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中:出身于灵岩寺同为罗什弟子,僧叡与慧叡并非一个人|灵岩论道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杨维中:出身于灵岩寺同为罗什弟子,僧叡与慧叡并非一个人|灵岩论道

编者按:2024年5月25-26日,由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办、济南市佛教协会、山东大灵岩寺承办的首届“海右文澜 灵岩论道”佛教中国化暨灵岩寺历史文化论坛在山济南举行。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江苏省委统战部宗教中国化研究基地主任杨维中教授出席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出身于灵岩寺的罗什弟子僧叡考述》的学术演讲。杨维中教授对出身于灵岩寺的罗什弟子僧叡,通过考查相关资料和研究,对其生平、学术成就、对佛教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凤凰网佛教文化摘录杨维中教授论文部分观点如下:

杨维中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杨维中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僧叡最初跟随灵岩寺高僧僧朗学习,后成为鸠摩罗什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学术界常将其和慧叡并为一人,笔者坚持罗什门下的慧叡、僧叡不是同一僧。

僧叡和慧叡在慧皎《高僧传》中明确记载为二僧,但当代总有一些学者认为慧皎写错了,要将二人的事迹合为一人。起先是日本学者的主张,后来被不少中国学者所接受。

释僧叡(354—420),魏郡长乐人(县治在今河南安阳县永和乡)也。慧皎未记载生卒年,仅仅记载其“春秋六十七矣”。《出三藏记集》卷八载有僧叡所撰《大品经序》,文中说:

以弘始三年岁次星纪冬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秦王扣其虚关,匠伯陶其渊致。虚关既阐,乃正此文言。渊致既宣,而出其《释论》。渭滨流祇洹之化,西明启如来之心,逍遥集德义之僧,京城溢道咏之音。末法中兴,将始于此乎?予既知命,遇此真化,敢竭微诚,属当译任。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及三不易之诲,则忧惧交怀,惕焉若厉。虽复履薄临深,未足喻也。幸冀宗匠通鉴,文虽左右而旨不违中,遂谨受案译,敢当此任。以弘始五年岁在癸卯四月二十三日,于京城之北逍遥园中出此经。

文中最关键的是“予既知命,遇此真化,敢竭微诚,属当译任”一句所暗示的时间。如前文已分析的,僧叡在罗什当长安立即就归拜于罗什门下。他在《关中出禅经序》记载:“鸠摩罗法师以辛丑之年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长安。予即以其月二十六日,从受禅法。既蒙启授,乃知学有成准,法有成条。《首楞严经》云:‘人在山中学道,无师道终不成。’是其事也。寻蒙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罗什翻译出的第一部经典是《坐禅三昧经》,完成的时间是弘始四年一月五日。有关首次翻译的重要助手,现存文献未有明确记载,但从上引文字可知,僧叡一定是参与者,至于是否是主译,文中未明确说明,但文尾有曰:“出此经后,至弘始九年闰月五日,重求捡挍。惧初受之不审,差之一毫,将有千里之降。详而定之,辄复多有所正。既正既备,无间然矣。”可见,当时僧叡并未有《大品经序》所写般的自信,《大品经序》中所说的“予既知命,遇此真化,敢竭微诚,属当译任”的时间所指就是僧叡担任《大品经》主要助译的时候。《大品经》的翻译时间是,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开始,十二月十五日完成。弘始六年四月二十三日,校正完成。由此可推知,僧叡的生年为354年,卒年为420年。

僧叡年少时就想出家,“至年十八,始获从志,依投僧贤法师为弟子。谦虚内敏,学与时竞。至年二十二,博通经论。尝听僧朗法师讲《放光经》,屡有机难。”此段文字所说,僧叡是僧贤的弟子,十八岁皈依其出家。僧贤与僧朗有“濠上之契”,此语出自《庄子•秋水》,是知音的意思。僧贤事迹不明,而僧朗则是佛图澄的弟子。

竺僧朗(?—400—?),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少而游方问道,长还关中,专当讲说。”这是说,僧朗年轻时外出游方各地,至年长一点则回归关中宣讲经论,具体年月不详。而他“常蔬食布衣,志耽人外”,于是以前秦苻健皇始元年,“移卜泰山,与隐士张忠为林下之契,每共游处。忠后为符坚所征,行至华阴山而卒。”《高僧传》记载:“朗乃于金舆谷昆仑山中,别立精舍,犹是泰山西北之一岩也。峰岫高险,水石宏壮。”依据《水经注》卷八“济水”条说,僧朗是佛图澄的弟子,隐居泰山金舆谷昆仑山(琨瑞山),后来因其名而被称为朗公谷。僧朗在泰山经常宣讲《放光般若经》。而《高僧传·释僧叡传》记载:僧叡年二十二,即375年,至泰山听僧朗法师讲《放光经》,“屡有机难。朗与贤有濠上之契,谓贤曰:‘叡比格难,吾累思不能通。可谓贤贤弟子也。’”僧叡在僧朗门下学习两年后离开了泰山,具体时间是377年。

根据慧皎的叙述,僧叡“至年二十四,游历名邦,处处讲说。”慧皎在《释僧叡传》中未曾叙述僧叡与道安的交谊。而现存的文献中多处写明僧叡与道安师徒关系,僧叡的几处自述也是如此。而道安至长安应该是二者见面最早的时间。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二月,苻丕攻陷襄阳,道安只得北上至长安。僧叡到长安拜道安为师的时间也应在此年或以后一年。

道安在北方组织的几次翻译活动──昙摩蜱、鸠摩罗佛提、僧伽跋澄、昙摩难提译场,有文献明确证明僧叡至少参加了两次。道安在其所撰《四阿鋡暮抄•序》中说:“余以壬午之岁八月,东省先师寺庙,于邺寺令鸠摩罗佛提执胡本,佛念、佛护为译,僧导、昙究、僧叡笔受,至冬十一月乃讫。”而现存的僧人所写的经序证明,僧叡参与了僧伽跋澄的翻译活动。

杨维中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杨维中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作为佛图澄弟子的道安,与同门僧朗也有联系。当僧朗隐居泰山时,道安等在赵地避难。后来,道安到达长安,曾经于东晋太元六年东行到佛图澄昔日授徒的邺城停留过,而据《高僧传·法和传》,道安、法和一起曾经有泰山金舆谷之会。尽管文献未提及僧朗,但依照常理判断,此会很大可能与僧朗有关。

道安圆寂于前秦建元二十一年二月八日。关于道安圆寂后僧叡的行迹,僧叡所撰《出曜经•序》一文提供了一些线索。僧伽跋澄在前秦覆亡时,“避地东周”。后秦皇初四年,僧伽跋澄回到洛阳,其后至长安。后秦太尉姚旻于皇初五年秋请僧伽跋澄翻译《出曜经》,于第二年春完成。法和参与了翻译。僧叡说:“予自武当、轩衿、华领,咨询观化,预参检校,聊复序之。弘始元年八月十二日僧叡造首。”“予自武当”一句是说,僧叡自己是从武当山来的。根据《高僧传》卷十三《释慧元传》所记载,释慧元就在武当山一带活动,僧叡隐居武当应该是可信的。也就是说,在后秦立国之后,僧叡就从武当山来到长安。

根据僧叡自叙,自己一直关注禅修,常常叹息说:“经法虽少,足识因果。禅法未传,厝心无地。”因此,在鸠摩罗什到达长安的几天内,就请求罗什翻译禅籍。慧皎说:“什后至关,因请出《禅法要》三卷。始是鸠摩罗陀所制,末是马鸣所说,中间是外国诸圣共造,亦称菩萨禅。叡既获之,日夜修习,遂精炼五门,善入六净。”僧叡是依此法实际修行过的。

僧叡在罗什弟子中,地位非常高。慧皎记述说:“司徒公姚嵩深相礼贵,姚兴问嵩:‘叡公何如?’嵩答:‘实邺卫之松栢。’兴勅见之。公卿皆集,欲观其才器。叡风韵洼隆,流含吐彬蔚,兴大赏悦,即勅给俸䘏、吏力、人舆。兴后谓嵩曰:‘乃四海标领,何独邺卫之松栢?’于是美声遐布,远近归德。”慧皎记述了僧叡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什所翻经,叡并参正。昔竺法护出《正法华经》。《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什译经至此,乃言:“此语与西域义同,但在言过质。”叡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曰:“实然。”

关于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七卷的过程,僧叡所写《法华经后序》未有具体的翻译过程的叙述,慧观所撰《法华宗要序》则叙述说:“秦弘始八年夏,于长安大寺,集四方义学沙门二千余人,更出斯经,与众详究。什自手执胡经,口译秦语,曲从方言,而趣不乖本。即文之益,亦已过半。虽复霄云披翳,阳景俱晖,未足喻也。什犹谓语现而理沈,事近而旨远。又释言表之隐,以应探赜之求。虽冥扉未开,固已得其门矣。”依据慧皎的叙述,《法华经》的翻译,僧叡起了很大作用。

慧皎也叙述了在翻译《成实论》时僧叡的表现。弘始十三年九月八日,鸠摩罗什开始翻译《成实论》,第二年九月十五日完成《成实论》二十卷的翻译。“后出《成实论》,令叡讲之。什谓叡曰:‘此诤论中,有七变处文破毗昙,而在言小隐。若能不问而解,可谓英才。’至叡启发幽微,果不咨什而契然悬会。什叹曰:‘吾传译经论,得与子相值,真无所恨矣!’”

僧叡“善摄威仪,弘赞经法。常回此诸业,愿生赡养。每行、住、坐、卧,不敢正背西方”。僧叡的修学,是完整的戒、定、慧三学体系的典范。僧叡的晚年,信仰西方极乐世界,是早期弥陀信仰的实践者。“后自知命尽,忽集僧告别,乃谓众曰:‘平生誓愿,愿生西方。如叡所见,或当得往。未知定免,狐疑成不?但身、口、意业或相违犯,愿施以大慈,为永劫法朋也。’于是入房洗浴,烧香礼拜。还床向西方合掌而卒。是日,同寺咸见五色香烟,从叡房出,春秋六十七矣。”

罗什翻译出的重要经典,僧叡都写序阐述其思想,现存共十篇,即《大品经序》《小品经序》《法华经后序》《思益经序》《自在王经后序》《关中出禅经序》《毗摩罗诘堤经义疏序》《大智释论序》《十二门论序》《中论序》。此外,《喻疑论》由于现存《出三藏记集》署名矛盾,慧叡、僧叡不定遽然决定。如前论述,笔者以为应该属于僧叡晚年所撰。如此,则可以从中看出,作为罗什门下排名第一的杰出弟子,僧叡的佛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以般若思想和参禅为期待,而在罗什门下,其关注中心,逐渐由般若思想向涅槃佛性思想转变。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