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中的佛学文化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金庸作品中的佛学文化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文/米广弘

有“香港四大才子”之称的金庸先生,是当代武侠小说家、新闻学家、社会活动家,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是香港文化的精彩一页。金庸先生的小说,从中华优秀传统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他堪称古今武侠文学第一人,其作品刊印数以亿计;毫不夸张地说,海内外有华人处便可见金庸小说。此外,他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在很多重大事件中都留下了他积极的影响。

金庸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了解是相当广泛的。儒道之外,他对佛教、佛学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在中年之后,他集中学习、参悟佛禅。他曾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话中讲:“佛法的作用应当主要是勉励人们提高道德修养,克制过分的贪心和欲望,为社会及旁人的福利作出贡献……考虑它的社会效果,我们似乎应当着重它慈悲、和平、息争和爱的一面,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合作。”

有关佛教的情节、人物贯穿在他整个创作过程中——主要作品全都有涉及佛教之处。例如,开山之作《书剑恩仇录》,整个故事建立在陈家洛神秘的身世之上,而这个谜与一个犯戒的少林弟子有关。陈家洛要打探自己身世之谜,又有夜闯南少林的情节。

到了《射雕英雄传》,就进了一步。书中作为故事展开的大背景,构设出武林五大高手。其中“南帝”出家为一灯大师。在他身上生发出一系列与佛教有关的故事,包括为郭靖、黄蓉宣讲《大庄严论经》。这个线索到了下一部《神雕侠侣》里继续展开,写一灯舍生度化裘千仞,情节惊心动魄,把一个高僧大德的慈悲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

到了他所写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中,则用很大篇幅着意写了主人公韦小宝到少林寺里做住持,然后再上五台山住持清凉寺。其中夹杂写青庙黄庙种种情事,虽有几分滑稽,却也详尽恰切。不过总体来看,在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作品里,佛教的要素表现得最集中、最有深度的还是在《天龙八部》之中。

在《天龙八部》涉及佛教的诸多因素中,作者着力最多的是虚竹这个人物形象。虚竹是三个男主角之一,以他为核心的故事情节占了全书的五分之一。有趣的是,虚竹和佛教之间具有超紧密的关系:他的父亲是中原佛教的领袖,他本人是自幼出家的少林寺僧人,甚至他的身体上还烫有表示佛徒身份的香疤。而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角度同样有趣,而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持戒与破戒之间的挣扎。最后,他打破了形式上的戒律,破茧成蝶,人生跃入了新的境界。从这样的笔墨可以看出,金庸在作品中涉及佛教绝非“辅教”意义,而是着眼于哲理,着眼于文学效果。

金庸武侠小说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有些是他自觉吸取融汇进去的,有些则是自身的修养的自然流露。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由于他把中国侠士英雄们的人格理想从传统的勇武、义气加以丰富与提升,融入了孔孟、庄禅的元素,就同时丰富、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品位。他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够雅俗共赏,特别是在很多饱学之士中产生共鸣、获得赞誉,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此。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