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佛教媒体人的反思:每一句都这么真实,每一句都如此扎心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一名佛教媒体人的反思:每一句都这么真实,每一句都如此扎心

凤凰网佛教交流营一直以作业繁重名声大噪。2020凤凰网佛教通讯员交流营的作业之一,是要求41位营员,每人围绕交流营、赤峰佛教、文化公益等主题,完成一篇报道,形式题材不限。

本文是通讯员沐沐提交的作业《突破自嗨舒适圈:一名佛教媒体人的反思》,被凤凰网佛教总编辑崔明晨老师评为高分作业。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文/沐沐

2020凤凰网佛教通讯员交流营的第一堂课,来自重庆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主题是《佛教慈善公益专案和发展》,表面上讲的是怎么做公益,实际却是作为佛弟子在新时代的发心、思考、慈悲以及智慧。

毫无疑问,这堂课,戳中了我的痛处。

道坚法师授课(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道坚法师授课(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反思1:自嗨到飞起

曾经在和其他寺院的义工交流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共相:大道场边上往往会有一个倚靠它聚落乃至生存的村子,而村民却都极为刁钻且总想占寺院的便宜。

比如某大寺院,为了搞好和周围村民的关系,传达佛教慈悲大爱的精神,每逢节日都会给村里的老人发红包,送礼包,我就参与过很多次这样的活动。

但奇怪的是,村民却并没有因此被“感化”,反倒习惯成自然。某一次因给年节红包的人员名单有删减,立即就引发了强烈不满,甚至导致双方反而矛盾激化,后来只得由寺院妥协追加资金才平息了风波。

正巧道坚法师提到一句老话“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深有同感。不了解帮扶对象,不站在对方的角度,长远地思考问题,必然发生这样的情况。

很多佛教机构行善时,出发点很好,但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在简单直接“给钱给物”的怪圈中打转,一写宣传稿则:殊胜、大爱、慈悲、感动……长篇累牍,千篇一律,套到哪个稿子都自动适配,自嗨到飞起。

惭愧的是,这样的稿子我写了好几年,轻松舒适且“政治正确”,到后来甚至都有点小确幸了。

反思2:心有高墙

道坚法师回顾华岩寺历年的慈善活动时,特别提到“抱团取暖”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遇到重大灾难事故的时候,比如新冠肺炎。很多佛教机构既采购不到物资,又进不去疫区,即使筹集了一大笔善款,仍然一筹莫展。

这时候,谁能深入到一线去雪中送炭?大家不外乎就是往一些慈善机构送钱,至于善款的去向,则只能碰运气了。

而此时凤凰网佛教却立即转变思路,另辟蹊径,在疫情最严峻,一线医疗物资最紧缺的时候,利用凤凰网平台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募集善款和物资,然后交由疫区及周围的佛教协会、寺院,由他们利用各自的渠道优势进行物资采购,抵达第一线,亲手交给需要的人。

当看到前线发来的报道,实实在在,图文并茂,不禁令守在电脑前加了整个春节的班,却无法明确报道善款去向的我们,流下了一行清泪。可是总不能不交代啊,那就只能围绕常住如何悲心深重,信众如何踊跃捐款上面做文章了。

凤凰网佛教、慧海公益基金联合佛教界共同抗疫的系列活动(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凤凰网佛教、慧海公益基金联合佛教界共同抗疫的系列活动(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是固化思维,没有借力、抱团的思维习惯;二是觉得“合作”不如自己说了算好操作啊;三还是狭隘的心态在起作用,就担心款项被挪作他用,心的高墙阻隔了良善的电波,心不通则路不通。

反思3:学开脑洞

我在运营佛教自媒体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固化思维害死人!

比如佛教养老院的公众号,到底应该报道什么?

用“正常”的思维,无非是养老院里发生了什么——搞了什么活动、老人的故事、法师的开示等等。一说慈善,都是年轻人上门来送温暖,老人就只能被动接受关怀。

道坚法师讲到疫情期间,想为高危群体炮制汤剂,奈何自己没有行医资格证的时候,说当时就和少林堂合作,借他们的资格来落实。因为不能以汤剂方式输出,甚至后来脑洞大开,将之改成了颗粒,通过国外的医生职业协会,把药送出了国门。结果也令人欣喜,所救助的人群没有一例感染新冠。

本文作者与道坚法师、凤凰网佛教总编崔明晨老师及学员法师们的合影(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本文作者与道坚法师、凤凰网佛教总编崔明晨老师及学员法师们的合影(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开脑洞,求变,后面的驱动力其实是菩提心,如果不是发心猛烈,谁会费时费力地去周旋这些工作,在佛堂打打坐、念念佛岂不更惬意吗?

回顾自己的工作,与其说思维固化,倒不如说不想动脑筋,如果愿意投入,必定方法会比困难多。

反思4:打破偏见

这次来到赤峰交流营,距上一次参加凤凰网通讯员培训已经过去两年,除了听课,最令我触动的就是对康宁寺的参访。

师父诵经的背影(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师父诵经的背影(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当我生平第一次走进藏传佛教寺院,当康宁寺住持堪布多杰用“开光就是激活”这样鲜活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开示,当师父们浑厚的诵经声震动身心,当小师父独立在藏经楼用功的背影出现在镜头里——即使听不懂他们念的是什么——还是震撼了我的心,进而打破了我对法门的某种可笑的执念。

而参观藏医院时,那些“奇奇怪怪”造型古旧的工具,以及被肩膀顽疾折磨了一年多,在国外多地求医未果的真实案例,则不得不令我重新审视这项古老医学的“科学性”。

聆听康宁寺住持堪布多杰的教诲(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聆听康宁寺住持堪布多杰的教诲(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第一天培训就给我不小的冲击,蓦然发现离开两年,故步自封了。

打开视界,转变思维,突破圈层,跳出自嗨的陷阱,将是我接下来的重要课题,仅以此文作为激励,愿发心、用心、前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