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法师《一月映万川》:默照禅法的法理依据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本性法师《一月映万川》:默照禅法的法理依据

本文出自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一月映万川——中华汉传佛教四大禅法修学入门》。书中梳理了中华禅四大禅法,即默照禅法、看话禅法、念佛禅法、止观禅法的创立、传承、法理依据和修证方法,是佛教院校学生、社会禅学爱好者、广大佛教信众等修学中华禅四大禅法的入门读物。以下为原文部分摘录:

本性法师《一月映万川》:默照禅法的法理依据

宏智正觉禅师大力倡导默照禅法,其默照之法,以“默”为体,以“照”为用,默中常照,照中常默,默照一体,洞见真源。默照禅法以明心见性为目标,以坐禅为入手,以默照为禅观之法。

宏智正觉禅师继承六祖慧能大师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思想理念,他指出:

清净妙明田地,是本所有者。多生不了,只为疑碍昏翳,自作彰(障)隔。

廓然智游,内忘功勋,直下脱略去担荷,去转身就位,借路著脚,灵机妙运,触事皆真,更无一毫一尘是外来物尔。

清净无相、妙明绝缘,个一片田地子,古今移不得。一切法生也,自是诸法生,了不干他事;一切法灭也,自是诸法灭,了不干他事。从本以来底,元不曾借借,廓大周遮,无所不至。正恁么时,还有畔岸也无?若有畔岸,即无尔本心,自作界至去也。正无畔岸时,全与虚空合却,灵然不是空,透顶透底去,中间无一尘。若恁么也,混融不隔越,个是诸佛出生处,个是山河大地建立处。有情也恁么地出生,无情也恁么地建立。

纯一清净妙明,唤作真实相。一切皆尽,便见赵州道。泥佛不度水,木佛不度火,金佛不度炉。到这里,有因缘底,有形相底,有名字底,俱立不得。【1】

“清净妙明田地”即是本觉心性,众生本具,山河大地,有情无情,都是依此心而有。但由于妄念妄想、贪欲昏昧等覆盖,使得众生本心不显。

对于这一清净妙明田地,宏智正觉劝诫学人要休歇余缘、净治揩磨,他说:

衲僧家,枯寒心念,休歇余缘,一味揩磨此一片田地。直是铢锄尽草莽,四至界畔,了无一毫许污染。灵而明,廓而莹,照彻体前,直得光滑净洁,着不得一尘。【2】

正觉宏智禅师认为:本觉心性为尘垢所蒙蔽,默照禅法,就是要将这些妄缘幻习之垢去掉,只要能将本觉清净灵明显现,就能超越生死、十方化现,成就法性功德。所以,去除本心上尘垢,是修行第一要务。默照禅法的入手初步,就先净化、止息众生以来无始烦恼习气和妄缘,让散乱心止息,其用功的方法就是潜心内观、静坐默究、净治揩磨,从而止歇妄念、歇即菩提。“歇得尽时,灵然不昧。”

他开示说:

大休大歇底,口边醭生,舌上草出。直下放教尽去,洗得净洁,磨得精莹,如秋在水,如月印空,恁么湛湛明明。更须知有转身路子,转得身时,别无面孔教尔辨白。无辨白处,却昧不得,个是彻顶透底,穷根极源时节。千圣万圣,无异蹊辙,妙在回途,借路著脚。明中有暗,用处无迹,百草头、闹市里,飘飘扬身,堂堂运步,自然骑声跨色,超听越眺。恁么混成,方是衲僧门下事。

心本绝缘,法本无说。佛佛祖祖不获已,向第二义门,有问答机警,就其间,剔拨一等钝汉。所以德山道,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元是人人自到自肯,始有说话分。但直下排洗妄念尘垢,尘垢若净,廓然莹明,无涯畛无中边,圆混混,光皎皎,照彻十方,坐断三际。一切因缘语句到此,著尘点不得,唯默默自知,灵灵独耀,与圣无异,于凡无减。元只是旧家一段事,何曾有分外得底,唤作真实田地。【3】

宏智正觉禅师提醒学徒,不要空谈,不要耍口头禅,要老实坐禅,哪怕到“口边醭生,舌上草出”,也要“唯默默自知,灵灵独耀”,求得“大休大歇”,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个人亲证真得,而今但莫推贤让圣。”“直须教脚踏实地自不欺谩。”宏智正觉禅师本人也是以身作则,据记载,他“昼夜不眠,与众危坐,三轮俱寂,六用不痕”。

这种静坐默究、净治揩磨的思想,似乎与当年神秀禅师倡导的澄心静观的思想类似,但是宏智正觉禅师更强调本心即空,不是可以作为观想的对象。

与神秀的“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同,宏智正觉禅师是以般若思想为基础,以“心空”为默照禅追求的目标。宏智正觉禅师强调,是通过坐禅来实现“本来无一物的默照”。

他说:

一切诸法,皆是心地上妄想缘影。

你但只管放,教心地下一切皆空,一切皆尽,个是本来时节。【4】

为了达到“心空”境界,宏智正觉禅师特别强调参究“空劫前事”。所谓参究“空劫前事”也就是静坐观照“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也就是找到“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本性”“本源”。

宏智正觉禅师开示说:

空劫已前无所住,个人终不涉思维。真实到处,直须及尽今时,全超空劫,向那时脱然放得下,十方无壁落,一亘绝方隅,岂不是露裸裸处。于其间辨得出,体得妙,一切生死影象,俱立不得;一切道理名言,俱著不得。于著不得处,便是尔浑身,便是尔鼻孔。

十方法界,起自一心。一心寂时,诸相皆尽,阿那个是彼?阿那个是我?只为个时无差别相。直下一尘不立,一念不生,透过胞胎前皮袋后,一点妙明,圆混混地,无方隅,绝朕迹,直是昧不得。昧不得处,唤作自知。只自知处,唤作本得,了无分外得底毫发许,廓然廓然,妙存而无像,真闻而无响。

【5】本心清净具足,无相绝缘,如何才能回到本来面目、明心见性呢?因为众生本来具有清净的本性智慧,所以可以通过坐禅,以般若观照之力,来破除无明妄执,见自本性,见自本心,解脱自在。

曹洞宗风,向以“细密精深”著称,如拙著《一花开五叶》中所介绍的,其偏正五位、君臣五位、功勋五位以及三种渗漏等,共同构成一套完备、严密的禅法体系。作为曹洞宗法子,正觉禅师的思想自然继承了曹洞宗的思想体系。

宏智正觉禅师阐发默照本旨的根本理路还是曹洞宗的偏正回互思想。他说:

正偏宛转,明暗因依。依无能所,底时回互。饮善见药,檛涂毒鼓。回互底时,杀活在我。【6】

“正偏”“宛转”出自洞山良价,“明暗”“回互”出自石头希迁的《参同契》。“回互”即是相互依存,互为体用,可以互换。正即是偏,偏即是正,明依暗显,暗依明有,如此循环无端,能所双亡,譬如圆环,如此才能“杀活在我”,这个“我”,是真我、大我,不是一般凡夫所执着的这个“小我”,找到真的自己,就能解脱自在。

宏智正觉将默照禅法与曹洞宗五位禅法统一了起来。他在《本际庵铭》中说:

平等本际,非去来今,岂堕诸数,妙圆一心。

一心妙圆,自照灵然。超出生灭,混融正偏。

正偏混融,可中忘功。鸾腾玉鉴,鹤出银笼。

如是住处,佛祖同得。同得之宗,净名一默。【7】

宏智正觉认为“自照灵然”是学人获取“妙圆一心”的有效法门,而真正做到了“妙圆一心”,就可以超出生灭,不堕诸数,超越现象界的有为之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能证得禅法的究竟。

宏智正觉还以“离微”来阐明默照之旨:

默照之道,离微之根。彻见离微,金梭玉机。【8】

所谓“离微”,阐述般若思想的《宝藏论》中言:

无眼无耳谓之离,有见有闻谓之微;无我无造谓之离,有智有用谓之微;无心无意谓之离,有通有达谓之微。又离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繁兴大用,涅槃故寂灭无余;无余故烦恼永尽,大用故圣化无穷。【9】

“离”是离眼耳鼻舌身意,无心、无相而寂灭涅槃,“微”是般若观照之深智,有通达见闻的大用。默照之法与“离微”一样,都是彻见法性体用的方便法门。

宏智正觉禅师对《圆觉经》有深入研究,默照禅法的法理可以在《圆觉经》中找到充分的依据。他曾作《次韵真歇和尚圆觉经颂一十四首》,如:

第一首《大光明藏》:

衲僧拨转铁牛机,默耀灵通底是谁。

月兔影沈云母地,海禽梦卧珊瑚枝。

韶阳佛法嫌饶舌,鲁祖家风解惜眉。

端坐环中虚白处,纵经尘劫个难移。【10】

第二首《文殊师利菩萨》:

曼殊大士振真风,智洗无明去夙蒙。

眼瞖才消华自灭,灵光独照妄还镕。

木人步转初归位,玉女机回却借功。

纲领提持看手段,门门变态是神通。【11】

《圆觉经》中的经文说:

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12】

不但因无明妄执所生的种种颠倒没有实体,而且能执的无明妄心也没有实体。无明但由一念妄动而有,非实有自体可得。“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花起花灭,与虚空不相关连;无明起灭,也未牵动圆觉性。

《圆觉经》指出:

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13】

就是说用思维之心来测度如来的圆觉境界,犹如用萤火烧须弥山似的徒劳无益。所以修行人先要止歇妄想。

《圆觉经》指出修行方法,是应当远离诸幻,先依奢摩他行,坚持净戒,宴坐静观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灭垢尽,一切清净,觉性平等不动: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14】

在体证自身生命的空幻之后,还应当进一步体证烦恼的空幻:“知是空花,即无轮转”,“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转”。无明烦恼的质性本空,如空中之虚花,自来自去,自生自灭。

《圆觉经》又云:

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15】

由幻身灭到幻心灭、幻尘灭、幻灭灭、非幻不灭,这就是潜心内观、静坐默究,从而止歇妄念、证得菩提。就如唐代福建高僧百丈怀海禅师所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从宏智正觉禅师的一则开示,也可以看出《圆觉经》与默照禅的法理关系,宏智正觉禅师上堂说:

以本际光洗长夜暗,以法界智破尘劫疑。生灭纷纷,而不至真净之家;夤缘扰扰,而不到圆明之境。任它外变,独我中虚,步入道环,体亡幻事。所以古人道: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且道是个什么?良久云: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16】

正觉禅师开示道:以本际之光明洗却长夜之昏暗,以法界之真智破除尘劫之疑惑。世间万事生灭纷纷,不能到达真实清净之彼岸家园;红尘之中夤缘扰扰,不能入于圆满光明之境界。任它外在形相无常变幻,我独冥心合道,与本体虚明合一,入于环中之道,体绝对待,幻事消殒。所以古人道:有物先天地而在,无形无相,本自寂寥,它能为纷然万象之主宰,而不随四时迁变而凋亡。且说说看,这是个什么呢?默然良久,他说道:

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

本性法师简介

本性法师,福建省宁德市人。先后毕业于南京栖霞山佛学院、北京中国佛学院、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学位。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荣誉博士、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专业课教材编写组成员、评审组成员。

学术研究的主要领域为:中国汉传禅学禅法、佛教社会学、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与汉传佛教《楞严经》的比较研究、佛教教育与创新科技。现任中国佛教协会海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大乘佛教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主编出版《圆瑛大师全集》《福建历代高僧评传》等。出版个人佛学专著《中华佛教禅门五宗》《中华佛教四大禅法》《中国禅法的跨国与跨界》等。出版个人学修《禅思录》与《禅旅记》逾十部。应邀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等演讲中华禅学三十多场。

附录:

1、圣严:《无法之法》,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年,第134页。

2、圣严:《无法之法》,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年,第72页。

3、《禅宗语录辑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71-572页。

4、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19页。

5、杜寒风释译:《天童正觉禅师语录》,2018年,北京:东方出版社,第456页。

6、圣严:《无法之法》,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年,第134页。

7、(宋)《宏智禅师广录》,《大正新修大藏经》,高楠顺次郎等编,日本东京大藏经刊行会刊印,1994年重印本,下同,第48册,第98页。

8、(宋)《宏智禅师广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98页。

9、(元)万松行秀著,尚之煜点评:《从容录》,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334页。

10、(宋)《宏智禅师广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84页。

11、(宋)《宏智禅师广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84页。

12、南怀瑾:《圆觉经略说》(南怀瑾选集第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6页。

13、南怀瑾:《圆觉经略说》(南怀瑾选集第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14、南怀瑾:《圆觉经略说》(南怀瑾选集第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15、南怀瑾:《圆觉经略说》(南怀瑾选集第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0页。

16、杜寒风释译:《天童正觉禅师语录》,2018年,北京:东方出版社,第444页。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