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隔代传法之恩,新成长老回忆素仁大师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感念隔代传法之恩,新成长老回忆素仁大师

新成长老(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广州市海幢寺)

新成长老(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广州市海幢寺)

我与素仁大师

释新成

我与素仁大师相识于广州海幢寺,见过几次面,因为生疏彼此有些客气,并无深交,相互闲谈不过是年少出家学戒求法之间的趣事罢了,毕竟交浅言深,时之大忌,所以也不便多做来往。但私下里我常感概他生不逢时,因为岭南僧人身负鼎湖海云两宗之长者当世并无几人。之后,时事浩浩荡荡,自顾不暇,六二年传来圆寂消息,衣钵法脉竟无传人,难免有圣法没落之感伤。

九十年代初,我驻锡海幢寺。入目所见,满目疮痍,仅存两座残殿,经阁塔像皆遭损毁,文物古迹遗失海内外。收历代祖师文辞法语,存世者十不足一,至于素仁和尚,竟无寸言遗世,为之一叹。后有居士,知我心意,赠我素仁所植盆栽旧照数帧,虽不睹实物,亦知真意,黄花翠竹,无非般若。只惜戒僧心证之物,竟成俗世案头文玩,树尤如此,人何以堪,又为一叹。

素仁和尚出身鼎湖一系,之后驻守海幢寺,海云一脉之重镇。两脉所传偏重有所不同,鼎湖以戒名重当时,而海幢则以诗禅闻名海内。持戒精严的僧人,表现于日常生活,绝非常人印象中的刻板或古怪,而是平和温润,素仁和尚在我印象中可以用“君子如玉”来形容。至于素仁和尚的盆栽,就像海幢寺的禅诗,《法华经》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工夫都落在诗外,执象而求,其可得乎。

僧人的修持,比如持五戒之不杀,不只是止于诸恶,更要积极行善利他,是要善养每时每刻当下的慈悲心。夏丏尊在《续护生画集序》中回忆弘一律师时谈到这样一件事:“犹忆十年前弘一法师偶过上海,向坊间购请仿宋活字印经典。病其字体参差,行列不匀,因发愿特写字模一通,制成大小活字,以印佛籍。还山,依字典部首逐一书写,聚精会神,日作数十字,偏正肥瘦大小稍不当意,即易之。期月后书至刀部,忽中止。问其故,则曰:刀部之字,多有杀伤意:不忍下笔耳。其悲悯恻隐,有如此者”。佛门之戒,不止于身体力行,而在起心动念上用功夫。如果我们在日常触境时,能活在当下一念,这一念心清静,即是常说的由戒生定慧了。在一个僧人心目中,众生平等,某种意义上人与动植物,法性上并无差别,所以在寺院如果僧人想移动一棵树或修剪它的树枝,必须尊重树,并提前几天告诉这棵树。这些种种在世人眼中难免觉得迂腐近乎可笑了,一般人很少会去做这样的换位思考:如果你是那只猫狗或者一棵树,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

素仁和尚的盆栽,我觉得首先从鼎湖法脉所传承“戒生定”上去理解,世上所见,每一个众生乃至一棵树,都是现世轮回中的自己,起心动念只有悲悯恻隐,只有众生平等,所以我见和尚的树皆顾盼有情。其次,从“诗”上去理解,清代海幢寺僧无不学诗,固然因为师承原因言以载道,也有另一层因素,培养雅骨,天然和尚住持海幢寺时“于门庭设施,悉任外缘,意合则住,不合则行,未尝一字一语仰干豪贵”。即使平南王尚可喜折柬相招,也屡以病辞,不允,才“勉出以宾主见,礼意殷隆,次日不辞而退”。我所见素仁和尚所植树,皆清雅有傲骨,与和尚平日温和极不相同。蕅益大师云:“流俗知见,不可以入道”,可为之注脚。

素仁和尚与我先后留守海幢寺,相识于动乱之际有数面言谈之缘,有隔代传法之恩,今年特别感谢省市盆景协会等诸善知识发起素仁回归海幢的活动,使我得见故人手植,犹故友重逢,想起年青时爱读的一句清代诗僧函可和尚的诗“末世石交重,余生瓦钵轻”,感慨万千。

新成长老广州市海幢寺住持光秀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新成长老广州市海幢寺住持光秀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海幢寺盆栽(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海幢寺盆栽(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海幢寺盆栽(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海幢寺盆栽(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海幢寺盆栽(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海幢寺盆栽(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海幢寺盆栽(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海幢寺盆栽(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海幢寺盆栽(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海幢寺盆栽(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内容来源:微信公众号“广州市海幢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