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对话屈颖妍:如何做到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宽运法师对话屈颖妍:如何做到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编者按:近日,由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会主办的“佛学与人生智慧”在观音讲堂举行。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西方寺方丈宽运法师,资深媒体人屈颖研,资深媒体人杨子矜,就“六伦”关系看家庭价值观之建构话题展开对话。对话过程中,宽运法师从佛教的角度上阐释了师生关系,分享了如何做到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自动播放

杨子矜小姐:我们看到,如果你是个善心的人,孝顺父母的人,也是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福报就会好,种下了善根。那么另外,六伦关系,刚才说东方就是父母关系。南方是师生关系,在佛教的角度上,怎么去阐释师生关系呢?大和尚。

宽运法师:其实佛教以前,我们中国人是没有学校的,以前是“私塾”。佛教里,寺庙就是学校,道观也是学校,学习的地方,因为以前没有学校,现代教育才有学校。现在是公有了,全民教育了,所以政府出钱。以前作为一个学生,要负责老师的费用。

古代的时候,首先你要“给侍所需”。给了还不算,还要照顾他、侍从他。给的时候,你上我下,作为一个学生是谦卑的。第二要“礼敬供养”。礼敬,对老师要尊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从礼敬开始。礼敬还不够,还要“尊重戴仰”,以前我们叫夫子或者叫先生。韩愈都说了,他不但帮你能解惑,还能授业,还能传道,老师有老师的责任。老师有教导,你必须要“敬顺无违”,老师的话你要听。接着是“从师闻法,善持不忘”,上课的时候不能随随便便,老师的话你要好好听、好好学。所以作为一个学生有学生的责任,这在佛陀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当然现在教育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的这种师生关系也不一样,我也听说学生要选校长,学生要选老师,这个好像有点颠倒了,是不是?

屈颖妍小姐:对、对、对!

杨子矜小姐:甚至在学校里面,有一些学生不叫老师了,直呼其名。因为可能大家都觉得(关系)拉得比较近了,甚至可能有些老师自己也会说,你不用叫我老师了,你叫我Peter、Nancy就可以了,大家亲切一点。不知道屈小姐认不认同呢?

屈颖妍小姐:是的,我也不认同这件事。我以前曾经在浸大教了六年书,开始进入课室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了我的名字,同学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问,老师我们怎样称呼你?我就说,叫屈老师或者Miss Wat了。但因为原来他们一直习惯称呼老师的英文名,或者甚至是“花名”(昵称),觉得这样亲切。但是我觉得如果连这个名称都没有了的话,他们更加会忘记了师生关系。

就好像大和尚所讲的,其实师生的尊卑关系一定要存在,我才可以教到你。如果大家是平等,那我教不了你。大家平等,你就不会听我讲的。而且有一件事,很多时候现在的老师会很着重和学生是朋友、平辈的关系,我觉得这件事都要值得斟酌。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其实刚才大和尚讲,学生要做好学生的责任。老师有没有做好老师的责任呢?老师都要做好自己为师的责任。

我觉得有一些东西,有些地位、有些身份是一生的。譬如老师、医生、校长,这些地位是一生的。即使你不再做这份工作,大家都还是这样称呼你的。譬如老师,你不做老师了,你可能去做生意了。但是那些学生见到你,几十年之后,毕了业之后见到你在街上,他都会叫你老师。或者是校长、或者是医生,你不做医生了,退休了,人家见到你都会叫你医生。这是跟着你一生的身份,所以如果你进入这行业做老师的话,就更加要对得起这个身份。

宽运法师:老师有老师的责任,学生有学生的责任。老师也要做得好,学生也要做得好。做老师要“顺法调御”,要了解学生,要契理契机。有的时候,学生你不了解他,怎么跟他去讲课呢?

第二是“诲其未闻”,讲一下他没听过的。做老师要备课,“随其所闻,令善义解”。跟他讲完以后让他理解,这也是老师的一个责任。佛说“示其善友”,因为以前受教于父母,要不就是师长,师长有责任给他选择朋友。有时候可能在家里不听父母话,听老师的话,所以老师也有责任。另外,“尽己所知,诲授不吝”,不要吝啬,倾囊而出,该说的都把它说出来,不要保留。

屈颖妍小姐:我们中国人有句话叫“克己复礼”。其实,我觉得“礼”这东西,就是一个控制着整个社会稳定的一个教条。我举一个例子,我去日本的时候,日本人在红绿灯面前就算是红灯,就算没有车、没有警察,他们都不过马路的,他们都是站在那里等交通灯变色。后来我问一个老师,因为那个老师在日本留过学,他说日本人不是害怕法律,而是尊重那支(交通)灯。这个是我们要有的一个心态,我们不需要用法律来框架自己,不是说(因为)有法律,那些事我才不做。其实“礼”,或者一些人间的规条,尤其是佛教的一些智慧,其实都是可以规矩着一个人的行为。

宽运法师:其实,佛教也说到了,首先“法治”,法治已经是滞后了,疑点是归于被告。

屈颖妍小姐:最好不要动用到法治。

宽运法师:会有道德责任,道德治法治之穷,就是法治做不到的需要道德。但是道德也不完整,他的内心世界你不知道。他可能做善事,为了更大的名闻利养。佛教说,你不能起心动念,想想都是罪过。他目的是希望你“表里如一”。就是有没有警察也是一样。

其实有的时候往往就喜欢贪点小便宜,觉得自己好像很厉害,我认为这个不鼓励。我身边有些人往往也是,其实我背后都会说他。

屈颖妍小姐:对、对、对!所以老师就会教他们这种。

杨子矜小姐:不过有些人又说,如果去到一个(社会),是我自己可以克制自己的行为,那通常是文明社会才能做到的。当一个社会还未达到那个文明程度的话,是需要有法律去规范大家的行为。就是要告诉你,你违法我们就会抓你、锁你、罚你。这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用法律去规范大家的行为。第二,用因果去规范你。

曾经有一个水塘,很多人去游泳,但那个水塘其实是食水塘。所以就竖立了很多牌子,警告了很多次,大家没有人遵守,都是偷偷地去游泳。有一次,在那个水塘立了一个牌子“你家里的食水就在这个水塘”,结果就没人去游泳了,原来这是我家里的食水。就是说,原来规范你的行为,这个社会会觉得,这些事关不关我的事,如果不关我事,我就不理你了,就不守这个规矩了。我有急事,我要冲红灯,是不是?我已经看得很仔细了,他没有想过,可能到时被危害生命的就是你自己了。

宽运法师:其实人呢,首先要“克己”。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得好一点。第二就是“慎独”,一个人的时候也要一样做,我们不单是做给别人看,但这需要过程。很多人说,唉呀!这个人可能是装的。我说也没关系,“伪君子”伪久了变成“真君子”。从习惯慢慢、慢慢开始。像鲁迅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人走了,我们朝着这个方向走。我觉得社会需要有法律责任、需要有道德责任、需要有宗教责任,每个人都有责任,演绎好自己。

杨子矜小姐:好啊!还有就是想知道,其实我们知道南方是师长关系。例如,我是否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师长呢?我是年纪大一点,但是我又没有什么学术成就,我怎样教得了人啊!怎么样才算是一种“师”?自己要有怎样的修为,令自己有更多的责任。

屈颖妍小姐:我又觉得“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任何人都可以是老师。

宽运法师:一个是“言教”,一个就是“身教”。其实身教更重要,不单是言教。以前我们经常讲“能说不能行,是国之师也”。你能说做不到,已经是国家老师了。“能说还能行,就国之宝也”,你就是宝了。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说到也做到,这个社会自然而然地风气就改变了,社会就进步了,社会就充满和谐。

屈颖妍小姐:对,所以每个人从自己开始做起。

杨子矜小姐:从自己开始做起,希望每一个人做到,你自己的行为规范给到大家。作为家长,我们的家庭关系,都会有个“表率”给小朋友,很多家长觉得我很难做到。譬如说我都有怨气,我也会说脏话。可能我也会在街上“冲灯”(乱过马路),那么家长和小朋友可不可以都保持这种亦师亦友,亦是一个家长的关系?这个做不做得到呢?

宽运法师: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要拿个平衡,要恰到好处。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同的身份,像屈小姐,你是人家的太太,又是人家的母亲,又是人家的朋友,如果你有信仰,还是人家的弟子。每个人演绎好自己的角色,演绎得不好,就容易混淆了。跟父母关系也好,师长关系也好,其实我们都要演绎得恰到好处。但是总要从“谦卑”开始,“内心谦下,外行于礼”,人只要谦卑了就好。

屈颖妍小姐:只要有谦卑,就可以做好自己的角色。

杨子矜小姐:比如师长他要“五事敬视弟子”。刚才大和尚有没有讲过,其中的一些,我也不太明白。就是“顺法调御”,能不能给我们稍稍解释一下?

宽运法师:佛教里有“三藏十二部”,它只是契理契机。佛陀成道以后讲《华严经》,《华严经》是讲给这种法身大士,讲给菩萨听的。如果是声闻、缘觉的人,就如聋如哑,他听不懂。那怎么办呢?佛教说,去到“鹿野苑”讲小乘法。讲“苦、集、灭、道”,讲“十二因缘”、讲“三十七助道品”。“顺法调御”,顺着他的根基。上根的人,有的人是“闻即信受”,有的是“勤劝成就”,有的是“久化方归”,有的是“不生敬仰”。根据每个人的根性用不同的方法,就是“顺法调御”。

你们在家里可能父母对小孩也是,因为你们了解小孩的脾气秉性,顺法调御。所以佛教也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教有“四摄法”,你想摄受一个人,未信的让他生信,已信的增长,已增长的坚固,已坚固的让他成佛。要顺法调御,看他的根基在什么地方。他已经是一个大乘的根基了,你再跟他说小乘法,他就觉得“诲其未闻”,讲他没听过的。

屈颖妍小姐:对!就是“因材施教”。

宽运法师:因材施教,对!佛教讲“契理契机、因材施教”!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