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6日,农历七月二十九,恭迎地藏王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的誓愿体现了深彻的救苦悲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地藏精神,激励鼓舞着无数菩萨行者,值此殊胜之日,愿地藏菩萨的大悲愿力加持,祈愿众生福慧双增、六时吉祥!祈愿大众离苦得乐,究竟解脱!
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菩萨,梵名乞叉底鹐沙,中文译音克施地嘎诃帕, 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与大智文殊菩萨、大悲观音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合称为四大菩萨,深受世人敬仰。因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故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菩萨的“大孝”与“大愿”
地藏菩萨,所以发如是弘愿,主要原因是基于孝道。地藏菩萨于过去无量劫前,曾为孝女,名日光目,其母生前喜食鱼子,犯极多杀生罪。光目女知母死后必堕恶道,请阿罗汉入定观察,果然其母在地狱中,受大苦难。光目女一心念佛,恭敬供养,以诚孝心,拔救母亲离地狱苦。
可以说:孝道是激发地藏菩萨发弘誓愿的主要原因;孝道是促使地藏菩萨累劫报亲恩的原动力;孝道,亦是地藏菩萨,长住生死,永劫度生,不取佛道的本愿;无量劫来,皆以孝道自行化他。
所以这位菩萨同时"大孝"与“大愿”的德业,被佛教人士广为弘传。
地藏王菩萨的化身——金乔觉
唐玄宗时,新罗国(今朝鲜和韩国地界)有位出家人,孤身一人带着他的白狗善听,渡海来到大唐求法。他们从青岛登陆,几经磨难,辗转到江南一带,并于开元七年(719)来到九华山下,见青峦叠嶂连绵百里,云雾缭绕,清凉宜人,正是修行之所,便安住了下来。
据说当时九华山还叫“九子山”,山主是闵公,金乔觉向闵公化缘一块地建立道场。闵公问:“您要多大地方呢?”金乔觉说:“我要一领袈裟之地。”闵公心想:那一点地方怎么够用呢?正在疑惑时,只见金乔觉将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扬,化作一团红云,将九华山的九十九个山头都覆盖了。闵公见状大为欢喜,立即将整座山供养了出来,这就是后来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
道场扩大之后,信众源源不断赶来求法。金乔觉白天为弟子们说法,黄昏时则打坐入定。人夜晚时分,在九华山的周围,常常会听到仿若地狱刑具的声音,据说那是金乔觉定中往幽冥界去度众生了。加之大师又笃信地藏菩萨,久而久之,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称之为“化迹的地藏菩萨”,也有人尊称他为“金地藏”。
金乔觉在山中烟霞相伴,清苦修行,一晃过了七十五年。在他九十九岁那年的七月三十日,安详示寂了。弟子将他放入缸中,三年之后打开,发现肉身没有丝毫损坏,而且颜貌如生无异,《宋高僧传》中就有记载:“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舁之动骨节,若撼金锁焉。”
迎肉身入神光岭宝塔时,一路上只听到骨节摇动犹如金锁撼鸣的声音,正如经中所云:“菩萨钩锁百骸鸣矣。”可以证知金乔觉为大菩萨应世无疑。大师的肉身至今依然供奉在九华山上,而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也被认定为“地藏菩萨圣诞”。
安徽省池州九华山地藏菩萨圣像
地藏王菩萨本愿功德
《占察善恶业报经》说,地藏菩萨在无量无边劫以来修行,早已达到佛的智慧海,功德已圆满具足,早就应该成就佛的果位了。但地藏菩萨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隐其真实功德,以本愿力和自在神通,到处现身说法救度众生。
《楞伽经》说,有大悲菩萨,永不成佛。并非因为程度不够或者懈怠修行,而是以大悲愿力度化众生。所以功德虽然与佛齐等,却不现佛身,始终以菩萨身度脱罪苦众生。“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藏十轮经》说:如果在一百劫中至诚皈依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称其名号礼拜供养,所求如求康寿财富或断烦恼等。还不如有人在一顿饭这么短的时间至心皈依地藏菩萨,称念菩萨名号,虔诚敬礼地藏菩萨的大功德,若有所求皆能圆满达成。这是弘扬地藏菩萨法门,所以特地赞叹地藏菩萨功德的超胜。
《地藏十轮经》讲过地藏菩萨如观世音菩萨一样,在十方世界现种种身,说种种法,令众生离种种困苦,所求皆得满足。
地藏王菩萨的功德、智慧虽与佛齐等,但他发愿,若不能救助一切众生,他永不成佛!
祈请地藏王菩萨护佑灾疫早消、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图片来源:十愿百科
摄影:妙传、慧海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