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悟克勤的华严禅思想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圆悟克勤的华严禅思想

圆悟克勤的华严禅思想

中唐以后,伴随中国佛教各大宗派建构的完成,佛教内部急剧出现的两极分化,以及国内政治形势的大起大落,中国佛教各宗的有识之士都在积极寻找一条革新面目、以求中兴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努力试图打通各宗各派的板壁,从而导引出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禅教合流运动,并逐渐推动了禅宗会通与调和的进程。

华严禅的真正奠基者,一般认为是华严五祖、清凉澄观门下的圭峰宗密大师。宗密禅学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显顿悟资于渐修,证师说符于佛意”,包含了调和与会通两种倾向。调和是迎合禅门诸家所好,不论诸家的是非而一律予以肯定;会通是教禅一致的思想,较早地反映了三教融合、诸宗合流的趋势。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等不仅主张禅宗内部彼此会通,而且认为禅宗与其他教派也应当互相会通。他认为无论是禅宗还是其他宗派,追溯根源都是“本觉真性”,亦既佛性,佛家认为只有佛性才是“万法之源”,禅宗的教义和其他教派归根到底是“从世尊一真心体流出”。既然禅、教同源,彼此就不应当争论不已,而应当彼此吸收会通,共同推进佛教的发展。

华严禅的出现,并不是佛教历史演进的偶然现象,而应该理解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向。尽管个中缘由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佛教中国化的推展进程中,华严与禅之间的融会,展示了佛教中国化更丰富的面向。在此意义上说,华严禅是中国化佛教圆融的一大范例。华严禅思想的实践性格,充实了中国式的佛教智慧。

进入宋代,佛教内部诸宗融合的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诸多禅宗大德依据禅宗思想对华严义理进行了更为具体地运用,突出地表现在禅宗的五家分灯中,各家对于华严宗理事方法的运用非常普遍,带有明显的融教入禅的特色。在宋代的华严禅中,以临济一系为例,圆悟克勤和大慧宗杲师徒都是著名的人物,推动了华严禅的发展。其他宗系的禅僧,比如契嵩大师、永明延寿也对推动华严禅不遗余力。

圆悟克勤受华严思想的影响相当之深,其勤思想中殊多与华严思想息息相通之处。对四法界、六相圆融、一多相摄等华严思想,圆悟克勤在其《碧岩录》《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中屡屡加以阐发。圆悟克勤禅法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运用华严方法,比如华严圆成、圆具等思想特色,以及华严禅藉教悟宗的方法。故而圆悟克勤对于《华严经》极力推崇,有“《华严》刹海大座当轩”之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弟子大慧宗杲,亦是因听《华严经》到第八会时而有所悟。

前面提到,圆悟克勤曾与张商英就华严要旨有过积极的对话,禅史上有“妙语论华严”之誉。此段对话主要是关于华严四法界的内容,晓莹《罗湖野录》卷一记载:

圆悟曰:“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公张商英于是不觉促榻。圆悟遂问曰:“到此与祖师西来意,为同为别?”公曰:“同矣。”圆悟曰:“且得没交涉。”公色为之愠。圆悟曰:“不见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彼德山、临济,岂非全提乎?”公乃首肯。翌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圆悟又问:“此可说禅乎?”公曰:“正好说禅也。”圆悟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在,盖法界量未灭。”

圆悟克勤立于禅宗最根本处,亦即禅之心学的立场,对华严四法界思想做了一番独特的评判。圆悟克勤指出:华严事法界、理法界并未达到禅的境界,除此之外,即使是华严圆融自在的理事无碍法界,仍未是极则之论,如同“无风匝匝之波”。然后,张商英请教圆悟克勤禅师关于华严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的问题,圆悟克勤反问张商英这样的境界就可以说禅了吗?答曰可以说禅。但仍旧遭到了圆悟克勤的否定,在圆悟克勤看来至事事无碍法界始可说禅。

关于圆悟克勤对华严思想的论述,我们可以在其著述里找到很多,兹举一例:

僧问:“如何是理法界?”师云:“不动一丝毫。”进云:“如何是事法界?”师云:“纵横十字。”进云:“如何是理事无碍法界?”师云:“铜头铁额,铁额铜头。”进云:“如何是事事无碍法界?”师云:“重重无有尽,处处现真身。”师乃云:“言发非声,高高峰顶立;色前不物,深深海底行。全机转处没承当,觌面呈时绝回互。离心意识非见闻觉知,须明彻法慧目离念明智,然后一尘总举大地全收,一毛头师子百亿毛头一时现。直得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宽同法界细入邻虚,无处不周无处不备。毘卢遮那大法性海中,不论圣不论凡,不论有情不论无情,一一把断不漏丝毫。处处常光现前,一一壁立千仞。若说理法界、事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正是没交涉。直饶棒头取证,喝下承当,向空劫那畔识破根尘,威音已前洞然明白,尚未免在窠窟里。只如出窠窟一句作么生道?千峰势到岳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华严宗认为法界共有四相:事法界即现象世界,理法界即本体世界,理事无碍法界,意谓理是事的本体,事是理的显现,现象和本体相互圆融,无妨碍无矛盾。以上三个法界皆归于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意即宇宙世间一切现象及各类关系都是圆融无碍的。一言以蔽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悟克勤使用了四个比喻来形象化的说明华严的四法界:理法界——不动一丝毫;事法界——纵横十字;理事无碍法界——铜头铁额,铁额铜头;事事无碍法界——重重无有尽,处处现真身。日本学者木村清孝认为这四种譬喻的象征意义是:理法界象征真理世界极为寂静,事法界象征现实的事象世界充满活力,理事无碍法界象征真理与事象间的关系坚实不变,事事无碍法界象征无边际的缘起世界是真实的、有生气的。最终,木材先生认为“克勤发现唯有最后的事事无碍法界才与禅界有同一性”。

毋庸置疑,圆悟克勤就华严法界全体的精彩论述带有很强烈的禅学本体论特色。综观圆悟克勤的思想学说,基于禅宗的心学立场进行佛教的开示是他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圆悟克勤看来,华严宗与禅宗所说的法界全体,皆是“以‘心’为本位”的,“心”与“物”丝毫没有分离。一真心体可以展现出种种法相,种种法相归为一个“法界全体”,这就是《华严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隐喻背后的禅学宗旨。又比如《华严经·如法界品》所喻,善财欲入弥勒楼阁,弥勒弹指一声,阁门便开。站在禅宗的角度去看,弥勒楼阁象征着禅宗所谓的一真心体;弥勒弹指,象征着“以声显心”,以此作为契入禅宗一真心体的方便设施,这如同禅宗所说的标月之指、渡河之筏;楼阁门开,意谓闻声悟道,印证其心。一真心体显现种种现象,一切事相层层无尽、圆融无碍,被含摄在这一真心体之中,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

无一众生而不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佛子,譬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所谓书写大铁围山中事,量等大铁围山;书写大地中事,量等大地;书写中千世界中事,量等中千世界;书写小千世界中事,量等小千世界。如是若四天下,若大海,若须弥山,若地天宫殿,若欲界空居天宫殿,若色界宫殿,若无色界宫殿,一一书写,其量悉等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的饶益一切众生。

从最终的成佛解脱之道来说,圆悟克勤将华严的圆融之境,看作是禅悟之境,他这样说:

诸佛出世,祖师西来,正为发明这一片田地。从上宗师,天下老宿,千方百计施设方便,无不尽力提持这一片田地。虽然如是,终未有人解当头道着。还构得么?八面坦平,四方清肃,万法不能盖覆,千圣不敢当前。若构得去若,一了一切了,一成一切成,一见一切见,一得一切得。所以道,一尘总举大地全收,一毛头师子百亿毛头一时现。

圆悟克勤以“发明这一片田地”为禅宗之归趣,借以隐喻众生心中之事,又继而通过毛头狮子之喻——“心佛不二”,直截了当,直显众生中那一片清净的田地。同时,圆悟克勤的这段禅语以毛头师子为喻阐明了“心体与相用”的宗教隐喻,同《华严经》所说的因陀罗网何其相似!《华严经》所说的因陀罗网,每一网结上皆有一宝珠,一一宝珠,相互含摄。《华严一乘十玄门》称:“今言因陀罗网者,即以帝释殿网为喻。帝释殿网为喻者,须先识此帝网之相。以何为相?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又称:“帝网举一珠为首,众珠现中。如一珠即尔,一切珠现亦如是。是故前经举一菩萨为主,一切菩萨围绕。一一菩萨皆悉如是。又如诸方,皆来证诚,同其名号。一切十方证诚,皆亦如是。所以成其无尽复无尽,而不失因果先后次第,而体无增减,故经云:一切众生尽成佛,佛界亦不增,众生界亦不减。若无一众生成佛,众生界亦不增,佛界亦不减也。”从禅学思想上看,圆悟克勤积极阐释一种华严思想,亦即每一事物都处于“总别相即”、“同异相即”、“成坏相即”的圆融状态。圆悟克勤又立于禅宗心学的立场融合华严思想,将对“事相”的意义解释引申到最后的成佛解脱之道上来。这多少应是对华严宗思想的进一步超越。

在圆悟克勤的影响下,其弟子大慧宗杲也积极融教于禅。大慧宗杲虽然对其师圆悟克勤大立文字的禅风表示了明确的忧虑,并有火烧《碧岩录》的传说,但其重华严的宗风,积极融教于禅的主张却是深受了其师的影响。

总之,更加积极地去看,圆悟克勤《碧岩录》以及《语录》《心要》有关华严思想的言说可谓繁多。其积极将华严与禅的思想进行比较融合,不遗余力地提倡“教禅一致”的主张,对于促进佛教融合起了积极地作用,为禅宗在宋代的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此,吴言生先生指出:“《碧岩录》里指出,禅僧不仅注重知觉体验,也重视知性思维的解悟,可说从侧面反映出禅教融合的大趋势。”

来源:段玉明《圆悟克勤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