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愚教授:心病则世界病,心净则世界安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学愚教授:心病则世界病,心净则世界安

编者按:2021年1月16日,香港中文大学“禅与人类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宗教伦理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愚教授登坛开讲,这是香港第六届观音文化节系列讲座佛教文化讲座的第十一场演讲。学愚教授演讲的主题为《如何在“疫”境中学佛——缘起共生、慈悲相护》。学愚教授在演讲中表示,疫情不是天谴、不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亦不是世界末日的到来,但亦非无缘无故——新冠肺炎有其自身的缘起因果,当然也一定会消亡。因此,正确树立佛教缘起观念,将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新冠肺炎、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自动播放

一年多来,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人心惶惶、社会不安、世界动荡,深深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联合抗疫已成为当前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头等大事!关系到人类的共同命运和未来!各行各业都在群策群力参与抗疫,宗教也不例外。佛教及佛教徒如何面对疫情、为抗疫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贡献?

佛教即教育,即觉悟生命的教育。佛学即医学,可以医治生命中诸多苦病——包括当前的新冠肺炎。生命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当前,科学技术已为战胜疫情迎来曙光。但是科学重在物质世界的研究和开发,任何疫情的最终消除,都离不开心灵治疗和人心的改变。佛教重在心灵的探索和觉悟,佛学与科学相结合起来,可以更有效地对治疫情,防止类似疾病的再次出现。

从佛教理念来观察,新冠肺炎等疫情的出现,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即是人类行为的结果。任何行为都离不开心,因此医治和防范疫情必须从医治人心-Mind and Heart开始:心病则世界病,心净则世界安。

疫情不是天谴、不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亦不是世界末日的到来,但亦非无缘无故——新冠肺炎有其自身的缘起因果,当然也一定会消亡。因此,正确树立佛教缘起观念,将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新冠肺炎、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从病理学方面来看,新冠肺炎是缘起,故亦无常,亦将消失。人们能做的、应做的、或必须要做的就是同心协力、创造使疫情消失的增上缘。这就是佛陀教导的四谛法门——苦、集、灭、道,佛教病理学原理。

佛教已为当前的抗疫工作开出药方:客观正见疫情——不恐惧、不抱怨、不轻视、不推诿。找出其根源,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抗疫方针和方法,最终消灭疫情,从疫境中解脱出来,这就是佛教“四圣谛”理论的应用和实践。

佛陀是大医王、佛法(缘起法、四圣谛等)是佛陀开出的药方,人们若能按佛法药方,依教奉行,人类的生死问题都可以解决,何况新冠肺炎病疫呢。

下面我就把我对当前的新冠肺炎,和佛教的慈悲精神及智慧理念相结合,跟大家分享一下。那么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讲,第一个从智慧和慈悲两个方面来认识佛教;第二个就是疫情当中好学佛。佛教的慈悲和智慧,就等于人有两足,或者就是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所以佛陀称为“两足尊”,他是人中最尊的。那么人中最尊贵的两个是什么呢?就是智慧和慈悲,所以佛陀称为“两足尊”,“两足”也就是慈悲和智慧。

智慧是什么?智慧在佛教里面就是缘起、就是因果。慈悲就是予乐拔苦,到了大乘佛教就是大慈大悲。所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么在当前的疫情当中如何体现佛教的慈悲和智慧?这个就是我今天想要讲的重点。所以疫情可以成为我们学佛的增上缘,也就是可以成为我们真正体悟佛教的智慧,和实践佛教慈悲的最好时机。在这个下面呢,我们就当前的疫情,和我个人对佛教的一些体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佛教的智慧。佛教的智慧实际上就是“缘起法”。什么叫“缘起法”?实际上很简单,最初的“缘起法”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听起来很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在佛陀时代,我们知道佛陀有一个侍者叫阿难陀,他曾经问佛陀,他说:“佛陀你讲的佛法非常博大精深,很多人都不理解,你可不可以用一言以贯之,就是有一句话就能够把你的佛法贯穿起来。”佛陀就说:“缘起法。”

阿难陀一听,啊!缘起法很简单嘛!“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佛陀说不是的,非常复杂。他说能见“缘起法”者就见佛,见佛者就能够成佛、就能够觉悟。那么我们只能够从理念上面,“此”和“彼”之间肯定是有关系,但是到底什么样的关系,只有觉者才能彻底地觉悟。我们只能够从理论上面,我和你有关系,我和你有佛缘,我和你在过去可能见过面,但到底怎么样见面呢?或是在什么样情况下见面,只有佛陀,或者只有觉者才能知道。

所以“缘起法”是非常深奥的,就是世间的一个真理。“缘起法”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理论从最初所谓的“十二因缘”。就是早期佛教的“十二因缘”,到大乘佛教所谓的“八不缘起”、“阿赖耶识缘起”、“法界缘起”和“如来藏缘起”,都在一种不断地变化当中。它理论在变,但是它那个(真)理是不变的。所以就佛教的“缘起观”来讲,或者就佛教的智慧来讲,我们要从“缘”,或者“因”和“缘”的角度,来认识一个世界、认识一个人,而不是从是非和善恶。

所以从缘起的角度来讲,看这个世界就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只有因和缘,或者换句话讲,有善缘和恶缘,没有善人和恶人之分。所以这个就是佛用智慧来看待这个世界,如果用这个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就可能会减少很多纷争。

另外一个,缘起重在“缘”,为什么?为何佛教不讲“因起”呢?因为因也是缘,因也是缘造成的、而造就的。所以佛教不讲“第一因”,没有第一因。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的新冠肺炎,你要找到第一因是找不出来的,因为因上有因,它是一个循环的。所以在这个循环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找到第一因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个方面,如果我们按照缘起的角度,不管他是什么原因,我们现在要怎么来做,这就是佛教的智慧。

从佛教“缘起”角度来讲,世界是有缘起的,那么人生是有因果规律,因果规律是缘起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缘起当中,在缘起当中是怎么样运作的?就是有因和果,通过“缘”作为一种外在的条件而产生的果。所以因缘或者缘起,把我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把它紧密地结合成为一体。所谓的“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同利害共命运的,一损俱损,这个我在后面和大家一起分享。

那么在这个方面,缘起也说明了“彼”和“此”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我和你、中国和外国,之间的一个关系也是一种缘起,也是前与后之间的一个因果关系,内和外、你和我之间的一个内在联系,前和后之间的一个因果关系。

万事万物之中任何一件事情,它都由因缘而生。任何一件事情做了以后,它都有必然的结果。但是结果不是上帝来规定一个什么结果,而是因和缘本身已经决定了这个结果,是一种自然的,这个就是佛教的“缘起”。所以前因与后果之间,我们人,我们的过去和现在,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之间,这个都在缘起和因果之间讲得非常清楚,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多讲。

那么智慧观缘起当中,佛教里面最重视的或者最突出的一个,就是“四谛”,就是苦、集、灭、道,从这个“四谛”就可以看到过去、现在、未来,三十二重因果之间的关系。那么苦、集、灭、道实际上就是佛教的,我认为就是佛教的病理学。

“苦”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不可否认它。我们人生是苦,人生在这个娑婆世界就是一种苦,所以说是客观的存在。那么“苦”的原因是什么?从理论上面来讲,它的贪、瞋、痴到底是一个什么原因?只有佛陀知道。刚才已经说了,从“理”上面来讲,我们都清楚,但从“事”上面来讲,我们很难明白。只有真正修行的人,或许才能够知道我们过去是什么?我们过去生是什么?

因为苦,我们真正要知道这个苦的原因,然后要采取最根本的,就是要采取方法、采取措施来消灭这个苦,而达到一种不苦,就是“灭”的一种境界。所以佛陀曾经告诉他的弟子们,他一生当中只讲了两件事情,一件就是“苦”,就是要叫人承认这个世界是苦。很多人都不承认,很多人到现在还不承认这个疫情对人类的灾害。佛就是说要承认这个苦,你只有承认它、接受它、你才能够面对它。你不承认、不接受,你老是回避它,它还是存在。所以呢,在这儿一定要承认它,然后就解决它,解决这个苦。

所以佛说他只讲了两件事,一件就是“苦”,第二个就是“苦灭”,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苦。这是两个问题。所以佛讲所谓的“四谛”、“八正道”;所谓的“八正道”就开出了很多的法门,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在为一个目的,就是如何解决人生的痛苦的问题,这是“智慧”。

第二个要慈悲,“慈悲”实际上在早期佛教里面,慈和悲是分开来的,有“慈”、有“悲”,所谓“四梵住”叫慈、悲、喜、舍。但慈、悲、喜、舍是一种禅修的方法,所以大乘佛教把慈和悲分开来。有所谓“大慈大悲”,这个就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慈、悲、喜、舍里面的“慈”主要是讲什么呢?主要是讲每一个人都要有予人为乐的心,要(有)慈心。予人以乐这个意念,来祈福人类众生能够得到快乐,就是给人予快乐是一种禅修的方法。这个禅修的方法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地是不可思议的,就是在你坐禅的时候,你要把你的慈心,就是予人为乐的心发出来,希望大家快乐、希望全世界人都快乐,乃至希望一切众生都快乐,那么这就是“慈”的修行方法。

当然这个里面非常详细的,那么“慈”的修行,在早期佛教里面它也是有次第的。首先要对自己慈悲,要慈。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很难爱别人的,这是佛教的,但这不是自私,这是佛陀以人性观察出来的一个真理。

在这里讲一个小插曲,就是佛陀时代有很多国王是皈依佛陀的,其中有一个国王叫波斯匿王,他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和皇后关系非常好、非常恩爱。有一个十五的夜晚,他们在共同赏月的时候,国王突然动起念头,就问皇后,他说:“你的最爱是谁?”皇后思索了一会儿,她说:“你是想听真话还是想听假话?”国王说:“我是想听真话。”皇后就说:“我的最爱是我自己。”国王听了以后,当然也是不怎么开心,他很希望皇后说她的最爱是他,所以他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着他的卫队来到佛陀跟前,他把昨天的事情告诉佛陀,他就请佛陀来评评理。他说:“我这么爱我的皇后,但是皇后她爱她自己,最爱的是她自己!”佛陀就对波斯匿王说:“皇后的说法是对的。”

那么屏幕上的这句话就是“以心遍察一切方向,不见有比自己更可爱的,他人都是爱他自己,爱自己者不伤害他人。”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修慈心,都要从自己开始,因为我们的最爱是我们自己。这是人性所决定的,所以佛陀是看透了人性以后,再从人性的基础上来讲佛法。要对症下药,然后逐渐地把你这个慈心扩展到你所爱的人,你的父母亲、你的妻子、朋友,然后陌生人,就是你不认识的人,然后你的冤亲债主,你的对头,你不喜欢的人。最后要把这个慈心普遍扩散到一切众生,推广到一切众生。

所谓的平等、普遍、圆满一切众生,如母爱子,就像母亲爱他的独生子女一样,来爱一切众生。所以十方三世、四维上下的众生都要平等地给予,这个就是一个圣者所修行的。一般的人都要从次第,先爱自己然后修行,所以佛教是非常讲次第的。

当然“慈”要对治瞋恨,瞋恨能焚烧我们的功德,就是我们做好事的功德,它都可以一下子把它焚烧掉。所以“慈”是非常重要,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乃至对于我们的修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南传佛教里面有一部经典叫《Metta Sutra》或者叫《Karaniya Metta Sutra》(《慈经》),这个经非常popular(流行),受了上座部佛教(影响),家喻户晓,每天早上他们广播、电视台都要播送《Metta Sutra》,《Metta Sutra》是怎么一回事呢?就是叫人怎么来,每天你哪怕坐在那儿,就是由心念祈愿,自己和世界上的一切众生都能够快乐。你如果有这种慈心,你就能够受到保护。“慈”就像一个铠甲一样,我们过去有武士,你有铠甲就能够防止箭、刀剑(伤害),所以你如果能够生起这个慈心,你就不受外界妖魔鬼怪的侵害。

在这里有一个典故,就是为什么佛陀讲这部经?当初有五百个比丘在深山老林里修行,非常荒野,有很多的动物,乃至有很多树神、精灵来打扰他们,就是在他们坐禅的时候不得安宁。这五百比丘只好一起到佛陀跟前请问,怎么来修行?就是我们现在在深山老林里面,我们怎么来修行(让)我们的心定下来,那么佛陀就给他们说了这部经,叫《慈经》。

回去以后,五百比丘就按照佛陀所说的,使自己在坐禅当中。“慈”是一种禅定的方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起来,然后忆念其他众生,发愿我要自己快乐,要使其他众生快乐。那么这样不断地修行、不断地忆念以后,其他的妖魔鬼怪或者其他动物都不会侵犯。

所以修“慈”非常重要,它能化解怨敌,所以佛教讲“慈无怨敌”,就是你如果是一个慈悲的人,你不会有怨敌。我们为什么有怨?就是我们心中有怨,其实外面的人他存在不存在?但是如果我们的心中有怨,我们就认为他是存在的。如果用我们的慈心,或者“慈”来充满我们心灵的话,那这个“怨”就不会存在。“怨”不会存在,你就没有敌人。所以修这个“慈”,在早期佛教和上座部佛教里面非常重要。

修慈有十一种功德,这也是佛陀在这部经典里面所说的。其中有非人喜欢。就是其他的众生,当然包括天人、包括妖魔鬼怪。然后天人护佑,就是天人可以保佑你。然后不受火、毒、武器伤害,这个就是“慈”的功德。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