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一月映万川——中华汉传佛教四大禅法修学入门》。书中梳理了中华禅四大禅法,即默照禅法、看话禅法、念佛禅法、止观禅法的创立、传承、法理依据和修证方法,是佛教院校学生、社会禅学爱好者、广大佛教信众等修学中华禅四大禅法的入门读物。以下为原文部分摘录:
默照禅法深具曹洞禅风,稳健,绵密。默照者并非观心看净,而是没有一个身、心一类的特定观照对象,不仅要求习此禅法者去除一切观照对象之念,而且连坐禅者自身也要休歇、融入“空”中。
宏智正觉禅师说:
照与照者,二俱寂灭,于寂灭中,能证寂灭者,是尔自己。若恁么,桶底子脱去,地水火风,五蕴十八界,扫除无余。
一念照得破,则超出尘劫,光明清白。
直须一念相应,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俱亡。【1】
宏智正觉把默照禅法的修持与曹洞宗的偏正、回互、体用之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四借”法,以作为默照禅法修持的次第指南。
“四借”法是:(一)“借功明位”,“功”指用,“位”指体,这是透过现象界万物的作用以明确其本体。(二)“借位明功”,以万物的本体明确其作用。(三)“借借不借借”,万物的本体与作用共忘,空寂无物。(四)“全超不借借”,超越前三个阶位,进入一念不存的自由境界。
《坐禅箴》是宏智正觉禅师阐述默照禅法的重要文章,修学默照禅法不可不熟记:
佛佛要机,祖祖机要,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对缘而照,其照自妙。其知自微,曾无分别之思。其照自妙,曾无毫忽之兆。曾无分别之思,其知无偶而奇。曾无毫怱之兆,其照无取而了。水清彻底兮,鱼行迟迟。空阔莫涯兮,鸟飞杳杳。【2】
宏智正觉禅师指出,历代佛祖所传授的坐禅精要就是“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
“不触事而知”即是不接触外界事物,六根、六尘、六识分开,不发生作用,除去自身的分别计度的思虑心,从而开悟无思量、无分别的本觉智慧。这也就是《楞严经》中所说的舍去攀援妄心,发明常住真心。
因为触事不知,对缘不照,不被一切如梦幻泡影的生灭有为法所局限,才能洞见本性。不杂主观意识,剔除分别计度。无丝毫思虑妄念,无纤尘分别之心,无偶无奇,无取无舍,无善无恶,无时无空,无始无终,就如清水中的游鱼、天空中的飞鸟,飞游自在,却了无痕迹,任运自在,这就是所谓的黙照之禅。
执着、分别、妄想、习气是世间凡夫的迷执的根本,由根、尘、识心的和合而产生种种尘劳、烦恼、戏论,作茧自缚,沦落生死,轮回不息。所以宏智禅师指出,默照禅法的要点,在于心智不住着外境,不缘色声,离开声色,离开见闻觉知。心不取境,无所住,无所缘,“无偶而奇”,没有相对的对象,将根、尘、识和合的作用消解,就不被外尘所缚,就能超越生死。触事、对缘,即是能所相待,亦即根、尘、识心发生关系。
默照禅法就是以观照之智析离根尘。
观照之智不落入六根,不落入根尘的和合,就能照破根、尘。观照智慧如果不落入根、尘的情想、取相,就能将外在虚妄的根尘世界隔离、斩断,乃至内心、外境两相脱离。“不涉根门,照尽而绵绵。全超尘想,直得光境俱断,心法两忘。”
宏智正觉禅师还开示指出:
用根境识作道作理,直饶尔安排得顺,鬪饤得成,远之远矣。
与因缘未和合,根门未成就,胞胎未包裹,情识未流浪时,着得个眼,何患不了。【3】
就是说,如果依循根、境、识的道理理论来做生命的安排,不管安排得多么顺利、成功,都离真理很远。因此,修行者必须要因缘未和合,妄心情识还没有落入尘境,顺着尘境流转生死时,就要以默照的智慧之观将其照破。
要做到“外不被因缘流转”,宏智正觉禅师主张杜绝六根对六尘的攀缘,从而彻见本心。在他看来,只有做到了“眼见色与盲等,耳闻声与响等”,才能在“声色里睡眠、声色里坐卧”。这种境界,即是“六户不掩,从教万法通同;四衢无踪,只么一尘不受”的禅境。
在《宏智禅师广录》中记载了一段宏智正觉与学人讨论如何断绝六根对外境攀援的开示:
上堂,僧问:“松风流水,是观音入理之门;野草幽华,乃普贤发机之境。衲僧做处合作么生?”师云:“撒手长安路上行,物物头头还自在。”进云:“恁么则六户不掩,四衢无踪。”师云:“眼耳不将来,随宜得受用。”进云:“观音买胡饼,放手是馒头。”师云:“你分上又作么生?”进云:“从教塞壑填沟,和泥合水。”师云:“胡三黑四不相知。”师乃云:“一切色不为眼碍,文殊门中发机;一切声不为耳尘,观音门中透彻;一切用不为身拘,一切应不为事背,便于普贤门中出没。夺境也如驴觑井,夺人也如井觑驴,三千世界百亿身,不用安排只者是。参!”【4】
学人的提问从“观音入理之门”到“六户不掩”,主要关涉到众生六根如何不染外尘这一问题。宏智正觉禅师指出:不染外尘并不等于是刻意地闭塞自己的六根,而是要做到让六根缘境而不动心,也即是“眼耳不将来,随宜得受用”的意旨所在。只有了达“一切色不为眼碍”“一切声不为耳尘”“一切用不为身拘,一切应不为事背”,才是真正的六根缘境而不染的禅观。
为了修习默照禅法,对于入手处,宏智正觉禅师特别强调坐禅的工夫。他说:
真实做处,唯静坐默究,深有所诣。外不被因缘流转,其心虚则容,其照妙则准。内无攀缘之思,廓然独存而不昏,灵然绝待而自得。得处不属情,须豁荡了无依倚,卓卓自神,始得不随垢相。个处歇处,净净而明,明而通,便能顺应,还来对事,事事无碍。坐忘是非,默见离微。佛祖之陶冶,天地之范围。
髑髅眉底眼,空劫句中机。青原赭色麒麟步,药峤金毛师子威。相逢捉手,大道同归。【5】
参禅的目的是悟道成佛,如何悟在禅修中是最关键的问题。黙照禅是通过默照坐禅的方法,切实的把佛教见解落到实处,静坐仅仅是手段、途径,如实知见万法本源之心的真相,即明心见性,才是目的。
如何在日用生活中修持默照禅法呢?宏智正觉禅师曾开示说:
如着衣吃饭,念念无异思惟,心心不容染污,脱身空劫,撒手断崖,透根尘、穷顶底,孤明独照,廓彻妙存,自然心花发明,应现刹土,何曾间隔变易来!便能入异类、行鸟道,无碍自在矣。【6】
修行贵在能够在当下、当念上,心行合一,正念分明;烦恼若起,当下觉照,转得及,提起正念。不论穿衣吃饭,念念无异,不思前、不想后,历历孤明独照,透脱根尘,安住自己空劫前的本来面目,无碍自在。若能如是,则日用中的一切人事、境缘,都是用功的好时节。这就是默照禅法修证的功夫。
当代禅门大德圣严法师,向为本人所钦敬,他曾在海内外大力弘扬默照禅法。他曾开示指出:默照禅法是最容易用来修行的方法,不需要像修次第禅观那样,一个次第一个次第的修。但是,默照禅法的功能是涵盖着次第禅观的。因为其内容是非常直接,用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只要掌握着不把自我意识的执着心放进去,不作瞻前顾后的妄想思索,当下是什么便是什么,那就跟本来面目相应了:放舍我执是“默”,清清楚楚是“照”,这就是默照禅。
默照是先照后默,默的工夫是对于所照的心境要默,默那些所知、所觉、所想、所受的身心状况,不再被它们影响下去,也就是默其所照。照是觉照,是心中知道自己的心境正在什么样的状况下。
默的工夫,就是发现了这些心里的状况时,马上切断它;知道有诸相,知道有万事,那是照。但是我们的目的不仅是照,而在默照。刚开始用方法时,一定要先默那个照,等方法用得很得力、很成功时,则是默照同时。
《默照铭》是宏智正觉禅师所著,是他默照禅修持方法的精华体现,也是修学默照禅法不可不熟记的重要经典: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
灵然独照,照中还妙。露月星河,雪松云峤。
晦而弥明,隐而愈显。鹤梦烟寒,水含秋远。
浩劫空空,相与雷同。妙存默处,功忘照中。
妙存何存,惺惺破昏。默照之道,离微之根。
彻见离微,金梭玉机。正偏宛转,明暗因依。
依无能所,底时回互。饮善见药,檛涂毒鼓。
回互底时,杀活在我。门里出身,枝头结果。
默唯至言,照唯普应。应不堕功,言不涉听。
万象森罗,放光说法。彼彼证明,各各问答。
问答证明,恰恰相应。照中失默,便见侵凌。
证明问答,相应恰恰。默中失照,浑成剩法。
默照理圆,莲开梦觉。百川赴海,千峰向岳。
如鹅择照,如蜂采花。默照至得,输我宗家。
宗家默照,透顶透底。舜若多身,母陀罗臂。
始终一揆,变态万差。和氏献璞,相如指瑕。
当机有准,大用不勤。寰中天子,塞外将军。
吾家底事,中规中矩。传去诸方,不要赚举。【7】
圣严法师曾在默照禅七中,结合《默照铭》中的文句解释,介绍了默照禅法的修持方法,美文妙音,今特摘录部分于此: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
“默默”是心念的寂静,“昭昭”是心地的明净。
“忘言”是既不用口说的语言,亦不用思考的语言,“现前”是百分之百地如实观照,不加入主观的判断。
“昭昭现前”是在忘言之后,所得的明朗与清晰,唯有朗然独照的明净之心。
鉴时廓尔,体处灵然。
“体处灵然”的内容就是讲的“昭昭现前”,在无限的空间里面,一切的东西都是活活泼泼的,自由自在的。
灵然独照,照中还妙。
“独照”是唯有观照和觉照之意。“灵然独照”的功能,必
先有其静默的工夫作前导。“照中还妙”是在清楚觉照里面,无所不容。
露月星河,雪松云峤。
“露月”是说天上无云也无雾,只有圆满明朗清楚的月亮。
“雪松”也是比喻,是在说明默照工夫用上时的心。松树上面覆满了雪,外观不见松树只见雪。在寒冬降过大雪之后,林间的每一株松树,看起来都像是玉雕粉妆水晶做的,一片清凉明朗的景色。“云峤”是在形容默照时的心好像山峰上的云,表示心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晦而弥明,隐而愈显。
“晦”是黑暗,“明”是光明,心境在黑暗的现实情况下,更加明朗,就是在烦恼中能使智慧增长。“弥”是经常持久,外表看他好像是糊里糊涂,事实上他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
“晦”及“隐”是默照的“默”字,“明”及“显”是默照的“照”字。默照同时,则其心境不动而万古长明。
鹤梦烟寒,水含秋远。
“鹤梦”是心如梦中化鹤,在碧空飞翔,只见一望无际的辽阔、空旷。“烟寒”是溟溟渺渺,无遮无隔,动静一如,“无边无涯”。这是“默照”双运的心境。
“水含秋远”是形容默照的心境,澄静深远。心境澄澄湛湛,清如深秋的明潭,而又潭深无底,幽远莫及。
浩劫空空,相与雷同。
“浩劫”就是无尽期的长时间,在“默照”的心境中,时间并不存在,“劫”是可长可短的时间,无尽的时间都是“空”的,短暂的时间,当然也是空的。“雷同”是说明“默照”的心中,没有前念与后念之别,前念是寂寂惺惺,后念也是寂寂惺惺,是心中无物,而又明鉴无余的意思。
妙存默处,功忘照中。
“妙存默处”是说一切好的功能都在静默里面。心若对境攀缘,念头浮动,便失去了静默,失去了聪明,当然也堵塞了智慧之眼,了无妙意可言。默中含有无量的智慧功能,用智慧观照一切境界之时,恰已不知尚有能照与被照的事物了。
妙存何存,惺惺破昏。
如果默而不照,可能堕入昏沉状态,故要用“惺惺”而不糊涂的明觉心来破除昏沉瞌睡的现象。
默照之道,离微之根。
洞山良价禅师以《易经》离卦的微妙变化,形容智慧心的功能。宏智禅师亦以离卦那样的微妙,来形容“默照”的功能。
彻见离微,金梭玉机。
在“默”中藏有离卦那般微妙的作用。“金梭”和“玉机”是形容“照”与“默”互为宾主的功能,织布须用机梭,机是静态的,梭则穿来越去是动态的,机梭相配,始能生产布匹。
正偏宛转,明暗因依。
曹洞宗以偏正二字形容烦恼及菩提,二者相即不相离,偏正关系的相互变换,故称“宛转”。
明与暗即是智慧与烦恼,没有烦恼便不能显示智慧的功能。在愚痴烦恼之时,若已知有愚痴烦恼,此人必是智者。明与暗相互依存,明与暗仍须认清。勿将菩提与烦恼,生死与涅槃分成两截,但其前后因果依旧历历分明。
依无能所,底时回互。
“底”字在宋人语录中的用法,与“的”字同,“底时”可解作“当那样的时候”,也就是说:默与照的关系,跟洞山良价禅师的“正偏宛转”相同,也跟石头希迁禅师的“明暗”相依一样,彼此之间虽无主客之分,却又经常互为体用。
饮善见药,檛涂毒鼓。
这两句都是譬喻,意谓若用默照的方法修行,它的功效就像“饮善见药”,能对治一切生死烦恼病,如“檛涂毒鼓”能摧伏一切生死烦恼军。
回互底时,杀活在我。
“杀”是魔来魔斩,佛来佛斩,离心意识的执著,心不攀缘,念不系境。“活”是汉来汉现,胡来胡现。心如高堂明镜,虽万千境界同时出现,也能彰彰显示,物物反应,井然不乱。当杀则杀,当活即活,不由外力,名为“杀活在我”。
门里出身,枝头结果。
出身,是指默的功用,默是静止的,故喻在门里,但其并非消极的躲避,默虽不显于外,它的作用,则已藉照而奉献了出来。
“枝头结果”,指有目共睹的观照觉察功能,勘破烦恼,便是觉照之功。
默唯至言,照唯普应。
默而无言才是最高明的语言,默中之照能够遍照,能于不同的时地,普应一切众生,给予平等因应。
应不堕功,言不涉听。
应是相应、感应、呼应、酬应,对于自己对环境的一切回应。没有事先的预备也没有事后的痕迹,叫作“不堕功”,事前如虚空,事后如空中的鸟道遗痕,心中保持无瑕的寂默空灵。虽然普应一切外境,内心仍自寂静。“功”是存心、执意的意思。
若默照的工夫完成,心不住相,自无功利执着心可言。
万象森罗,放光说法。
青青的翠竹,郁郁的黄花,都是佛在说法,无一处、无一物,不是佛在现身说法。
有兴趣者可以参看圣严法师关于默照禅法的开示录《无法之法》。欲深入学习,可以参看《宏智禅师广录》《宏智正觉禅师语录》《宏智和尚语要》以及日本道元禅师的著作《正法眼藏》《普劝坐禅仪》等。
本性法师简介
本性法师,福建省宁德市人。先后毕业于南京栖霞山佛学院、北京中国佛学院、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学位。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荣誉博士、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专业课教材编写组成员、评审组成员。
学术研究的主要领域为:中国汉传禅学禅法、佛教社会学、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与汉传佛教《楞严经》的比较研究、佛教教育与创新科技。现任中国佛教协会海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大乘佛教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主编出版《圆瑛大师全集》《福建历代高僧评传》等。出版个人佛学专著《中华佛教禅门五宗》《中华佛教四大禅法》《中国禅法的跨国与跨界》等。出版个人学修《禅思录》与《禅旅记》逾十部。应邀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等演讲中华禅学三十多场。
附录:
1.(宋)《宏智禅师广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8 册,第70 、71 、77 页。
2.(宋)《宏智禅师广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8 册,第95 页。
3.(宋)《宏智禅师广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8 册,第69 、78 页。
4.(宋)《宏智禅师广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8 册,第39 页。
5.(宋)《宏智禅师广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8 册,第73 、101 页。
6.(宋)《宏智禅师广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8 册,第73 、101 页。
7.(宋)《宏智禅师广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8 册,第98 页。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