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倪照清佳作|逛厦门佛事展,找寻年轻人“挤爆”寺院的答案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通讯员倪照清佳作|逛厦门佛事展,找寻年轻人“挤爆”寺院的答案

编者按:2023年5月8日,凤凰网佛教文化·十愿网通讯员厦门交流营在厦门这座充满浪漫的城市开营。来自60多家佛教机构的70余名佛教传媒人相聚鹭岛。交流营期间,营员们通过学习+实战演练,完成了既定作业。营员撰写的这些新闻实战作业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今佛教界宣传领域的真实水平。为此,我们精选了部分营员作业,请业界共同见证中国佛教第一线新闻人的成长。以下是通讯员安徽合肥开福寺倪照清提交的作业。

曾经是中老年人聚集地的寺院,如今却受到90后、00后的热情追捧,清晨准时在寺院排队打卡的年轻人自嘲比上班准时,佛珠手串成了新晋时尚单品,寺院咖啡能喝出了人生境界……寺院旅行打卡和周边攻略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刷屏,寺院成了网红流量担当。寺院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到厦门佛事展逛一逛,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一、建筑人文自带“网红体验”

在厦门佛事展的寺院建筑展馆和云游寺院摄影展馆相连。寺院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已成为传统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馆内“营造空间”的体验区,飞檐之上的屋脊兽、剪瓷、灰塑、瓦当一一陈列在眼前,每一个构建不仅展示出传统古建的精工之美、蕴含智慧的实用之巧,还承载着历史人文的典故和美好的寓意。

展区内的寺院建筑模型庄严大气(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孟和德力根)

展区内的寺院建筑模型庄严大气(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孟和德力根)

寺院是道场也是人文景观,很多所谓的“网红”寺院,实际上可以追溯上千年的历史传承。红墙黄瓦、飞檐长廊、烟雾缭绕,寺院环境清幽且自带文艺气息,现在是非常出片的打卡地,古时也是文人墨客的文思源泉。古色古香的寺院建筑加上富有人生哲理的禅意文字,这样的小视频在社交平台“出圈”,本质上和古人题在寺院山墙上的禅诗被流传吟诵一样,是不同时代表达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的方式。

“云游寺院摄影展”教您如何以寺院建筑为背景拍出禅意大片(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究善法师)

“云游寺院摄影展”教您如何以寺院建筑为背景拍出禅意大片(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究善法师)

当清风和飞檐之上的那串风铃不期而遇,空灵清越的声音安顿了我们的身心。庄严肃穆的殿宇前一袭黄色的僧袍飘逸而过,从容不迫的脚步带走了世俗的纷扰。这是寺院场景带来的体验感,与普通景区的商业化场景不同,寺院更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年轻人来寺院打卡无论是为了“卷”还是为了“晒”,都会在寺院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感受到的法喜和自在。

二、庄严之美抚平“精神内耗”

佛像雕塑展区是厦门佛事展最主要的展区之一。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派系、不同材质的佛菩萨造像,有传统工艺,也有现代技术。圆润饱满的面相、纤长优雅的手指、复杂纷繁的衣纹和璎珞……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佛造像的工艺之美。加上展区内的佛堂供具、钟鼓木鱼等展品,仿佛穿越回到寺院的殿堂,在这个展区内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庄严”。

展区正中的主佛面带微笑俯瞰众生,安详静美。(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究善法师)

展区正中的主佛面带微笑俯瞰众生,安详静美。(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究善法师)

佛教是很重视美学的宗教,以建筑之美、经文之美、音乐之美和佛像之美,来映照人格之美、佛法之美。置身寺院的殿堂,低沉的钟鼓、袅袅的佛乐、缭绕的香烟,面对庄严的佛像,就能感到这种美,美得熠熠生辉,美得赏心悦目,美得让人灵魂战栗。殿堂清净庄严的氛围体验,洗涤了生命的悲忧苦恼,净化了浮躁的心灵。

现代工艺与传统造像结合,佛菩萨脸上的微笑不变。(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孟和德力根)

现代工艺与传统造像结合,佛菩萨脸上的微笑不变。(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孟和德力根)

行走在展馆内,抬眼看见佛菩萨悲天悯人的眼眸,凝神注视佛菩萨静谧神秘的微笑,那一刻点亮了蹉跎的岁月,涤荡了世间的烦恼。初看佛菩萨脸上的笑颜,觉得那微笑是想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凝视佛菩萨脸上的笑颜,又觉得那微笑是在听我们诉说着什么。“骗人骗已不骗菩萨”,年轻人来寺院无论“信”或“不信”,都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风,吹散尘世嚣烟,拂去妄念的浮云,抚平了精神的内耗。

三、佛系文创实现“自我激励”

佛系文创、寺院IP是厦门佛事展的新看点,佛系文创、佛系好物似乎很难去定义,除了已经成熟的文创产品,在传统的佛像、禅香、素食等展区,随处可以发现对传统文化、寺院文化的再次挖掘和创新的尝试。“有趣”、“有颜”是佛系文创的基础标配,“有故事”、“有功能”则是佛系文创在寺院IP加持下增加的新内涵。

小小的一枚香包蕴含了传统的刺绣工艺、香文化、节日文化、祈福文化(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倪照清)

小小的一枚香包蕴含了传统的刺绣工艺、香文化、节日文化、祈福文化(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倪照清)

寺院独特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在当下浮躁社会中的年轻人找到了倾泻压力的出口,缓解了内心的焦虑和压力。真正愿意“躺平”“摆烂”的年轻人实际上并不多,在寺院安顿身心之后,大部分年轻人还是要回到“俗世”中努力生活。佛系文创承接了寺院场景的转移,将祈福祝愿运用到更多的生活场景,成为年轻人生活中的陪伴,陪伴自我的成长,陪伴心灵的治愈。

过去,中年人盘串是油腻的,是被年轻人鄙视的。现在,年轻人却成为了寺院排队请串的主力军。“香灰琉璃”、“十八籽”年轻人盘得明明白白,与其说是对四爷宫里香灰的执念,不如说是对背后蕴含的文化寓意的认同。年轻人无论是依靠“玄学”还是开始“信命”,佛系文创的潮流之下,归根到底是一场心灵的自愈和自我的激励!

佛珠手串成为年轻人的“实用锦鲤”,讲好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是火爆的关键。(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佛珠手串成为年轻人的“实用锦鲤”,讲好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是火爆的关键。(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当一千多年前盛唐诗人体验到的寺院场景,在新媒体社交平台更直观的展现,禅悦的玄妙穿越千年仍然直指人心。当寺院以入世包容之心接受潮流,当传统的文化、历史、艺术去拥抱多元,火爆就成了必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