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佛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潘宗光教授分享学佛体会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如何运用佛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潘宗光教授分享学佛体会

编者按:近日,由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会主办的名家对话系列之(七)在观音讲堂举行。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西方寺方丈宽运法师,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精进慈善基金会会长潘宗光教授,以“佛教的应用及科学观”为主题展开对话。对话过程中,潘宗光教授以生活的案例,用佛教和科学的解度,与大家分享了自己怎样体会佛法,如何将佛法运用在生活中,帮助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烦恼和问题。

自动播放

我信佛已经差不多快三十年了,佛教对我帮助非常非常大,真的不可思议。所以我也希望将我对佛法的理解跟更多人分享,也希望大家也去学佛,达到一个更完美,健康快乐人生。

其实弘扬佛法,我觉得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现在不理解佛,不认识佛的人,让他们明白佛的道理,帮助他们体悟人生,怎么改善人生。第二个层次,已经进佛门的佛弟子,怎么帮助他们成长,对佛教理论更深入的体会,明白很多经典、经论的教导,修心养性,慢慢提升他们个人的修为,最终希望能够摆脱轮回之苦。

我刚才说有两个层次,但无论如何,学佛一定要循序渐进,佛陀教导我们也是循序渐进。他说法49年,开始教导我们明白人生的苦恼,怎么透过修行改善自己的命运,改善自己,得到解脱,是由“自度”开始。后来他说光讲自度不行,也要“度他”,还要慈悲心帮助其他人,所以要“自度度他”的“菩萨道”的精神。

佛陀第二个层次,就是教导我们要自度跟度他的慈悲心。第三个层次就是你们去度他了,怎么提升你们的智慧,达到更高,圆满的智慧呢?讲“般若”,最后佛陀讲,他最终是帮助,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佛;最终是讲《法华》《涅槃经》。所以四个层次,第一帮助我们“自度”;第二是我们“自度度他”的菩萨精神;第三教导我们怎么提升自己本身“般若智慧”。

我是从事教育的,也明白弘法得有一个程序。好像我们教数学,小学生首先学数学基本的运作模式,中学才学什么叫代数、几何这些理论。再高层次,可能是要大学了才讲微积分,是一层层起来的。所以我们弘法也有一个个层次。

刚才说第一个层次,引导对佛不认识的人进来。对他们不能讲太深奥的佛教理论,他不明白也不接受。对他们来讲,我觉得用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语言,他们容易明白的真理,让他们接受、认同。我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误解佛法是一种迷信,不科学的宗教。

看到很多人拜佛、拜菩萨,什么都求。求福报、求财、求子女,好像是很迷信。有些人看到佛教徒,念佛教的咒语,念菩萨名号,佛名号,就希望得到什么好处,也是迷信的。

现在的人比较重视教育跟科学,所以要满足他们对佛教认同,我觉得最方便的方法是从多角度介绍佛法。我们在不违背佛陀核心的教导下,怎么用现代语言,用很简单的例子,用一些教育模式,用一些科学理论来说明佛教是全方位的。

讲佛的理论,也能用很多生活的案例解释,用佛教、用科学角度解释。我希望从这个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怎么样体会佛法,怎么样将它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我刚才说有些人认为佛法、佛教是不科学的,其实是他们的误解。整个佛法是从宗教跟教育两个层面,来认识宇宙的自然规律、认识整个宇宙。科学是从它的理论,它的实验来探讨宇宙,探讨宇宙的自然规律。所以佛教跟科学殊途同归,它们得到的结论是非常吻合的。从这个角度,我希望举一些案例告诉大家,其实佛法跟科学没有冲突。但我们不是用科学来证明佛法对还是不对,不需要。我们就说佛法跟科学之间没有什么冲突。

我希望从这个两个角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佛教体会。第一、佛法怎么用在生活当中?怎么帮助我们解决生活的一些烦恼、一些问题。

比如,佛陀出来教导众生,第一堂课就讲“四圣谛”。佛陀为什么出家?我的了解是,他做王子看到民间的苦恼,生、老、病、死的苦恼,没法摆脱。他虽然是王子,将来也要面对老、病、死这个苦恼。他决定出家,希望能够找出方法,能够摆脱老、病、死,帮助自己也帮助大家,所以成佛。他觉悟以后,已经解脱了,他教导我们怎么样摆脱老、病、死这个苦。

我们首先讲,佛教导“四圣谛”,其实“四圣谛”是提供一个框架,怎么处理一些烦恼的问题。首先明白什么是“四圣谛”,佛陀讲苦、集、灭、道。“苦”在当时来讲是生、老、病、死,希望得到的得不到,喜欢的人要离开,不喜欢的人又经常碰面,很苦恼。

但这个“苦”是存在的,你不能逃避的,你怨天尤人也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佛说最重要是要接受、面对这个问题。但最重要还是走出第二步“集”,就是找出什么原因导致了苦恼的产生,这个最重要,关键就在这里,找出问题在哪里。

佛陀说,我们的一切问题,主要原因是我们每个人太自我,好的想拥有,产生一个贪念。不喜欢的排斥、瞋恨,产生瞋恨心。所以贪心跟瞋恨心是导致我们烦恼最主要的原因。因为贪心、瞋心,我们看问题不能客观、不能深入,所以成愚痴了。

佛说导致一切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贪、瞋、痴三个大问题,既然明白了,我们要有决心解脱,能够离开这个烦恼的世界,能够将所有烦恼拿走,自己最终能够摆脱生死,了脱生死,这个“灭”。最后的方法,就用佛教导我们很多修行的方法,怎么样能减低我们的贪念,减少我的瞋恨心,提升我的智慧。简单来说,就是教导我们戒、定、慧三个方法。这整个佛法,就从这个出发点,慢慢演变出了很多方法,最基本就是“四圣谛”为主。

但对于很多年轻人,对佛教不认识的人来讲,尤其年轻人。唉呀!老、病、死太遥远了,我现在才二十多岁,我面对问题不是老、病、死,我面对的是很多其他问题,那么佛法可以帮助我吗?我从这个角度出发,用一些他们比较有兴趣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就以“四圣谛”这个框架来解释。

我永远在实际上的案例解释“四圣谛”。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年轻人需要创业,他有一个创业的概念,我希望这样的概念变成实实在在一个事业,创业,就是一个案例。我说你创业这个概念是很好,但是你会带来很多烦恼。可以说你首先要认同、接受,面对烦恼,这是第一步。

但是什么都不做,肯定不成功的。你一定要找出跟创业有关的一切问题。譬如有没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策略?有没有筹集资金的方案?有没有面对竞争对手的强弱分析?有没有人际关系对创业带来的机会跟挑战?一连串的问题了。

所以他要明白,首先要找出这一切的问题,这就是“集”。明白以后,他发觉,哎呀!原来我定的方案太高了,我没有这个实力达到,我要调整我的目标,调整到一个比较踏实的目标,这个就“灭”了。

然后根据目标,制定可以执行的方案,检讨对短期、中期、长期方案来执行。要坚定不移的来执行、修改、检讨,这样最终希望能够帮他完成他的心愿,创业能够成功。

刚才我讲创业这个案例,也就是四个层次了。第一、我们要有勇气面对这个问题。第二、找出导致问题,创业的一切原因条件。第三、制定一个踏实的目标。第四,实实在在的执行。所以我将“苦集灭道”用现代语言来讲,来表达。“苦”就是面对它,“集”认识它,“灭”超越它,“道”处理它。

刚才这个案例就是说,我们对创业这个事情,怎么从开始到成功,肯定要四个程序的。这就是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所教导我们的,处理一切问题四个程序。这个框架现代用起来也非常有帮助。苦、集、灭、道,用现代语言是:面对它,要有勇气面对、接受我这个问题。认识它,找出与这个问题有关的一切因缘条件。“灭”就是超越它:超越这个烦恼,制定一个踏实的目标。处理它,找出最终一切发展的策略,长期、中期的方案执行跟检讨。

这是一个程序,现在一些管理学,一切的处理问题方案,都不能离开这四个程序。你看佛陀二千五百多年的智慧多高,所提出这个方案现在用得非常好的。所以我们说,你们虽然对佛教不认识,但从这个案例,你们应该知道佛的智慧多高。他定下来的这个框架,现在还用得着的。你们根据这个四个程序,面对任何问题,都从这四个角度来出发,你们就会解决问题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