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能教授演讲:如何在“疫”境中与自然和谐共处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吴有能教授演讲:如何在“疫”境中与自然和谐共处

编者按: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9日,由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道教联合会支持,香港宝莲禅寺、香港西方寺、香港菩提学会、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会、香港观音讲堂协办,凤凰网佛教、凤凰网国学媒体协办,旭日慈善基金、安达国际赞助支持的第六届观音文化节佛教文化讲座在香港葵涌观音堂举行。佛教文化讲座的主题为“慈悲的力量,‘疫’境当自强”。12月12日,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吴有能教授登坛开讲,这是香港第六届观音文化节系列讲座佛教文化讲座的第六场演讲。吴有能教授演讲的主题为《如何在“疫”境中与环境和谐共处》。

自动播放

以下为演讲文字实录:

(为方便网友阅读查找,凤凰网编辑根据演讲内容添加了引导小标题)

主持人曾瀞漪(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主持人曾瀞漪(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主持人曾瀞漪:大家好,我是凤凰卫视主持人曾瀞漪,欢迎大家来到第六届观音文化节佛教文化讲座第六场。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如何在疫境中与自然、与环境和谐共处,很多人都说,这次的疫情目前已经造成超过七千万人确诊,超过一百五十万人死亡了(演讲时间为2020年12月12日),这是因为共业,也就是说它有严重的伤害、严重的杀戮、巨大的怨恨,有冲突、不和谐,所以造成了现在的情况。我们看到目前这样的情况在疫情当中,大家说这是一个大自然的反扑,可是我们看不到它、摸不到它,我们只是切身体会到人类的伤痛、人类的死亡,我们究竟如何能够真正去理解大自然,从当中去尊重它、敬畏它,进而和谐共处,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吴有能教授是我们今天的主讲嘉宾,他是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副教授、中华基督教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中国佛教学会副会长。他是多伦多大学比较宗教哲学博士,研究兴趣主要是在当代新儒学、现代佛学、生死学、环境哲学,还有动物伦理学。从这些范围当中 可以知道他的兴趣广泛,研究范围可以提供我们今天的整个讲座非常的丰富,有请吴有能教授,有请。

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副教授吴有能演讲《如何在“疫”境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副教授吴有能演讲《如何在“疫”境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吴有能教授:要处理环境,必须要处理我们的心灵环境

吴有能教授:主持人,宽运大和尚,各位西方寺的护法居士,江大护法以及各位帮忙的义工、朋友、同仁,各位线上的观众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来西方寺,来观音讲堂,就观音文化节这个节目,大家来一起来分享这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同时也看得出主办单位关心世界、慈悲发愿的精神。今天安排的讲题是《如何在“疫”境中跟环境和谐共处》,本质上这是一个应用佛学的问题,所以它不只是一个传统的、经典的研读,或者是宗教历史与人物的一种分析,而是要求大家灵活地运用佛法,把佛教的一些精神资源应用起来。希望能够为现代一些重要的议题,提供从佛教的一个角度的理解观察,甚至是答案。

这样的议题听起来真的有点沉重,不过既然是一个关于香港的议题,就让我们从一个香港的故事说起。香港素来都有所谓“东方之珠”的美称,它除了是国际的金融中心之外,也有所谓的美食天堂,旅游重镇的美誉。对于这么一个国际大都会而言,航空、航运、交通是它的基本生存条件,而谈到香港的交通,不能不提国泰航空公司,国泰航空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成立的,它在建立之后慢慢成为一个非常有信誉,表现非常卓著的一个老牌航空公司。

国泰是筚路蓝缕的,它从二战之后购买一个旧的军用二手飞机开始,老板也要帮忙开飞机,一架飞机跑单帮,开始建立他的生意,其后因缘际会,国泰逐渐成为香港的上市公司,也成为全球十大航空公司。它的航班网络遍布全球,可以说国泰是航运业的巨人,也是香港的一个重要品牌。可是,依据国泰航空公司的说法,从2020新冠状病毒大流行之后,多国政府实施旅游限制,旅客、旅运、货运的需求都是逐渐地下降。今年4月到5月,国泰以及他所属的港龙航空损失96%客运网络的总能量。4月份有一天,国泰航空加上港龙航空两家公司一天之内的载客量仅有302人,这相当于正常运能的3%。6月份起,集团的载客量按年大跌99%。所以很不幸地在10月21日,国泰宣布企业重组,削减8500多个职位,其中有5000多个是驻港的员工。而港龙航空直接宣布停办,2000多个员工全体解散。依据公司的解释,疫症可以说是压垮香港航空巨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国泰事件让我只是看到新冠状病毒问题的冰山一角,香港除了付出人命之外,更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病毒影响之下,香港的餐饮业、旅游业、酒店业、零售业全面下挫,国泰航空受到的影响连带造成了国际贸易的重大损失。

不要说货运,连普通的邮包、快递也往往拖了两三个月才能够寄出去,可见这次的疫情影响极深且广,这让我们体会到社会经济等等都是一体相关的。唇亡齿寒,骨牌的效应,一个影响,其他也受牵连。实际上全球也是一体的,我们在不同的方面上面看到全球化的大影响之下,国际经贸、旅游、货运、粮食等等问题一体相关,紧密依存。正因为我们共处一个地球、共享一个环境,唇亡齿寒,同理病毒也一样,病毒也借助交通、旅游、商贸、各地人民的紧密接触蔓延全球,带来全球可怕的一个病毒的危机,所以我们这一次总结一个教训,这个病毒不能孤立地来看,反而应该是要看到它的相关性、整体性。

不少疫症源于自然,而最终危及人类,而病毒也常常借助全球化的环境,加速它的蔓延趋势。既然病毒产生于自然,而病毒的蔓延借助于全球一体化的环境,来祸延整个的世界。同时疫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最后遍及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经济环境等方方面面,所以面对当前的疫症,我们不能够忽视疫症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疫情与各种环境之间密切复杂的关系。

佛教是慈悲的宗教,面对这样一种人类的苦难,我们要关心。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弟子非常之多,我们如果能够开发出佛教思想里面的精神资源,就这个议题进行我们的反省,那么不但能够方便佛弟子们思考,跟他的信仰相关的实践参照,同时也有机会提供当前世界的重要的一种参考。所以今天我们安排这样一个主题,实际上是非常有用,而且非常能够显示出人间佛教关心社会的悲心与弘愿。所以我就这个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些初步的想法,我会分成几个部分,来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既然是讲与环境和谐共处,先解释环境是什么?既然从佛法来讲,所谓“若见缘生即见法,若见法即见佛。”所以要谈佛教的精神,必须要从“缘起法”谈。我们就从“缘起法”跟各位来提出,事物的相关性以及整全的一个把握,同时所谓的和谐社会从心做起,当然我们也要明白,佛教里面一个非常核心的和谐观念基础,就是它的慈悲精神。我们就用自利利他以及慈悲与智慧来进行对和谐共荣基础的一个解释,所以我们也从共业的思想上面提出一个思考,从这三方面共同来解释,和谐共荣的佛教的一个理论基础。

所谓“托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我们还要看看除了理论的探索之外,当代佛门到底做了哪些具体实践可供我们来参考、来效法。介绍了理论,也介绍了实践之后,我们进行一个简单的结语,这就是我今天跟大家要报告的大纲。

我们既然要谈“疫”情之中如何跟环境和谐相处,当然要处理环境、也要和谐共处,那么环境是什么呢?“环”这个字的原意是一个圆形、中间有孔的玉佩,后来泛指圆形的东西。比如说我们所说的指环,引申可以指四周、周遭、周匝等等意思。比如我们讲环顾四周,那就是表示我们周匝的意思。而“境”原来是界限的意思,“境”引申成为界限所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所以宽松的来讲,它就是一个特定的范围或者特定范围之中所呈现的某一种情况。比如情境、处境,所以,查字典说环境就是指特定意义下的周围情况,例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今天我们身处疫病的情境之中,如何与环境和谐共处,就不能不提到自然环境,毕竟疫病是起源于自然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要理解,环境是有不同的层次,从个体的内在精神而言,我们有心灵的环境,在面对疫情时,怎么能够不处理我们的心情呢?我们常说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佛教的禅净二宗是当前两大宗派,而禅净合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流,禅净共同分享一个特点 就是重视心,所以禅宗称之为心宗。

要处理环境,必须要处理我们的心灵环境,这才是根本。我们不是孤立存在于这个世界,我们是与他人共在,这个时候佛教徒怎么样?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吗?不是的。我们要关心众生、普度众生,这是大乘菩萨道的精神。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除了个人的解脱之外,还要给人家慈悲。慈悲是什么?给予快乐,拔除痛苦。不光是给予自己快乐,是给予别人快乐,拔除别人的痛苦。那么在疫情的困难时间,有很多很多的痛苦时刻,有很多很多受苦的百姓,我们如何能够与他人维持一个和谐的关系,这就很关键了。

从社会的精神层次而言,我们也有教育的环境、文化的环境。如果能够推展佛教的慈悲精神来解决疫情之下的种种困局,这个时候除了我们自己躬行实践以外,当然也希望从文化讲座,比如今天的观音文化节文化讲座,还有一些教育的传播、一些机构的合作。比如曾小姐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凤凰网给我们和大家分享,这样的话就有更多人可以共同来思考,集思广益,提升我们的社会、提升人的质量、提振社会的风气,共同建立人间的净土。

吴有能教授演讲《如何在“疫”境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吴有能教授演讲《如何在“疫”境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吴有能教授: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变化,都是因为汇集了主因和辅因

从个人、到他人、到社会推而广之,还有我们外在的自然世界,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谈环境不能忽视自然的世界,几个层次我们都显示出环境里面的不同层次都需要关注。面对这样一种层层的环境、心灵的环境、社会的环境、文化的环境、自然的环境,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如何去应对?才能够落实佛陀的教诲,利益众生呢?我们既然要落实佛陀的教诲,必须要从缘起上面来探讨,因此我们就从缘起跟各位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所谓“缘起”,是佛教解释事物形成变化的根本思想,缘起包含因缘两方面。因是主因,是主要的条件。缘是辅因,是辅助的条件。佛教认为所有事物的产生跟变化都离不开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主因以及辅因,事物的发生就是因为汇集了主因跟辅因才能够出现。平常我们讲缘起就是讲因缘而起,所谓因缘而起,就是主要原因以及辅助原因来表示事物都是依因待缘,也就是说它是依赖条件而产生的意思。

从因缘法来讲,我们可以说理解疫症是汇集众缘所生的。比如主要的条件就是新冠状病毒的出现,但是我们要知道,只有新冠状病毒不传播出去,也就只存在着新冠状病毒,而没有蔓延全球的新冠状病毒的疫症。所以今天疫症的产生,本来就是在冠状病毒的产生之外,还有加速冠状病毒传播蔓延等等的辅助条件,才能够形成所谓的疫情,否则你光有新冠状病毒。例如它仅存在于我们说的动物宿主,就是只存在于动物界而不能够传播给人,或者是说能传播给人,但是人不会传播给其他人,都不形成今天这么严重的世界疫情。所以从因缘法来看,病毒的出现是主因,其他配合的条件是辅助条件,是缘。因缘和合才构成我们所看到的现在的疫情,这种思考是佛教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它是一种整体的把握、它是一种全面的理解。相反,假如我们只从人类得病去理解,那就会产生偏狭的理解,理解偏狭,回应就有限,实际上应付疫情必须要整全地看,才能够容易解决问题。

我们借助于华严佛学的一个比喻来跟大家分享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除了知道因缘是主因辅因之外,其实这个成为主因,可能是另外一个事情的辅因,这个事情的辅因也往往是其他事情的主因。这个事情的因很可能是别的事情的果,我们今天看到这个事情的果,却往往是下一个事情的因。

我们就用疫情来说明,今天某甲得病,比如今天某甲吃了野生动物,就陷入到动物传人的疫情的一个传播链,于是动物有病是因,染病的时刻是果。当这个人又跑去跟别人跳舞了,他又把这个病传播给舞群里面的其他客人,这一个病患就是因,其他受病的人就变成他的果。这个舞群是交换舞伴一起来跳的国际标准舞,他自己得病,又继而传播给其他的舞伴,所以由单一的传播变成群体的传播。各自有家庭、各自有他居住的社区,慢慢成为小区的传播。这些人会旅游或寄东西给他人,这个时候就衍生成全球的传播。所以哪一个是因?哪一个是果?

佛教有很重要的智慧,提醒我们不要单线思维,而是要不止知道因果的关系,也要知道因果的复杂性,所以它是一个复杂的关系锁链。它是复杂的关系网络,如果用华严来讲,它就是一个的因陀罗网,好比我们把一个佛像放在四方八面的镜子阵之中,前面的镜子映照着后面的镜子,后面的镜子同步映照着前面的镜子,而彼此互相无穷无尽地映照,前后顾然映照,左右上下同步映照,这个时候不就是光光相照、层层无尽吗?

这个时候我们要了解,疫情绝不能够孤立来看它的个别疾病,而应该要看它疾病的复杂性,它的产生、传播、影响等等。而同时它们也产生相互传播、互为因果的回路,所以这就是人类的共业,众生的共业。为什么?因为不光是人类,其他动物也受影响了。他不光是受病毒的影响,我举一个例子,昨天我在准备的时候看到,我们都知道北欧是出品貂皮大衣,就在两个礼拜前,北欧一个国家瑞典,它就全面扑杀它国内所有的貂。很多的貂可能会觉得很无辜,我没有病啊,可是其他貂有病,我们怀疑你有病,所以也要受害对不对?这只是一个简单例子,我们可有好多好多例子,看到自然界受到影响,我们从这些例子来说明的是因果锁链之下的关系性,我们不能单一地把握,我们必须要整体地把握,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我们必须要用“因缘法”去把握。我们了解因缘,所以知道我们都是有关系,不过有关系不一定要关心对不对?我跟很多人都有关系,但是我不一定要关心他,乃至开玩笑的话,“我跟我老婆很有关系,但是我也不一定关心我老婆。”近年流行一句俗话:渣男、贱男,渣男与贱男就算成家了,但是他就出轨,他不关心他老婆的苦乐对不对?当爸爸也不关心子女,所以有关系不代表会关心,因此就算我们跟环境密切相关,也不代表甚至愿意爱护环境、爱护自然,这关心其实是一种慈悲的心怀。这个时候,佛教“伦理学”就是个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源了。

我们要从了解和谐共融的基础,除了我们知道关系性、缘起法所呈现的复杂关系性之外,还要把握到佛教的另外一个立论基础,“自利利他”的佛教伦理学精神,也就是说从相互的关联性,要进一步考虑到相互的依存性。我们说佛教另一精神资源,我们要指出我们世界是整体相关,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依存指的是相互依靠,彼此合则两利。所谓“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车子必须要起码有两个轮才能够走。一个飞鸟起码有两个翅膀你才能够飞。夫妻是同林鸟,你要飞还是要一起。那我们修行,需要解脱。我们要飞,要解脱。还要普度众生,我们要(有)出世的襟怀,也有入世的关心。岂能够舍下众生呢?这样的话岂是一个佛弟子应有的精神呢?“哎呀,我这样没办法”,其实你不用担心,因为你所做的一切善缘都是自利与利他的、都是彼此蒙益的,也就是我们命运共同体了。所以彼此不但呼吸相关,也往往利害与共。我们可以从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来说明,(从)利己利人来说明,追求一个包含自己与他者、包含人与他人,包含人与环境的良性共生、共存、共融的一种精神取向,这就是非常重要的佛教入世精神,否则就变成自了汉,就是遗世而独立,只追求自己、解决自己的离苦得乐,却漠视众生尚在苦海浮沉。因此我们要明白佛教缘起法所展示的高度相关性,其实是建立了一个存有论的基础。要求我们明白世界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我们与他人、与众生、与环境是唇齿相依的,不要以为你就可以独善其身。我们真正的解脱还是要明白休戚与共,我们应该要普度众生。

吴有能教授:佛教从苍生命运共同体,进而主张众生命运共同体

要把这样一个概念再进一步分析,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从儒家、道教、佛教乃至基督教等正宗大教,都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共同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我们是一体的,彼此是相关的。可以说从人类而言,它是一个天下苍生的命运共同体。儒家重视天下苍生,从修、齐、治、平来讲,就是从自己的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来谈。那就是从自我的关怀,步步推展到关怀天下苍生了,他也就是注意到人类的命运共同体了。道教也有这样的想法,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那佛教的特色在哪里呢?佛教的特色在从“苍生命运共同体”,进而迈进“众生命运共同体”。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我们从人与人之间迈进去,人与其他的有情众生。也就是非人类的能够感苦、感乐的动物社群,以及关怀动物,关怀到动物赖以生存的整个环境,这就是佛教的依止的概念。因为众生依止这个自然,你破坏了自然,不就是对动物残忍吗?你伤害了动物,也不就是伤害了生物多样性,最后从食物链而言,从环境链、生态链而言,人类又岂能真能独善其身?所以保育环境、爱护动物、戒杀、护生,看起来好像只是利他的精神,有利于其他就称之为利他,有利于动物、有利于环境,它跟我们息息相关。总之,一、从因缘法而言,我们跟整个环境息息相关。二、从慈悲观而言,从我们的自利利他而言。我们岂止仅仅利他,其实我们也有自利,这就是共创双赢,共创多赢的局面。

吴有能教授演讲《如何在“疫”境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吴有能教授演讲《如何在“疫”境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吴有能教授:慈悲是什么?讲三点给你听

用我们现代的哲学语言,佛教不但重视度人,而更重视普度众生,这在实践上,不只主张消极地戒杀,而且是积极的地护生。戒杀就是停止不必要的杀害,护生就是提供适当的保育。由此佛教里面的现代佛教正式开展出动物伦理学,佛教的环境生态论述,现在很多基本建设都已经有了,我们很多时候会迈进所谓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我个人所知,最近也有人倡议动物立法,动物保育的立法,现在还在审议之中。所以我们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我们看到了所谓的精神文明建设,已经不是仅仅限制于人而已,我们也注意到环境,我们来制造动物。香港也倡议了很多年,所谓的动物警察,防止虐待动物条例,这都是证明大家关心的不光是自我的一己之私,也不止关心着人类一个种族的利益,更加关心自然环境、动物环境、动物生态等等。它展示的是比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包容的是众生命运共同体,从苍生命运共同体到众生命运共同体,正正显示出佛教里面的包容性精神,以及它对于人之外世界的一个关心。

我们如果把握到这样的一种精神,我们就自然在疫情之下会考虑到这些野生动物,我们怎么样能够善待他们?我们也自然就是考虑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伦理、家庭环境、经济环境,如何创造出一个人与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的共善情境?共同处于善的这种情境。

共善,其实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慈悲与智慧,什么叫“慈悲”呢?慈悲就是“拔苦予乐”,“慈”跟“悲”是不一样的,它们分别是给予快乐,拔除痛苦。在“拔苦予乐”考虑之下,我们就不应该制造不必要的痛苦。比如你要食用猪跟牛,你不用虐杀牠,才食用牠的身体对不对?所以我们考虑到怎么样才更慈悲,我们是否不必要杀生?是否要禁止虐杀?起码不需的杀害,残暴的虐杀是要避免的,这不是简单来讲不准杀生这么简单。

常有一些误会说绝对不能杀生,我举一个反例,佛陀为了救五百个商人也杀了那个强盗,所以我们要考虑到戒杀的时候你要想得更周延,今天不再申论戒杀这一点,简单来讲就是起码我们不能够制造不必要的杀害与痛苦。同时相反来讲,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应该把快乐与其他人分享。佛教认为“慈悲”是修佛的一个精神,是菩萨道的进路,所以对待众生,佛教认为应该慈悲,自然主张要善待众生、保护环境。要解释这个“慈悲”的话,我只能够用现代的语言讲三点给各位听,这三点里面全部有经论依据,但是我不能够一一说明:

第一、感受性的一种把握,“慈悲”很多人就觉得这个最简单,凡夫慈也可以,一般来讲这个叫做“生缘慈悲”,众生都看到的慈悲。从感官知觉所看到的情境,一个因接触痛苦的情境自然而生的悲悯之情。比如看到一个流浪狗妈妈生了一个流浪狗的小狗狗,然后牠被车子撞到了还拐着脚跑到路旁,牠不是先舔自己的伤口,而是先顾自己的小狗让牠有奶可吃,我所说的是我亲眼看到的经历,不是我想象的,这就看到母爱的伟大是跨越种类的,母爱的伟大可以展示在忍痛授乳的母狗身上。闻其声、见其景,哪能够不起慈悲、悲悯的心情呢?这就是一种慈悲。但这不是佛教最重视的慈悲。如果停留在这样的感觉的话,你不见其身、不见其影、不闻其声、不见其影,那我们就不慈悲了,所以我们就看到有人住在高楼大厦,锦衣玉食,就感觉不到穷人的苦难了,你一定要看到他,我才施舍他100块500块,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这样的慈悲是不够的。

第二,法则性的把握。佛法是要讲智慧的,所以佛陀还在当小王子的时候,有个很有名的佛教故事,就是春耕的体悟。春耕典礼中小王子看到烈日之下老农夫在耕田,别人都在庆祝春耕节,他却怎么坐在树下深思进入到禅定,他这个小孩深思什么?想的是什么?禅定悟的是什么?他看到老农夫在烈日下面很痛苦,要为营生来耕作,然后他就必须要鞭打老牛,老牛拼着命拖拉犁耙,然后才把土地翻过来,翻出来的土地却又让土地中的小虫曝露在外面,这个时候附近的飞鸟看到虫儿出现,于是飞过来就把这个小虫吃了。他从客观上面来看,假如没有这个农夫的耕作,老牛不用被鞭打。没有老牛的鞭打而拖动犁耙,小虫不会被翻出来。没有小虫被翻出来,飞鸟吃不到,杀害不到这个小虫。所以客观上他明白因果法则,主观上他要明白的是什么?是慈悲的精神,因为看到小虫等的苦,他很快有一个慈悲的体悟。

从农夫春耕把握到事物的客观法则性,也就是理解这世界的事物,它们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所以要慈悲的对待,这是法则性的把握。

至于小王子的主观体悟,则可以说“本性论”的把握,小王子动了恻隐之心,流露出他慈悲心的本性。而“本性论的把握”可说是第三种把握慈悲的进路。其实修佛的过程可以说是提升理解的程度,从而提升人的质量的历程,而人的质量的历程的提升,才打破自我中心,关怀他人,打破人类中心,关怀动物与环境。所以慈悲心穿透了自我、穿透了人类的封闭性,然后破除我执,而追求与众生环境的共融共处。

上面我们谈到因缘法语慈悲两点,我们现在简单的谈第三点:共业。共业就是因缘法的一个引申,也就是我们共同的一个结果。我们共因、共果,共果就是一起来承受。既然是这样,我们知道疫情里面有不同的一种因缘,我们与其怨声载道,不如从佛教的共业来看,提供我们自我反省以及共同努力的一个基础。

总合以上三点,已经说明白,佛教的理论上面到底怎样去理解这个疫情?如何建立出、如何展示出它对于与自然环境共融的想法?当代的佛门它又做了些什么呢?当代的佛教里面不光是有理论(还)有实践的。但是,我们也应看看实际的例子,比如我们看到香港佛教联合会就不时提出以健康素食来护生,文教来提供环保的一种说法。西方寺也做过这样的一种法会,为社会环境、为消灾疫症进行祈福等等,同时也举办放生活动,长养佛子慈悲之心,同时产生护生,免受诸杀业的一种实践。但是比较系统来说明和实践还是法鼓山的圣严法师,他提出了所谓四种环保观念。但是,不同的环境都需要一个保护、需要保育,所以这不但产生了最重要是心灵上面要清净的环境,也要在心灵上面实践我们生活上面有环境、环保,同时人与人之间要实施礼仪环保,以及跟我们的物质世界大自然保持一个环保的世界、一个健康的世界。

佛教不同的宗派,如台湾法鼓山、慈济功德会、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西方寺、上海玉佛寺,据我所知现在很多都有做环保,上海玉佛寺也有做,都是展开了慈悲关怀、保育环境的精神向度。

佛教讲无常,简单来说就是事物并不是恒常不变的,反而是永远在变迁之中,所以佛教讲成住坏空的道理,既然事物不是永远不变的,当前的疫症也虽然很痛苦,痛苦也不可能是永存的。所以我希望各位在身处疫境之苦的时候,同时也要明白我们这个世界环境也在变化,医疗环境也在变化。最近不是有好消息吗?我们的疫苗不但能研发成功,还有快要取得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想象,从无常观念来看疫症,不能只看到它痛苦的部分,所谓黑暗之后就是黎明,我们要保持一个希望。同时佛教教人离苦得乐,我们要从正面去理解困境,因缘不是单线的,而且不是一个因产生一个果,反之是多因多果的。所以我们疫症的产生跟蔓延的因果很复杂,不容易彻底理解,但是我们应该是无论今天面对什么困难,也应该活在当下、努力当下,创造善因、广结善缘,明天总比昨天好,希望各位福慧圆满、如意、吉祥。我今天的分享到这里为止。谢谢各位。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