没有分别的,意识是有分别的,这是分别与无分别二个根本不同的原则。如果一起了分别心,妄想纷纷,扰乱自心,就不能止了,故参禅ー定要用智慧来观照,要看一句话头。看话头,就是用一种方便法门来止息妄心,照明真性。我们能够把这一句话头看得好,就要疑情提得起。疑情提得起,那么妄想心就能够斩得断。用疑情来制伏妄想,就是堵截第六意识,不许它妄动。正如《金刚经》讲的要降伏其心。这个疑情与妄想二者之同,绝对是不能并立,有了疑情,就没有妄想,自然有了妄想,也没有疑情。就好像光明与黑暗不能同时存在的道理一样。

参禅最最重要就是起疑情,在我们用功没有亲见本来面目以前,总是要一直疑下去,“如何是我本来面目?”能够一直疑,当然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这个规律,是有一定道理。对一句话头,一段疑情,要抓得绵绵密密,一点都不能放松,要把平时所用的第六意识妄想心,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参禅用功的人,要做一个无心道人,行也不知行,坐也不知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天到晚,二六时中,无不如是。到这里才是功夫相应了,一直参到山穷水尽处,自然会有转过身来的时候。待到疑团打破,见性明心,即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到这里才是知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所以十方诸佛,历代祖师,无不从此一门入,超出妙庄严路。《楞严经》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心。

总之,处处总成华藏界,无一不是毗卢海。参禅之人,还要发大菩提心、要有耐心,万万不能急于求成越快越好,或求什么神通。当心走错路,时时务要突出金刚眼,亲见本来人。【10】

欲深入学习看话禅法者,可以参看《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普说》《正法眼藏》《大慧宗门武库》以及《无门关》《高峰妙禅师语录》《高峰和尚禅要》《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和《天目明本禅师杂录》等。现代禅门高僧圆瑛禅师、虚云禅师、来果禅师以及当代禅门大德正果、茗山、一诚、圣一、本焕、佛源、净慧、传印、宣化等老和尚的著作,亦可以参看。此外,圣严法师关于看话禅法的开示录《虚空粉碎》,有心者也可以参看。

本性法师简介

本性法师,福建省宁德市人。先后毕业于南京栖霞山佛学院、北京中国佛学院、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学位。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荣誉博士、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专业课教材编写组成员、评审组成员。

学术研究的主要领域为:中国汉传禅学禅法、佛教社会学、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与汉传佛教《楞严经》的比较研究、佛教教育与创新科技。现任中国佛教协会海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大乘佛教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主编出版《圆瑛大师全集》《福建历代高僧评传》等。出版个人佛学专著《中华佛教禅门五宗》《中华佛教四大禅法》《中国禅法的跨国与跨界》等。出版个人学修《禅思录》与《禅旅记》逾十部。应邀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等演讲中华禅学三十多场。

附录:

1. (宋)蕴闻编著:《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第890页。

2. (宋)蕴闻编著:《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第935页。

3. (宋)蕴闻编著:《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第921页。

4. (宋)蕴闻编著:《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第901页。

5. (宋)蕴闻编著:《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第903、930页。

6. (宋)蕴闻编著:《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第930页。

7. 虚云著、释明贤选编:《虚云老和尚禅要》(云门宗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5页。

8. 虚云著、释明贤选编:《虚云老和尚禅要》(云门宗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258页。

9. 明旸:《圆瑛法师年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第144页。

10. 明旸:《佛法概要》,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年,第255页。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