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潘宗光教授:正向思维不能只是从正面看,两边都要兼顾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对话潘宗光教授:正向思维不能只是从正面看,两边都要兼顾

编者按: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9日,由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道教联合会支持,香港宝莲禅寺、香港西方寺、香港菩提学会、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会、香港观音讲堂协办,凤凰网佛教、凤凰网国学媒体协办,旭日慈善基金、安达国际赞助支持的第六届观音文化节佛教文化讲座在香港葵涌观音堂举行。佛教文化讲座的主题为“慈悲的力量,‘疫’境当自强”。12月5日,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精进基金会长潘宗光教授登坛开讲,这是香港第六届观音文化节系列讲座佛教文化讲座的第五场演讲。潘宗光教授演讲的主题为《如何在“疫”境中学习正向思维》。在主题演讲之后,潘宗光教授与主持人曾瀞漪进行了对话。

曾瀞漪对话潘宗光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曾瀞漪对话潘宗光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问题一:正向思维 解决问题

主持人曾瀞漪:谢谢校长,在“疫”境当中告诉我们如何学习正向的思维,也就是说思维其实不单纯只是想法而已,它更会是一种行为,而这个行为可以产生一种力量。在校长刚刚的演讲当中,我们都明显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存在。这一段时间,我们看到香港新冠肺炎的确诊数字每一天都是几十宗、上百宗,每天看到这些疫情数字在上升,您有什么感觉?有没有产生过负面的情绪、负面的思维?又我们应该如何把思想化为真正的行动,然后透过行动产生力量?

潘宗光教授:看到市民受感染,而且出现死亡人数,心中当然会感到难过。事实上,负面思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案。但想到相对于许多地方,香港还算有较好的医疗保护,真是不幸中之大幸,在难过之余我们亦为此而感恩!

如我刚才所讲,正向思维是以正确的思维面向顺境或逆境。顺境时不要过份高兴,逆境时亦不要过份悲观。面对逆境时,我们要有心理准备以正确思维去解决问题,不纠缠于得失。我们经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所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所以我们要经常训练自己学懂如何面对苦果。烦恼出现时不要立即采取行动,先等一等,让负面情绪定下来,跟着问为甚么会这样?肯这样问,我们是运用“四圣谛”的正向思维来处理:首先要有勇气接受现实,不要逃避,跟着要客观了解问题,找出导致烦恼发生的根源,这样就不难找到适当的方法去处理。最重要是问题一旦出现,我们要有勇气接受它的存在,逃避往往令事情变得更坏,更难处理。

问题二:末法时期 魔强法弱

曾瀞漪:要能客观地面对问题,就是尽量练习到有事情发生时,减少一些我们心情的波动。慢慢波动越来越少,表示我们修行就越来越好,是不是这样?可是在末法时代的修行是不容易的,比如正法五百年持戒坚固﹔像法一千年禅定坚固﹔末法一万年念佛得坚固。末法时代的正向思维会不会受到很多的干扰?

潘宗光:你这说法也有道理,遇事能减少心的波动表示已能将修行融入生活中,这种修为也是不容易的啊!

在现代社会修行之所以困难,是因为目前环境和二千六百年前佛陀的时代有很大差别。释迦牟尼佛在世以及过后的五百年,佛的影响力和加持还很强大。那段时间的修行人得到佛的加持,很容易修行,只要不犯戒,修行的成功率很高。那个时代的社会亦比较简单,所以共业相对来讲不是太重。而佛陀在世的时候,佛法强,魔的力量是很弱的。

之后一千年是像法时代,像法就是很像佛法,但不是正法时代。那个时候佛陀已经离开了五百多年,佛的法力开始减弱,相对而言魔的力量慢慢开始加大。佛、魔是相对的。在像法时代,外面的诱惑越来越严重,共业亦较重。人的善根及福报虽然没有正法时代那么好,但是也不排除有些人仍有很大的善根及福报,所以像法时代要修禅定,将心定下来,只要修行人能抗拒外面的诱惑、抗拒魔的干扰,他就能够成功。但这类人数不会多。

到了末法时代,佛陀已离世一千五百年,佛陀离开我们很远了。魔王讲得很清楚一定会干扰我们,不想让我们成功修行,魔强法弱,共业也很重。所以相对来说外面的干扰实在太大,而个人本身的力量很有限。佛法是好的,但如果自己没有能力抗拒外面的干扰和诱惑,很难修行,所以末法时代能够成功的得道者真是极少。

佛陀告诉我们一个重要讯息,阿弥陀佛非常慈悲,他说我们可以选择临终之后移民去他的国土,在他的国土修行就保证成功,这个国土叫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在那里绝对没有三恶道,换句话说,在极乐世界绝对不会有堕到三恶道的危险,所以不用怕。而且,极乐世界有佛和菩萨,阿弥陀佛无量寿,只要佛在世一定有佛的加持,所以极乐世界永远有阿弥陀佛的加持,还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即是有西方三圣的加持,力量不可思议。最后,在极乐世界碰到的都是修行非常好的大菩萨、大阿罗汉、大善人,共业非常好,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刚好相反。所以释尊鼓励我们如果愿意的话,接受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老实念佛,临终靠他的力量带我们去极乐世界,在那里绝对不会堕恶道,同时由于有佛菩萨加持,修行一定会成功的。所以在末法时代,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即净土)是最好的修行方法。

问题三:修行念佛 有三心很重要

曾瀞漪:明白,校长!想请教的是,我们在末法时代念佛,又应该注意些甚么呢?

潘宗光:往生净土的主因是“信愿行”,即是要绝对相信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相信极乐净土的殊胜庄严存在,更相信靠自己力量是没法排除世间的干扰,了脱生死,要相信这三件事。当相信之后,如果你不想去,没有人能拉你去,一定要发愿,我发愿要去,诚心发愿往生净土。当信心及愿力具足,便要跟着阿弥陀佛的指引,用心念阿弥陀佛名号,目的是希望与阿弥陀佛交心,要达到自己与阿弥陀佛有一种感应才有效。如果无信心、无愿力,只念阿弥陀佛名号是去不了净土的。换句话说,我们往生净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我们要有绝对的信心、要发愿及诚心念佛。

《阿弥陀经》讲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但善根、福德、因缘不是主因。“信愿行”才是主因,若没有足够的善根、福德、因缘,可能没有机缘听到这个法门,就算听到,也不会相信。所以佛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虽然有这个净土法门,但是佛亦说在娑婆世界,有因缘能往生净土的人也不多。在这里补充一点:缺少善根、福德、因缘的人无缘往生净土,但不等于没有修净土法门的人就缺少善根、福德、因缘。

《观无量寿佛经》讲,有三种心很重要,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就是用很深的心来相信﹔用回向发愿心来回向发愿给所有众生一起往生净土,用至诚心老实念佛。要有这样的心态,持这三个心来念佛,就能够同阿弥陀佛产生感应。换句话说,阿弥陀佛的愿力在宇宙间存在,他在照顾我们,想帮我们,但也要我们自愿跟他才行,我们若不自愿跟,他是不会来接引我们的。自愿跟他也要有诚意与他交心,透过“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六字大洪名,和他串联在一起。“南无”代表相信、依靠、 接受……佛的慈悲。所以“信愿行”是往生净土的基本条件。

问题四:“信愿行”具足 未往生已成净土人

曾瀞漪:“信愿行”也是一种正向思维,而这样的正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目前这个世界上的佛弟子修行。如果像校长介绍这样的一个净土法门,修行者往生极乐世界,“信愿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对吗?

潘宗光:“信愿行”就像办理移民手续一样,一经办妥就算未亲身前往落藉,也保证将来只要到步便可取得国民身份。我想强调的是在娑婆世界的恶劣环境确实很难修行,往生净土的概念就是移民到一个理想环境去修行。就好像著名的“孟母三迁”一样,孟子的妈妈想孟子成才,她知道环境很重要,所以搬了三次家,最后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受环境影响最终成才。如果孟子的妈妈不搬家,历史上很可能就没有孟子的存在,所以环境非常重要。本师释迦牟尼佛慈悲,指导我们去一个最理想的修行环境,也教导前往的方法,让我们在现世也可以注册成为净土人。

问题五:人工智能效率虽高 却不懂道德规范

曾瀞漪:校长,我想再请问的就是末法时代的修行难,或者末法时代的正向思维受到很大的干扰,虽然我们讲末法时代离佛法很远,但是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末法时代,却是科技时代,却是人类生活很方便的时代,那么在这样的时代当中您怎么看?我们现在迈入了所谓的AI世界,人工智能的世界,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仿佛是我们人类生活很好的一个时代,可是我们的修行越来越难,您怎么看这件事情?

潘宗光:现在大家都讲人工智能,是祸是福很难说,社会大众在接受前该做点反思。英国霍金教授很出名,他曾警告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人类的悲哀,因为将来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我们人类的功能,到时人还可以做什么呢?

比如外科医生做手术,但人工智能可能更准确断症,也能够准确地判断各个手术的方案。内科医生诊病,他靠记忆案例来决定选用哪种药物,但人工智能有庞大的数据库,凭大数据甚么都知道,知道给病人吃哪种药最好。律师也一样,人工智能拥有所有法律的大数据,它知道哪一条法律最适用于各类案件。到那时候,什么范畴都再没有任何专业功能了,什么专业人士都只好做些数据输入的单调工作。

那么将来人类可以做什么?任何工作,人工智能都可以取代我们,人类将来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人类处境会非常困难!还有,人工智能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些缺陷,是数学上暂时未能破解的问题,这里就不详细讨论,只谈一些和人性相关的问题。我记得有一出六、七十年代拍摄的戏,叫《太空漫游2001》,当时已能想到计算机为祸的启示。一艘宇宙飞船载着两个宇航员去执行任务,飞船里有台超级计算机,宇航员发觉这个任务将来会给地球人带来灾害,于是想放弃任务。可是计算机从宇航员的讲话中知道他们放弃的意图,不许他们放弃。计算机认为这个是「我」的任务,就要坚决完成,它没有道德观念去决定应不应该做。人的特点就是:我们有道德思维、道德观念,会思考和决定应该做、不应该做的事。即使事情做到一定阶段,道德上觉得不应该做,便会放弃。计算机的特性则是:方程式定了之后,一定要以最高效率完成目标。

说回剧情,宇航员知道在飞船里聊天,计算机一定会知道的,于是出飞船外交流,以为计算机便听不到。殊不知计算机通过讲话的口型知道他们想放弃任务,于是关闭了飞船的门不让他们回来,自行继续完成任务。后来这两个宇航员找到一条连计算机也不知道的秘密通道,返回飞船将计算机的重要零件拆除,令它无法运作,最终放弃任务返回地球。总括而言:计算机处理问题可以比人类更优胜,但使用它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大数据越来越多,那显得因缘果报很奇妙,“因”和“缘”的作用而产生结“果”。缘是由很多条件造成,有初级条件,每项条件又有众多的次级条件……三级的……一层层的条件越来越多,很复杂亦很难处理。如果能够掌握所有条件,就很清楚结果会如何,但人是没有可能做到,因为数据太大。计算机则可以掌握大数据,把它们整合下来,更准确地预测结果会如何。但它不会变通,因为它没有人类的感情,所以不能在道德上作变通,这是计算机的明显缺失。将来人工智能时代,人变得很机械化,甚么都被程式设定好照着做,会做得很理想、很方便﹔但缺少了道德的规范,慢慢地就不懂得怎么去改变思维、改变原来的方程式。

问题六:见他人受苦 以同理心相助

曾瀞漪:我手上有几个凤凰网网友的提问,因为我们的讲座也会在凤凰网佛教频道播出,凤凰网的网友是这么说的,生活顺遂的时候很容易正向思维,可是遭受挫折和磨难的时候,比如疫情当中面对熟人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离世,这时候要找到正向思维是很难的。要刻意地说:“好吧,虽然他遇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了,或者是他生活有问题了,我还是要有正向思维。”这是不是很勉强的一件事情,很难做到?

潘宗光:可能这位网友误解了正向思维,以为只看正面。其实刚才在演讲时,我一再强调我们应该是以正确思维面对顺境或逆境。举例说,面对一些受到感染的朋友或死亡者,我们有一种同情心,理解他们的痛苦,而不是在他们面前随口说乐观。重点是碰到逆境时,要考虑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对自己及对更多人的伤害。底线是要明白:逃避、悲哀于事无补!例如目前就是要积极配合政府提供的抗疫方案,接受政府的指引。虽然某些方案可能违背自己的习惯,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配给那样做。所以正向思维不等于我们没有同情心,不理负面的事情﹔而是要积极行动,把它转化成正面结果。

大家想一想,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传递正能量。对有苦恼的众生,产生无缘大慈﹔对有灾难的人,产生同体大悲。菩萨解决大众的难题,就像处理自己的事一样,我们应该学习以这样认真的心态来处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当朋友碰到问题,感到困扰苦恼的时候,我们要能感同身受,以同理心帮他处理问题。这个就是正能量、也就是正向思维。

问题七:不说教 切身处地来思考

曾瀞漪:感同身受地去帮助和处理,而不是感同身受地自己也跟他痛苦。

潘宗光:最重要不是和他说教,叫他应该这样做、那样做。单从说话来讲正能量没有意义,应该针对他这个人,在那样的环境下怎样帮他处理眼前的问题。这个慈悲心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同理心:切身处地来思考他的问题。

问题八:竞逐名利 三个必要条件

曾瀞漪:您在学校担任校长十八年,您常说,我现在已经八十岁了,其实您看起来还很年轻。我想请问的是作为大学校长,十八年的经历,修行佛法有二十多年的经历,您看清了很多的人生,对于现在的年青人,你有些什么话想告诉他们的?现在的年青人,就像我们刚刚讲的,面对的是很方便的科技时代,可是心中的迷茫和迷惘是非常的庞大,甚至有些人的心像黑洞那样子跳不出来。您对于现在的年青人,告诉他们不只是在“疫”境,如何在面对社会的复杂环境当中有正向思维?

潘宗光:我们生活在这个讲求竞争的世界,你不竞争就注定会失败,这就是社会的现实。但同时佛教讲慈悲,要尽量帮助更多人。问大家一句:我们有心帮人,但是如果没有实力怎么能帮助人呢?在这个社会我们讲实力,你有财富及地位就有影响力,可以帮助很多人。比如我想帮人,但没有能力帮怎么办?寸步难行啊!

还有这个社会着重成就,所以我觉得年青人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就,包括名和利是应该的。若没有名、没有利怎么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呢?故此我对学生讲:你们追求名利是应该,因为没有名和利你们做不成大事,但是追求名利的手段很重要,因为这个就是“因”,我鼓励他们要遵循三个条件才不会结出恶果。第一,不犯法,因为犯法所得的名利不是你的,被捕之后什么也没有﹔第二,不损人利己,做事最理想的是能利己利人,那毕竟要很多机缘配合,并不容易,但最低限度也不损人利己,那就不会担惊受怕人家来报复﹔第三,要问心无愧,因为每个人都有良心的,即使外表是个硬汉,也有内在的良心,在午夜梦回时也不要出现罪疚感,否则寝食难安得不偿失。在这三个条件下尽力争取财富名誉,才可以安心享用﹔然后想方法善用它们,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结语:广结善缘 改变命运

曾瀞漪:今天校长告诉我们如何去学习正向思维,校长也谈到了要结善缘。

潘宗光:我个人的感受是,缘分这件事情很奇妙,它不一定是很长或跟谁在一块。要结好的缘分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最理想是如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起码亦要自利利他,先做好自己,然后让他人也得到益处。即使是瞬间的缘分,也可能改变我们人生的际遇和命运,故此结善缘很重要。我们也知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正向思维帮助我们在此生中让此身得度。

曾瀞漪:感谢大家,多谢校长!阿弥陀佛!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 “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