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对话:宽运法师与李焯芬教授谈佛法的运用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名家对话:宽运法师与李焯芬教授谈佛法的运用

编者按:近日,由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会主办,中华佛教文化院、香港观音讲堂承办,旭日慈善基金、安达国际赞助支持的名家对话系列之(八)在观音讲堂举行。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西方寺方丈宽运法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前副校长李焯芬教授展开对话,与大家分享如何把佛教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科学上,应用在现实社会,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自动播放

以下为对话文字实录:

宽运法师:各位观众、各位居士,今天真是一个殊胜的因缘,让我有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前香港大学副校长、前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院长、香港珠海学院校长(校长)李焯芬教授,有这么一个对谈。李教授非常忙,他是一个教育家,是个佛学家,他也是一个工程院院士,对水利工程有很深的研究。

因为他是教育家,做过香港大学的副校长,现在还做着香港珠海学院的院长,可以说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我一直认为,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小学就是一个做人的教育,中学是学怎么做事,大学(就是学)怎么样做领袖,这样的配合实在是太好了。

当然现在很多教育,也有很多成功的地方,但是也很多美中不足,因为我们经过了科学的进步,现在到了人工智能时代,资讯非常多,可以叫“资讯爆炸”的时代。资讯爆炸传授的是知识,但佛教需要的是智慧,讲的也是智慧。其实我们人生就需要智慧,你看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佛教终极追求的是实相般若。

李校长对香港佛教贡献非常大,2000年的时候,在香港大学建立“佛学研究中心”,培养了一千五六百个硕士、博士。又在珠海学院,创立第二个佛学中心,以“应用佛学”为主。所以我觉得今天的香港佛教,李校长居功至伟,是我非常赞叹,也非常尊敬的一位教授。所以今天我们相聚在观音讲堂,我们大家来对谈。我先请教教授,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你是个教育家,你怎么看当前的教育?

对话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对话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李焯芬教授:谢谢,谢谢法师。各位朋友,今天非常荣幸能跟宽运法师请教,参加这场对谈。法师过去一段时间跟社会各界,包括我们教育界,还有宗教界,还有社会方方面面,都广结善缘,办了多场对谈。促进大家的了解,促进大家的合作,这对我们推动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非常管用,我也很荣幸今天能参加这个分享。

刚才法师提到当前教育的问题,我作为一个教育界的工作人员,多年来也有一点感受,也提出来请教一下师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叫“资讯膨胀”的时代,就是越来越多的知识。就单说书本吧,书就多得不得了,你如果到香港的书店去看一下,每一个礼拜都有很多的新书出版。你不去书店,你每天打开手机,也收到很多各种资讯、各种资料,其实都是知识。

目前的情况是我们有学不完的知识,在学校里面也一样,像我们大学里边的课程。师父,以前我念大学的时候可能是一个学科,现在一个学科发展变为三个学科、四个学科,越来越多的知识要学习。知识肯定是有用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好的工作。有专业的知识,能找到好的工作,能让人升职加薪,这些都是很实在的。不过知识太多了,每天有学不完的知识,整个教育制度都走向了一个知识主导的教育制度,用英语的说法就是“Knowledge Oriented Education”,就是“知识主导整个教育制度”。

后来,我们教育界的一些同工发现,单学知识还不能完全解决同学的学习要求。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些人学了很多知识,知识非常丰富,他出来工作以后,他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不过他不一定生活得快乐,他有很多烦恼,单是知识不能解决人生的问题。

后来我们就发现,除了知识以外,人其实也需要一点智慧,智慧跟知识还不是完全的等同。除了专业知识以外,我们还需要一些人生智慧,才能活得快乐自在,有了这个理解以后,我们教育界慢慢也开始调整方向。现在有很多大学开办一些佛学课程,佛学课程里面,能提供一些人生智慧给我们的同学。

举个例子:20年前香港大学作为一所综合大学,开办了佛学硕士课程,香港大学是政府的大学,它没有宗教背景;它从来都没有宗教的课程。开办这个佛学的硕士课程,当时还是破天荒的事,以前没有的。不过大家现在都非常接受,很多人都感到这是好事,让我们更多的同学能学点人生智慧,学佛法。

其他外国的大学,现在欧美国家的许多大学,无论是美国的史丹福大学、哈佛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它们都开办了不少的佛学课程,这些都是人生智慧的课程,以智能补知识教育的不足。

对话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对话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宽运法师:对,我觉得校长您是个先驱。在2000年的时候,香港大学已经办,现在中文大学也有了这个课程,珠海学院也有了课程。香港有三间专上学院,你就办了两间。你学佛很多年,听说有30多年学佛了,这个也已经是21年了。我想问一问,当时什么样的一个因素,引发你,想在香港大学去办这样一个课程?

李焯芬教授:法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我们在大学里面工作的人都感受到,如果我们整个教育制度,都是以知识为本,只是以Knowledge知识为本,还是不足够的。我们的毕业生尽管能找到工作,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碰到各种的问题,各种的压力,他不知道怎么去应付这些压力,他生活得不快乐。就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在香港大学开办了佛学硕士课程。最初以为只有少量的学生,结果有好几百人申请。这些学生,也不单是来自香港本地,世界各国都有,有些还是欧美国家来的。

这个佛学硕士课程在香港大学,变成香港大学最国际化的一个课程,有很多外国的学生都来,珠海学院也是,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念这个课程。珠海学院每年也只能录取几十个学生,中文大学现在也有。其他的大学尽管没有佛学硕士课程,也有一些佛学的课程。像香港的浸会大学,他们也有一些佛学课程。差不多全世界都有。现在大家都明白,单是靠知识教育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补充一些重要的人生智慧,让我们每个同学,知道怎么去处理人生路上的起起落落,各种的问题都可以帮忙去解决。

宽运法师:其实我也是非常赞同你说的。知识重要吧?知识很重要。让我们在人生里头丰富了很多,像现在还有技能教育,就是一技之长的教育,将来可以生存,求生。但是人生里头不单纯是知识,还有智慧。人生怎么去面对?怎么接受?怎么处理?怎么放下?因为我们人生要面对很多很多问题。

对话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对话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李焯芬教授:就是,除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我们希望同学也有人生智慧,知道怎么去处理人生路上碰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不少,比方说一个年轻人,他跟男朋友、女朋友吵架了,怎么去处理?他工作上不如意,比方说升职升不了,那他可能很烦恼。如果他做生意,在事业上碰到一些困难,这些问题都很现实,都是需要解决的。

宽运法师:我觉得人生很需要佛学。我们人生里,很多人都是人出世我出世,人读书我读书,人工作我工作,人结婚我结婚,人老我老,人死我死,一般都是这样的规律。人生里,佛教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迪和智慧。人生总是要面对,佛教说这是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苦,这是传统的说法。但现在很多时候,也说“佛教与科学”。因为你是科学家,还是工程院院士、水利专家,你不但从事教育,教育和科学之间,怎么样把它很好的、有机的建立起来?

李焯芬教授:我是念工科的,是一种应用科学了。我感到佛法里面,对科学管用的地方还是非常多。现在我们要处理各种应用科学的问题,工程的问题,都能用上佛法的一些重要理念或概念。佛法里面,佛陀当年开示一些重要的佛理。

比方说“缘起法”、“四圣谛”。一般我们都相信,是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证悟的重要道理。“缘起法”说,世间万事万物的出现,事情的发生,背后都是有它的因缘。因缘有,这个事情就出现了。因缘没了,这个事就不会出现了,就是缘生缘灭的道理。我们搞科学的人,完全相信这种“因果观”或“因缘观”,相信每一件事背后都有它的因缘。

比方说,我曾在香港协助处理一个重要的工程问题。香港过去几十年来,经常有一种叫“山泥倾泻”的问题。香港的平地不多,很多高楼或高层建筑都是修在山坡上,我们叫它“半山区”。1971年6月18号,下大雨以后,山坡滑下来,连一栋大楼一块滑下来,又碰到下面一栋大楼,你想想,这个伤亡数字,非常厉害。同一天在九龙秀茂坪徙置区,也有个很大的滑坡,这种情况很严重。我作为一个念工科的,就要面对这种问题,政府希望我们来帮忙解决。

早年我们就知道滑坡问题,主要是雨水引起的。香港是热带气候,经常有台风,台风以后下大雨,下雨就滑坡。因此有专家曾建议一个方法,把雨水隔开,不让它跑进山坡的泥土里面去。早年的时候有些专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建议,在山坡的表层或表面喷一层混凝土。混凝土把山坡的泥土跟雨水隔开了,这方法还是管用的,可以保护山坡安全,不会滑下来。不过到了70年代80年代,有些人就批评这个方法不好。为什么?你在山坡上喷了一层混凝土,混凝土过了一段时间,灰灰黑黑的跟周边绿油油的树林不配套,人家批评这个方法不美观、不环保、不能达到环保的效果。

当时香港政府就找香港大学工科的老师们,请我们团队去进行研究,研发一个更好的方法,既能保障山坡安全、又环保。当时我先想到“缘起法”,“缘起法”说每一件事背后都有原因、有因缘。要保证山坡的安全,我们就研究滑波的原因,然后我们研发出一种叫“土钉”的方法,在土坡上面打一些土钉或泥钉,把土钉打进去。土钉是钢条,直径不大。打进山坡后,可以把泥土捆起来,起了加固的作用。

土钉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打了土钉以后,还可以在山坡面种树、种草,山坡有了土钉加固,就不会滑下来。同时可以在坡面上种草、种树,山坡还是绿油油一片,很环保,没有人会有意见,既安全又环保。像香港这种滑坡问题,你可以用因缘观或缘起法来看待它,找出它的原因后,就有解决的方法。因此缘起法从我们搞科学的角度看,还是非常科学、非常有道理的。我们现在用这个土钉法来加固边坡,再种草、种树。

过去20年,香港政府就在数以万计的山坡上用这个方法,用了以后,过去10多年来,也没听到有滑坡死人、伤人的事,这是用缘起法的理念,应用到科学上去,找出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它应用起来的例子。因此,我感到佛教的“缘起法”是非常管用,能运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对话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对话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宽运法师:看到香港现在,人家说要青山绿水要环保,原来是无数的科学家在后边做了很多的付出,做了很多的实验。所以香港很多的斜坡,原来巩固都打了泥钉,上面可以继续种树,这都是科学家的功劳。三千大千世界非一事一缘而成就,就是无量的缘,无量的事成就的。

经过科学的反复实验,香港现在整个绿化还是做得非常好,而且这都是有教授的一份功劳。

李焯芬教授:是,其实最重要的理念仍是“缘起法”,可以用它来解决问题。我刚才举的例子,是香港的滑坡问题。“缘起法”运用到其他的问题上也一样,能帮忙解决问题。

宽运法师:其实滑坡我都有感受的,当时西方寺正在建一个“菩提护理安老院”,有条山路本来很简单,但旁边有个斜坡,当时香港有个“观龙楼”,突然发生了山泥倾泻,于是我们后来就打了18根桩柱。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是它坚固了,对人的生命财产都得到了保护。

李焯芬教授:是的,这个“缘起法”,对我们念工科和应用科学的,非常管用,不单是山崩或滑坡,地震也一样。我也曾在内地做过大坝抗震、大桥抗震的工作,也是一样的理念。汶川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在我们国家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地震我们也可以用“缘起法”来看它。

为什么有地震?就是地球地表下面,有一些应力不平衡的情况,有一些断层,断层移动或位移,就会引发地震。我们目前还不能准确地预测,什么地方会有地震,或什么时候将会发生地震,暂时还不能。为什么?这是由于地震的震央,发生在地表下十几公里乃至到几十公里,我们没办法准确地预测。但我们可以用“缘起法”的观念,把我们的楼房加固,可以把地震的影响减少。尽管地震来的时候有些摇晃、有些震动,不过加固后的楼板不会塌方,不会垮下来。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避免人命伤亡。

宽运法师:其实,佛教说整个世界就是在成、住、坏、空,不停地在变化,没有一样是停止的。你看地球24小时在自转,它又365天围着太阳公转。在自转的时候就产生热量,地球里边又有板块,板块之间有挤压。有时候地下有温泉出来,它底下有热量,有的是有岩浆,有碰撞的时候就有地震带。所以整个地球都在变化。其实这里还有“无常”的概念,“缘起”的概念就是条件具足,任何事物都是条件应运而生的。

李焯芬教授:没错。因此说“缘起法”还是跟科学非常的配合,完全没有矛盾。我们可以运用“缘起法”来解决各种问题。

宽运法师:是,佛教讲的就是智慧,用“缘起法”的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前副校长李焯芬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前副校长李焯芬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李焯芬教授:是的。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在科学工作中,怎么用“缘起法”来解决问题。大家肯定知道,我们中国以前经常有水灾,是吧?我们做水利工作的科学家们,他们明白中国过去有那么多的水灾,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暴雨成灾,另外是我们没有做好环境保护的工作,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怎么说?我们长期以来在山区里砍树,砍树以后又没有再种,植被破坏了,表土就露在山头,下雨了就把表土上的泥沙冲到河床里去。上游水流得比较快,到了下游平原地区水流很慢,泥沙就沉淀下来,就把河床抬高。就这样河床越来越高,周边的老百姓为了保护自己,就把河堤也抬高了。这样变了一个长期的竞赛,河床高了,河堤也抬高了。不过抬高河堤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下大雨的时候,如果河水漫过河堤,又会造成一次大水灾。

以前黄河流域、长江的中下游,经常有大水灾就是这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破坏了植被,让河流里的泥沙越来越多,把河床抬高,比周边还高变成一条悬河。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关键仍然是“缘起法”。我们现在明白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过去二十多年来不允许在西部山区,黄河长江的上游再砍树。除了不砍树外还要多种树,全民种树。

师父你知道,我们种树还是蛮有效果的。你到延安,内蒙古,陕北,那些地方原来都是很干旱,现在都长了很多树,绿油油一片。有了树后,树根就能把水留住,留住了,慢慢的这个地方周边就有水了。原来干巴巴的地方现在有水、有河流,有些沙漠也变成绿洲,生态环境改善了,水土流失的问题也没有了。我们就是用“缘起法”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佛教的这个“缘起法”真是非常管用,能应用到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帮忙解决各种问题。我们如果跟人家有矛盾,也可以用“缘起法”去找出原因,有什么问题,我们都能设法去解决。“缘起法”可以帮助我们冷静地面对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说这个“缘起法”不单可以应用到科学,也可以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去。

宽运法师:教授说得非常好。我们经常说“果从因生”,找出它的原因,而且是根治。现在内地在长江、黄河治理做了很多工作,对沙尘暴的治理也起了作用。我记得前几年北京经常也有沙尘暴,现在沙尘暴的治理开始见效,通过这种植被、绿化、保留水土不流失。这都是科学家做了很多工作,你看用“缘起法”来把整个的绿化、植被、黄河治理、长江治理,还应用。说应用,这个实在是很妙的一个解释。

因为佛教里说“果从因生,事待理显,理待事显”。这个“事”慢慢就找出它的规律。植被也好,绿化也好,找出它治理的规律,“理待事显,事待理显”。其实佛教还有一个“缘起法”就是“有依空立”,所谓的“有”就是依空而立,这也是“缘起法”的一个根本所在。而且你能灵活灵用,契理契机,这我也很赞叹。

你说应用在自然上,人生里怎么去应用?我看你写了很多小故事,你写了很多书,可不可以跟大家,给我们分享分享?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西方寺方丈宽运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西方寺方丈宽运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李焯芬教授:是啊!我刚才举的例子,是我自己本人,在我的应用科学工作中,用佛法的“缘起法”来应用、实践。生活里也一样,我刚才也提到我们人生路上,总不免会碰到一些问题,例如跟人家有些矛盾,有些不愉快,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可以用佛教的“缘起法”来解决。

为了更容易把这个“缘起法”的理念跟大家分享,正如刚才师父提到的,我也曾用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对“缘起法”能更理解。我随便举个例子讲个小故事。佛教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缘起法”,意思是说,因缘具足情况才会出现,因缘不具备情况就不会出现。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常”的现象,没有什么事是永远不变的。

我给大家讲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予以说明一下。话说有一位修水龙头的师傅,专门帮人家修水管、水龙头、水灌溉系统这类东西。他在美国中西部农庄附近工作,某天,有位农庄的主人,请这个水龙头师傅,来帮他安装水管,让他的农庄有个灌溉的系统,那位师傅于是就去提供服务了。

当天那位师傅开他那部小小的吉普车,把他的工具一块带上了。他在出发的时候,当天就有点不如意,他一开车就发现车有点问题,他要修理一顿,还有车胎又漏气等问题,他都一一解决了,才把车开到那个农场去。帮农庄主人安装水龙头、水管系统,做了大半天。尽管需要做的工作都做好,不过他的工具偶然也会出现些问题,就是说他整天工作也不是很顺利,总是碰到一些问题,不过都勉强解决了。

修好水管以后,他下班了,准备开他的吉普车回家,他家离开农庄还有二、三十公里的路程,老远的,不能走路回去,必须开车。结果呢,这位师傅下班的时候,他那部吉普车也下班了,不能打火,坏了,有故障。那怎么办呢?他不可能走三十公里的路回家,就只能让农庄主人开车送他回家了。农庄主人当然也愿意,于是农庄主人就开他自己的车,把这位修水管的师傅送回家。

送他回到他家门口时,师傅非常感念农庄主人送他回来,于是说,请你进来喝杯茶,用些点心才回去吧,反正都晚了。农庄主人说好吧!农庄主人还看到,这位师傅在进门之前,在他那个小小的房子前面有一棵树,农庄主人看到,师傅在进门以前,用手摸摸树,念念有词,不晓得讲了什么话,然后就进门了。

原来这位师傅一整天的工作不是很畅快,不是很顺利,不是很开心的样子,但见他一进家门,他的夫人在门口欢迎他,他的小孩也出来欢迎爸爸。那位师傅原来不是很开心的样子,但一看到他家人开开心心出来欢迎他,他马上就变面了,变得笑容满面,拥抱着他的夫人和他的小孩,然后招呼农庄主人喝茶、吃点心。

看见时间不早了,农庄主人就要走了。那位师傅就送他回他的车,准备开车回去了,农庄主人临走以前,按捺不住就问这位师傅,我看你今天原来不是很开心的样子,回家以前摸摸这棵树,随后就像四川戏剧里的“变脸”那样,变得很开心,那是怎么一回事啦?那位师傅就说了,这棵树是我的烦恼树。我每天在外面打打碰碰,帮人家做各种的供水工程,水管工程,有些时候顺心,有些时候不顺利、不畅快,总有一些烦恼。

有些时候帮人家做了工作又收不到钱,对于我每天的烦恼,我有个原则,就是我把我的烦恼寄存在这棵烦恼树上,不带回家,我的烦恼就这样寄存在烦恼树上不进家门。第二天早上我出门路过这棵烦恼树,准备把烦恼带走,结果第二天我再来树上找烦恼时,烦恼往往不见了。这就是说烦恼也是无常的,不能过夜的。这也就是我们佛教讲的“无常”的道理,或可用这种简单的生活小故事去帮忙解说。

师父,我就希望把佛法的一些大道理,用一些简单的生活小故事跟大家分享,或许能让人较容易接受。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前副校长李焯芬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前副校长李焯芬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宽运法师:佛教就讲“契理契机”!刚才我们教授讲了个故事,最重要一点,不要把烦恼带到家里去,家就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也不是讲烦恼的地方,不要分享烦恼。所以我也提出一个观点叫“喜悦人生·自在生命”,我们要喜悦,喜悦从哪里开始呢?从“少欲”开始,欲望少一点。第二,从“闲静”开始,我们做大事的很多人,像我们校长做大事,能处理好这些平衡关系。但很多人,我跟他们提议,你身忙心不要忙。第三,“知足常乐”,知足的人虽在地下犹如天堂,不知足的人在天上他也不满意。所以说“知足常乐”,闲静还有少欲,这都是让我们快乐的一个源泉。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比较,少比较,有的时候就是需要和想要拿不到平衡。其实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太多。其实我们应该转念,不要把烦恼带到家去,也不要把烦恼带到公司。烦恼也是无常的,人家说烦恼也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烦恼就是菩提,没有烦恼我们就不需要菩提了。

所以,怎么样让人有智慧,我们也希望教授多写一点这样的小故事,多给我们很多人启迪,通过“小故事大启示”,来启迪人生,增长智慧。还要跟我们怎么契理契机,还有什么分享的吗?

李焯芬教授:佛教有很多非常棒的理念,其实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很有帮助。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快乐自在,像刚才师父讲到烦恼,烦恼也无常,你能把它放下,事情可能就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

佛教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师父每年提倡的“观音文化节”。“观音文化节”最重要的观念就是“慈悲”。佛教提倡智慧与慈悲并重,所谓“悲智双运”这个概念。我们如果生活得有智慧,智慧就像《心经》讲的,有了智慧你才能自在。“观自在菩萨”之所以称为“观自在”,就是他在甚深禅定之中,能“照见五蕴皆空”,因为“照见五蕴皆空”他就“能度一切苦厄”,他就能自在。就是有了智慧,就能让我们生活得自在。

另外一方面,如果我们像观音菩萨这样有慈悲,我们除了自在之外还能生活得快乐。慈悲让我们有更多的快乐,慈悲与智慧连在一起,就是快乐与自在连在一起。就是有了慈悲与智慧,生活就能过得快乐、自在。

这里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慈悲为什么会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正能量、更多的快乐,更多人与人之间的爱。我讲个简单的小故事,有一个这样的网上传说,我们世界上,近代不是有所谓“世界三大男高音”吗?有一位是意大利的Pavarotti,另外两位,可能有些朋友不晓得听过没有,另外两个不是意大利人,是西班牙人。一位叫Domingo,他是住在马德里,即是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另外一位叫Carreras,住在西班牙东北部的巴塞罗那(Barcelona)。

这两位男高音,来自西班牙两个不同的地方,两个都是有名的男高音,由于地理上的差异和文化上的矛盾,他们两个尽管都是有名的男高音,但他们很少碰面,心中各自有些矛盾,都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把对方当作假想的敌人。我们都听说过有所谓“三大男高音”同台合作,这是后来的事,最初是没有的。最初的时候,那两位西班牙的男高音,大家都互相不来往。

主要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而且还有同行如敌国的概念,他们之间有些竞争,这种矛盾一直存在。后来那位Carreras,就是那位巴塞罗那的男高音发现,除了Domingo那个假想敌以外,他还有一个更厉害的敌人。是什么呢?是他自己的健康出了问题,他患上了一个叫血癌的病(Leukemia)。血癌是比较严重的病,他要治病,他认为美国的医疗条件比西班牙好,于是他就跑到美国去治病。

在美国治病不是不好,不过很贵,很花钱。他原来有些钱,不过治了一半,钱也用光了,那怎么办呢?没钱治下去不能根治啊!当时就有人告诉Carreras说,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有一个基金,基金叫“荷姆沙基金”,是专门帮人家提供一些经费,帮助人家治血癌的病,你可以考虑去申请一下。他当时也没其他办法,于是就去申请。结果很顺利,他的申请成功了,他能拿到所需要的资金,并能完成他的疗程,在美国治好他的病。

治好病以后重出江湖,重新到舞台上去演唱,他唱得越来越好,很成功。不过他Carreras,还有个感恩的心,感到“荷姆沙基金”给了他那么多钱,来帮助他治好病,让他重出乐坛,有今天的成就,他应该感恩,去报答人家、去回报人家。他想义演一场,筹些钱回馈这个基金会。

于是他就去打听这个基金会,打听下来,他很意外地发现,原来这个基金会的创办人和最大的捐款人,其实就是他的假想敌Domingo,马德里的Domingo。他感到很惭愧,想到我老是想着人家是我的敌人,可是人家却帮我治好这个病,而且很低调地做,没告诉我其实是他给的钱,我实在对不起人家。于是他专程去马德里,Domingo某天在台上演出的时候,待演出以后,他就到台上去给人家面谢,诚恳地表示感谢人家,同时表示他的歉意。他以前对不起人家,老是当人家是敌人,也没存好心。Domingo听罢把他抱住了,他们两个以后就从敌人变了好朋友,以后还同台演出。两位男高音同台演出,后来又加了Pavarotti,变成“三大男高音”同台演出。

这个故事我们或可叫它“慈悲无敌人”,佛教的慈悲就是这样,要对人家存着爱心、存着正能量、存着慈悲的心,这种慈悲的精神也不单是佛教。师父你每年办“观音文化节”,其实就是传播慈悲,传播正能量、传播爱心。如果我们能发扬“观音文化节”的慈悲精神,在全世界传播开去,我们的世界就会更和平,大家的生活就会更快乐、更和谐。因此“观音文化节”的慈悲精神,非常值得传扬下去,谢谢你多年来带领我们,推动“观音文化节”的慈悲精神,实在是功德无量。

对话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对话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宽运法师:我们非常感谢教授每一年的“慈悲日”,跟我们来演讲、分享。其实我非常喜欢“慈悲”的概念。刚才说了“慈悲就没有敌人,智慧就没有烦恼”,所以佛教说的就是“慈悲与智慧”。这“慈悲”有三种慈悲:第一种叫做“生缘慈悲”,就是跟我熟悉的人,我对他慈悲。第二种是“法缘慈悲”,就是法界众生我都慈悲。第三种叫“无缘慈悲”,佛教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三轮体空”的慈悲;没有慈悲的自己,也没有慈悲的中间物,也没有慈悲的对象。但这个“慈”是佛的“大慈大悲”。

我们一般说都是菩萨的慈悲,其实小爱的升华就是大爱,大爱的升华它就是慈悲。慈悲的升华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摩诃萨”的慈悲。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小爱”开始,先爱自己做起。我觉得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首先自己和自己相处,我们怎么样和他人相处?我们怎么样和有情相处?我们和大自然相处。只要我们慈悲了,我们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敌人。

刚才教授说了“无我”,其实每个人如果做到“无我”,这个世界就和平了。所以也希望教授给我们这些启示、这些故事,给我们很多听众有启发。还有他这个“因缘观”,也是对整个在他一生的治理中,治理黄河、治理长江,都带来很多的启示。

而且他从事佛教的教育,把佛教怎么应用在现实社会,而且契理契机。我也希望教授继续领导着香港的教育界、知识界把佛教普及,培养多点硕士、博士。现在已经有这么多了,也希望我们教授不遗余力。教授在佛法应用上,还有什么跟我们补充吗?

李焯芬教授:师父刚才总结得非常好,“智慧不起烦恼,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我们就生活得更自在了。“慈悲没有敌人”我们就能更快乐了,生活就变得快乐自在了。

总的来说,就像师父讲的,佛教有些重要的宝藏,就是慈悲与智慧的道理,关键就是怎么应用到我们的生活里去。我本人感到在两个层面上都可以应用,比方说我的工作,我是念工科的,主要是做减灾、防灾工作。刚才讲的山崩、地震、水灾,这些天灾的防治工作。我就感到佛法里面慈悲与智慧的精神,是可以应用到里面去,这是在工作上的应用。

在生活上的应用,当然有时不像科学这种明确了。但是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时刻,如果有佛法的慈悲与智慧,有佛法就有办法了。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用佛法去面对它,想办法去解决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有佛法就有办法,这也就是我们在教育系统里面需要补充的元素,即刚才讲的智慧教育。

面对21世纪这个大环境,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是非常丰富的,科技是非常发达的,曾有一位历史学家,英国著名的汤恩比教授,牛津大学的Arnold Joseph Toynbee教授,上个世纪70年代他晚年的时候,他就预见,人类社会到了今天21世纪科技很进步,物质文明很丰富,但烦恼与压力亦不少。

他认为我们需要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这也是我刚才讲的,需要在“知识教育”与“智慧教育”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同样的概念。他在研究人类文明进程的基础上,预见21世纪的人类社会,需要大乘佛教的人文精神,来补充物质文明的不足。就像刚才讲的“智慧教育”补“知识教育”的不足,关键还是怎么好好去运用、去应用。

我们现在学校的课程不单讲道理、讲理论,也非常重视应用,既讲佛理、讲大道理,同时也用一些生活的应用实例,让大家能更有启发,并能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总的来说,就是希望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应用到自己的工作里面去,做到“智慧不起烦恼,慈悲没有敌人”,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和谐,大家生活就会更快乐自在。这也是我们弘法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一个重要的使命,希望师父好好带领我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对话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对话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宽运法师:今天我们非常的高兴,请来了教授跟我们分享,人家说有佛法就有办法。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需一切法”,其实佛教还是心法,一切都是心想中生,只要我们心想中生,佛教都是有针对的。

有佛法就有办法,我们也希望佛法在香港能得以推行。也希望教授继续发挥影响力,人家说多尽一份心,多出一把力。我们再次感谢教授!感谢李教授!

李焯芬教授:谢谢师父!希望师父带领我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多给我们指导,谢谢!

宽运法师:我们愿意同愿同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李焯芬教授:谢谢大家!谢谢!感恩大家!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西方寺方丈宽运法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前副校长李焯芬教授合影留念(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西方寺方丈宽运法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前副校长李焯芬教授合影留念(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佛教联合会)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