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熹黄檗诗看欧阳修摩崖石刻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从朱熹黄檗诗看欧阳修摩崖石刻

从朱熹黄檗诗看欧阳修摩崖石刻

福清一都镇东山村狮头坑,有两处巨石摩崖题刻,一块正面刻“三生石”3个篆书大字,落款是楷书“永叔”。另一块巨石侧面篆书刻“遗照台”3个大字,落款是古朴的楷体“欧阳永叔”。摩崖字面高190厘米,宽60厘米。大字高50厘米,宽40厘米。落款小字高9厘米,宽8厘米。

石刻中的“欧阳永叔”,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永丰县)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

从朱熹黄檗诗看欧阳修摩崖石刻

石刻上的“三生石”是怎样一个故事呢?“三生石”又称“姻缘石”,据说三生石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是古代情定终身的象征物,所谓“缘定三生”(前生、今生、来生)。正是由于这个吉祥寓意,国内很多地方如杭州、苏州、无锡、宁波、重庆、贵阳、曲阜,都有古时候刻的“三生石”遗迹。《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就是从三生石畔的前生开始的。千百年来,三生石见证了众生的苦与乐、悲与欢、笑与泪。现在的定情物,大多是钻戒、金首饰,而古人的爱情看内涵,一块三生石就足够了。

重阳后有小雨霏霏,雨过天晴云破时,我们来到东山村摩崖巨石前。只见树丛中的“文保碑”,布满赭红色锈迹。从碑文可知,这是福清“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碑名写的是:“欧阳修题刻”。欧阳修为什么来一都题写这样一个石刻呢?据一都镇官网介绍,这是“宋代文豪欧阳修溯闽江考察经一都,挥笔留下的‘遗照台’和‘三生石’笔迹崖刻”。查阅《闽中金石志》中,没有此摩崖的记载。

从朱熹黄檗诗看欧阳修摩崖石刻

在康熙、乾隆两部《福清县志》里,没有查到欧阳修来福清的记载,却看到一些南宋大儒朱熹来福清的记述。在黄檗山寺,他为山门一侧的亭子题写了“环翠亭”。他还到过福清灵石寺、闻读、棉亭、南日岛等地。朱熹游寓黄檗寺的事,道光《黄檗山寺志》有“朱夫子供养其故人悟公”的记载,说的是朱熹与黄檗寺住持悟公和尚(肯庵圆悟禅师)的故事。

据《朱文公文集》卷九记载,庆元五年(1199年),黄檗山肯庵圆悟禅师圆寂,朱熹以诗悼之,写下《香茶供养黄檗长老悟公故人之塔并以小诗见意二首》——

第一首是:

摆手临行一寄声,故应离合未忘情。

炷香瀹茗知何处,十二峰前海月明。

第二首是:

一别人间万事空,他年何处却相逢。

不须更话三生石,紫翠参天十二峰。

朱熹与黄檗寺之间,有着很深渊源。《黄檗山寺志》记载,朱熹除了题写黄檗山“环翠亭”之外,还在龙潭留有摩崖石刻。黄檗山龙潭飞来石一侧水际,现存一块重要摩崖,刻的是“赵善密同住山圆悟来此,癸丑冬”。据黄檗山万福寺住持定明法师介绍,这里的“住山圆悟”就是朱熹诗里的“黄檗长老悟公”。而朱熹这两首诗中两次出现的“十二峰”,指的就是黄檗山的“十二峰”。特别是第二首诗,以“不须更话三生石”,来对“紫翠参天十二峰”,“十二峰”是黄檗山的实景所在,那么与之对应的“三生石”,若是实指的话,“三生石”所在的一都,翻过黄檗山就距离不远了。如果这种推测合理,那么在南宋时候,一都的“三生石”摩崖就已经存在,朱熹来福清的时候见过这块摩崖。

从朱熹黄檗诗看欧阳修摩崖石刻

黄檗书院研究员王赞成先生认为,欧阳修是泉州人欧阳詹的后裔,有可能是欧阳修在福建治水期间谒祖时,经过一都留下了这样一个题词石刻。王先生说,相传欧阳修是后唐状元、端明殿内阁掌院学士黄仁颖嫡系曾孙,黄仁颖的儿子黄偃因家贫无力攻书,遂赘居闽南晋江潘湖欧厝舅父欧阳郴家为养子,改名欧阳偃,就是欧阳修的祖父。黄仁颖与南宋时期一都的状元黄定同是唐末处士黄巘的后代。

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文物局局长杨锦嵩介绍说,网上流传欧阳修曾来到状元黄定的老家,黄定请他爬山,留下“遗照台”和“三生石”摩崖题刻,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南宋状元黄定,比北宋文豪欧阳修小120多岁,所以,南宋黄定请北宋欧阳修爬山之事是不合情理的。

内容来源:2022年10月14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