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法师《一月映万川》:看话禅法的创始祖师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本性法师《一月映万川》:看话禅法的创始祖师

本性法师《一月映万川》:看话禅法的创始祖师

本文出自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一月映万川——中华汉传佛教四大禅法修学入门》。书中梳理了中华禅四大禅法,即默照禅法、看话禅法、念佛禅法、止观禅法的创立、传承、法理依据和修证方法,是佛教院校学生、社会禅学爱好者、广大佛教信众等修学中华禅四大禅法的入门读物。以下为原文部分摘录:

大慧宗杲禅师,是两宋之际禅门临济宗杨岐派高僧,被誉为两宋之际“临济中兴”之师。

大慧宗杲禅师生于北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圆寂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安徽省宣州宁国县人。俗姓奚,名昙晦,字妙喜。

大慧禅师自幼聪慧,对佛教兴趣浓厚,十岁时便能阅读《华严经》。十二岁入乡校,仅13天,一次因与同学玩耍扔砚台误中老师的帽子,以钱偿还后休学回家,受到父亲责备,遂萌发不读世间书而出家的念头:“大丈夫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崇宁四年(1105),十七岁时,在得到父母亲的同意后,到宁国县东山慧云院投慧齐法师出家,并于次年在景德寺受具足戒。慧齐法师为他取法名宗杲,意思是“大兴宗教,照明浊世”。

他此后对禅宗产生兴趣,爱读丛林流传的各种禅门语录,尤其喜欢云门文偃的语录和睦州道踪(陈尊宿)的语录。在阅读诸家语录时,心存疑惑:“元(原)初只是一个达磨,何以有许多门庭耶?”便问师父慧齐法师,慧齐心中明白,此徒弟悟性天分极高,不能在自己手上耽误了,于是介绍他到宣州景德寺请教琅琊慧觉禅师之法孙——绍珵宝印大师。

宗杲到了景德寺,拜见住持绍珵,绍珵大师指点宗杲参悟云门宗雪窦重显禅师的拈古、颂古,宗杲当下就能洞达先德微旨。绍珵感到非常诧异,叹为“再来人也”,鼓励宗杲广参诸家语录,云游四方。

大观元年(1107),十九岁的宗杲辞别绍珵宝印大师,四方参学。他先往太平州(今当涂)瑞竹堂,依绍理禅师习法。再向曹洞宗各位老宿学习佛法,如郢州大阳山元首座、洞山之微和尚及他的侍者坚禅师,因不满意该宗繁琐细密的理论和门庭施设,又向沩仰宗潭州幕哲禅师学习。后又到江西庐山东林寺向昭觉禅师学习净土宗,后又改投云门宗门下庐山开先寺智珣禅师。智珣禅师非常器重他,想留他下来,宗杲不愿意。智珣禅师感到非常可惜,无奈之下,介绍他向临济宗黄龙派宝峰寺(今在江西靖安县)谌堂文准禅师学习。

文准禅师是真净克文禅师的法嗣,佛学造诣非常高深,文准禅师对他十分器重,并称赏他说:“此子他日必能任重致远。”

在文准禅师座下的6年时间里,大慧禅师饱受钳锤陶冶,大获利益,但仍未得悟,心里有些着急。宗杲禅师虽然慧悟很好,但是文字口辩之习气很重,这对他的悟道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一日,文准禅师对他指示入道捷径,宗杲禅师横机竞辩,口若悬河,连文准禅师亦不肯相让。于是文准禅师便呵斥他道:“汝曾未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文准禅师还告诫他:“你现在没能参破,主要毛病是太过执着,太想参透,反而参不透,思考问题太爱钻牛角尖。”

政和五年(1115)文准禅师圆寂前,宗杲问他:“某甲向后当见谁人?”文准禅师说:“有个川勤巴子(克勤禅师是四川人,故称勤巴子),我不识渠,汝可见之,当能办子事。若了不下,便可修行,看一大藏经,后身出来参禅,决是个善知识也。”政和六年(1116)宗杲受众人之托,前往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拜见张商英丞相,请他为文准禅师撰写塔铭。

张商英(1042—1122),四川新津人,字天觉,时任丞相。宗杲因此与张商英相识,其颖悟乐辩被张商英称赞为“英爽纳子”。宣和二年(1120)宗杲第二次拜访张商英,张商英答应向好友四川圆悟克勤禅师推荐他。宣和六年(1124),朝廷诏克勤住京都汴梁天宁寺,宗杲闻之,私自庆曰:“此老天赐也!”遂往天宁,次年夏天挂单于天宁寺,得以师从圆悟克勤禅师。

宗杲拜见克勤禅师,克勤禅师见他“灵根夙具,慧性生如”,心中十分欢喜。一日,克勤禅师升堂,举云门文偃禅师“东山水上行”之公案,令宗杲禅师下一转语。宗杲禅师苦苦参究了一年的时间,一共下了四十九个转语,均不契旨。后来有一天,克勤禅师应邀赴一达官之府宅,升座说法,宗杲亦随同前往。克勤禅师又提举“东山水上行”之公案云:“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克勤禅师自指)即不然。若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宗杲禅师一听,忽然前后际断,动相不生。

宗杲禅师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克勤禅师。克勤禅师道:“未也,子虽有得矣,而大法未明。”并进一步开示道:“也不易,你得到这田地,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理。”

当时,宗杲禅师对克勤禅师的话未能真正理会,故得少为足,还为自己辩解道:“某甲只据如今得处,已是快活,更不能理会也。”

克勤禅师令他居择木堂(入山朝士止息之处),为不釐务侍者(住在侍者寮,却不掌理侍者之职,主要负责陪同士大夫入室请益或者谈话)。在每天陪同士大夫入室谈话的过程中,克勤禅师仍不失时机地钳锤宗杲禅师,如经常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这一话头来勘问宗杲禅师。可是宗杲禅师每次刚要开口应答,克勤禅师马上打断他说:“不是!不是!”这样经过了半年。

后来有一天,克勤禅师陪诸官客用餐,宗杲禅师亦在场。当时,宗杲禅师心心念念还在公案上面,手里虽握着筷子,却忘了下口。克勤禅师见他这副专注的样子,便笑道:“这汉参黄杨木禅却倒缩去!”宗杲禅师道:“和尚,这个道理恰似狗看热油铛相似,要舔又舔不得,要舍又舍不得。”克勤禅师道:“你喻得极好!只这个便是金刚圈、栗棘蓬也。”

宗杲禅师虽经苦苦参究,可是,还是不能下一个令克勤禅师满意的转语。无奈之下,他只好问克勤禅师:“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这话,不知五祖道甚么?”克勤禅师笑而不答。宗杲禅师于是央求道:“和尚当时不可独自问,须对大众前问,如今说又何妨?”克勤不得已,才说:“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也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忽遇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

宗杲禅师一听,终于言下大悟,心中所有疑团当下释然。他欣喜地说道:“我会也!”克勤禅师道:“只恐你又透这公案未得。”于是便连举数则公案勘验他,宗杲禅师皆能酬对无滞。克勤禅师于是拊掌称善,说道:“始知吾不汝欺。”宗杲禅师悟道后,克勤禅师于是著《临济正宗记》,交付给宗杲禅师,并令他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克勤禅师与他分坐设坛开讲,师举大德因缘问之,宗杲都能酬对无滞。宗杲以超然的智慧,锐利的机锋,敏捷的雄辩而闻名京都。京都汴梁的贤士大夫争相和他交往。

南宋政权成立之际,克勤先后到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龙游寺、建昌县云居山真如寺居住传法,宗杲相随担任首座,直到建炎四年(1130)克勤回归四川,他才从克勤身边离开。

靖康元年(1126)御史中丞、兵部尚书吕好问赞其法力似太阳普照大地,奏请朝廷,钦宗赐宗杲紫衣袈裟和“佛日大师”称号。

“靖康之难”后,克勤禅师奉敕住持润州金山寺。南宋建炎元年(1127)十一月,“乞云居山归老,朝廷后赆其行”。大慧宗杲禅师则辗转扬州天宁寺、虎丘云岩寺。

从绍兴四年(1134)二月开始,宗杲与弟子作闽地(今福建省)之行。先在长乐住于广因寺,后有司法林适可居士在福州洋屿为他建庵,请他入住传法。

据《大慧年谱》记载,在前后50天内得法者有13人。当时福建丛林间盛行默照禅,大慧宗杲禅师在福建著《辨正邪说》,向居士郑昂等进行解说,指出执着枯坐枯照的行事是邪道,不能真正悟道,“向黑山鬼窟里坐地,先圣诃为解脱深坑”。

第二年春,大慧宗杲禅师应郎中蔡枢(字子应)之请,携弟子赴莆阳入住天宫庵,不久应在泉州的给事中江常(字少明)之请,迁住小溪的云门庵。投到他门下的禅僧日多,一年后在此过夏安居者达200人。

他在云门庵传法时,当时福建的名士,如参政李汉老(名邴)、给事中江少明、郎中蔡枢、储惇叙(字彦伦)、李文会(字瑞友)、蔡春卿等人,都纷纷来向他请教,这些名士也是大慧宗杲禅师在闽地传法时大护法。

南宋绍兴七年(1137),丞相张浚受克勤禅师所托,推荐大慧宗杲禅师住持径山能仁寺,“皆诸方角立之士,师(宗杲)行首山令,起临济宗,憧憧往来,其门如市,学徒咨扣,日入玄奥;规绳不立,而法社肃如也。由是宗风大振,号称临济再兴”。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大慧宗杲禅师与侍郎张九成“厚善”,宗杲禅师谓张九成之禅如“神臂弓”,并为之说偈云:神臂弓一发,透过千重甲。仔细拈来看,当甚臭皮袜。【1】

不久,张九成因反对奸臣秦桧对金和议,被贬流放韶州,大慧宗杲禅师也受牵连,被毁衣焚牒,流放衡州(今湖南衡阳)。

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大慧宗杲禅师再谪梅州(今广东梅县)。其间,大慧禅师的弟子将他在衡州讲说的公案语句汇编为《正法眼藏》六卷。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大慧宗杲禅师在秦桧死后被赦,次年恢复僧服。这样,大慧宗杲禅师因奸臣秦桧所陷害,被剥夺僧人身份,充军流放达16年之久,而四方衲僧和士大夫裹粮随从大慧宗杲禅师学道者或书信请问者,却未曾间断。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大慧宗杲禅师再次住持径山寺,四方道俗闻风而集。此时,“径山宗杲”名声远播。

南宋隆兴元年(1163),大慧宗杲禅师七十五岁时,宋孝宗赐号“大慧禅师”,大为褒扬。

同年七月十二日示微恙,八月九日大慧宗杲禅师说:“吾翌日始行矣。”入寂前亲书遗奏,了贤等请师留偈,师厉声曰:“无偈便死不得也!”众告既切,不得已而书付了贤,示大众云:

生也只恁么,死也只恁么,

有偈与无偈,是甚么热大。【2】

此是大慧宗杲禅师的临终偈。隆兴元年八月十日,示寂于径山明月堂。孝宗皇帝赐谥号“普觉禅师”。

《大慧年谱》记载:“按塔铭曰,隆兴元年八月十日,大慧禅师示寂于径山明月堂。皇帝闻之嗟惜,诏以明月堂为‘妙喜庵’,赐谥普觉,塔名宝光。其徒以全身葬于庵之后,卒被光宠,表之无穷,诚有以自致也。所赐御书,建阁藏于庵,与兹山不磨矣。”【3】

现存的有关大慧宗杲禅师著述有三十卷本《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四卷本《大慧普觉禅师普说》、三卷本《正法眼藏》和《大慧宗门武库》等。

由大慧宗杲禅师的弟子、径山能仁禅院住持蕴闻禅师编录的《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于1171年奉南宋孝宗皇帝圣旨,刻入了福州开元寺编修的《毗卢大藏经》。

蕴闻禅师亲侍大慧宗杲禅师多年,深得器重,《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内容包括语录、颂古、普说、法语、书信等,如实全面地记载了大慧宗杲禅师的禅法思想,是研究、学习大慧宗杲禅师思想和禅法最早、最权威的资料。

辑录宋代禅林名僧的《僧宝正续传》中,称赞大慧宗杲禅师说:

凡中夏有祖以来,彻法源,具总持,比肩列祖,世不乏人。至于悟门广大,肆乐说无碍辩才,浩乎沛然,如大慧禅师,得非间世者欤,盛矣哉……迨其去世未几,道价愈光,法嗣日盛,天下学禅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4】

大慧宗杲禅师曾向弟子开示说:

现在事到面前,或逆或顺,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着这个道理。逆境界易打,顺境界难打。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定省少时,便过了。

忽然一句下透得,方始谓之法界无量回向,如实而见,如实而行,如实而用。便能于一毛端见宝王刹,微尘里转大法轮。成就种种法,破种种法,一切由我。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师子游行,不求伴侣。种种胜妙境界现前心不惊异,种种恶业境界现前心不怕怖。日用四威仪中,随缘放旷,任性逍遥。【5】

这也是大慧宗杲禅师磨难重重而又精彩辉煌的一生的写照。

本性法师简介

本性法师,福建省宁德市人。先后毕业于南京栖霞山佛学院、北京中国佛学院、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学位。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荣誉博士、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专业课教材编写组成员、评审组成员。

学术研究的主要领域为:中国汉传禅学禅法、佛教社会学、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与汉传佛教《楞严经》的比较研究、佛教教育与创新科技。现任中国佛教协会海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大乘佛教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主编出版《圆瑛大师全集》《福建历代高僧评传》等。出版个人佛学专著《中华佛教禅门五宗》《中华佛教四大禅法》《中国禅法的跨国与跨界》等。出版个人学修《禅思录》与《禅旅记》逾十部。应邀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等演讲中华禅学三十多场。

附录:

1.(清)聂先撰:《续指月录》,《卍新纂续藏经》,前田慧云等编,日本藏经书院刊印,1990年重印本,下同,第 84 册,第24页。

2.(宋)蕴闻编著:《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7 册,第863页。

3. 纯闻主编:《云居法汇》,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第282页。

4.(宋)祖琇撰:《僧宝正续传》,《卍新纂续藏经》第 79 册,第579页。

5.(宋)蕴闻编著:《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7 册,第938页。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