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通州佑胜教寺|王颂教授详解老照片中大运河畔的北京古刹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百年前的通州佑胜教寺|王颂教授详解老照片中大运河畔的北京古刹

2023年11月13日,第二届大运河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临平举行。研讨会以“之江问道 泽润临平”为主题,围绕大运河佛教文化、大运河佛教历史人物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北京大学教授王颂提交了论文大纲《晚清民国老照片所见通州大运河佑胜教》,凤凰网佛教文化摘录王颂教授论文主要观点如下:

第二届大运河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现场

第二届大运河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现场

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王颂发表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王颂发表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王颂发表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王颂发表主题演讲

北京通州佑胜教寺位于通州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大运河北段的标志性建筑,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佑胜教寺,不仅对发掘和研究大运河文化有重要意义,对于保护历史文物、弘扬佛教文化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报告将结合笔者先前的研究,以晚清民国时期遗存的老照片为线索,介绍这些照片拍摄的背景、民国时代日本学者对佑胜教寺的考察、照片所反映的佑胜教寺当时的情况等,对清末民初佑胜教寺的相关历史进行一番考察。

佑胜教寺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大成街。其西侧为燃灯古塔。佑胜教寺约始建于北齐时期(公元550年-577年),寺院为一进院落,山门殿三间,正殿三间。1918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关野贞等人到访此寺。当时寺院已经荒废,仅存燃灯古塔。

佑胜教寺燃灯古塔(图片来源:佑胜教寺)

佑胜教寺燃灯古塔(图片来源:佑胜教寺)

燃灯古塔,因塔前供奉燃灯佛而得名。燃灯佛为三世佛中的过去佛。燃灯塔为八角十三层的砖塔,又称为“燃灯舍利塔”。据《通州志》记载,塔于北周宇文氏时(公元557年-581年)创建。唐贞观七年(公元663年),尉迟敬德监修。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1307年),笃烈圆述再修。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7年)重修。清康熙九年(公元1688年),黄花山僧重修。但十八年(公元1697年),因地震而造破坏。因此三十年(公元1709年)僧照盛募资,再次兴建。至三十五年(公元1714年),知州吴存礼再次倡议为建塔而公资。两年后(公元1716年),塔正式落成。可以说,塔创于后周以及唐。今日所见之塔的基本样式为辽元时期所立。其后辽元塔因地震而毁。清康熙年间再次建成之佛塔,即是今日所见之佛塔。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对燃灯古塔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和野蛮的掠夺,现在佑胜教寺中存有一石碑,记录了八国联军破坏古塔之罪行。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文物局对燃灯塔进行了全面的修复,使得古塔得以再现原貌。

燃灯古塔位于大运河北端终结处。古塔的初建因缘即与大运河有关。据记载,在大运河修成之初,因古代通州为多条河流的汇合处,若逢雨季,经常遇水患。这对于运河极其不利。因为在河西岸修建砖塔以镇河神而靖水患。到了辽元时,在原塔基之上重建砖塔,并放置燃灯佛舍利子,保佑漕运。燃灯古塔不仅有镇水之功,在过去漕运兴盛之时,更有导引航向的作用,因此就有了“三望通州塔”之说法。大运河中航行之船在很远处看到燃灯塔,就知道距离通州不远了。清代诗人王维珍在乘船至通州时,有感而发云:“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

燃灯舍利塔与北京天宁寺塔为相同的样式,即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约九十米。其塔坛中饰以斗拱格狹间,上有高栏环绕。塔的第一层立于莲花须弥座中,四面为入口,四角作窗棂。第一层相对较高,二层以上逐渐变低。各层均以繁复的斗拱承接二重垂木的塔檐,且上覆以瓦片。塔檐的每个椽子上都挂有铜铃,全塔共有这样的铜铃多达两千多个,且每个铜铃上都刻有捐献者的姓名和籍贯。塔身从下到上变低的幅度渐渐减小,使得整座塔看起来稳重而恢宏。塔的第十三层南面放置一块刻诗碑,其上纵刻七律《燃灯塔诗》一首:“巍巍宝塔镇潞陵,层层高耸接青云。明明光影河中现,朗朗铃音空里鸣。时赖周唐人建立,大清复整又重新。永保封疆千载古,万姓沾恩享太平。”背面正中刻“立碑僧寂玉造”。其西北面瓦顶中生长有一棵榆树,树龄达两百余年。后在修复古塔时,将其移植于塔下湖畔,至今生长仍非常茂盛。塔顶上为二重须弥座,须弥座中立有铜制的法轮。可惜的是,在常盘大定等人到访之时,法轮已经不存。明曹学佺撰《舆地名胜志》中载:“塔顶有铁矢一,相传金将杨彦升所射。” 至清乾隆年间,此铁箭仍在燃灯塔顶。

燃灯舍利塔与佑胜教寺相邻,百米之外便是古运河。古塔四周翠树环抱,白云层叠,塔影垂映于河中长达百米,因而造就了通州八景之一的“古塔凌云”,清代使人王维珍称赞其为“千尺巍峨塔势雄,层霄矗立障天风。”

燃灯古塔,英国人费利斯·比托拍摄于1860年9月(作者供图)

燃灯古塔,英国人费利斯·比托拍摄于1860年9月(作者供图)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佑胜教寺以及燃灯古塔的老照片,拍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1860年,由英法侵略军的随军记者、摄影家费利斯·比托(Felice Beato)拍摄。此后,还有不少相关照片保存至今,反映了大运河北段的风光和通州古城的面貌。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中外人士看来,佑胜教寺的燃灯塔是通州的标志性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燃灯塔还成为了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校园中博雅塔的原型。当初燕京大学校园的设计师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在设计学校水塔时,考虑了多种古塔的形制,最终由于燕京大学西方宗教哲学教授博晨光(Lucius Chapin Porter)的叔叔詹姆士(James W. Porter)曾经在通州任传教士,对燃灯塔情有独钟,且他愿意为建造此塔捐赠经费,校董会一致同意以燃灯塔为原型设计水塔。同时,为了表示对捐款人的谢意,取捐赠人博氏的“博”字,以博雅君子之义,命名为“博雅塔”,这样也符合大学校园建筑的定位。同时,为了表示对原本具有舍利塔功能的宗教性建筑燃灯塔的尊重,设计者以燃灯塔原高56米,而燕京大学校园所在位置比通州海拔高19米,故而将博雅塔的高度定为了37米。

自博雅塔建成至今,她一直是燕京大学以及北京大学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博雅塔的设计和建造也可以说是佛教文化与现代校园文化结合的典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