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你读不懂的佛门七夕暗语 但能让你知识暴涨
佛教
佛教 > 常识 > 正文

一份你读不懂的佛门七夕暗语 但能让你知识暴涨

文/释门顺

世间七夕渡相思

欲爱漫延

情觞飞舞

放眼红尘生醋意

终是轮回三界的流浪

一场漂沉六道的陶醉

昔日如来皇宫为太子

骑白马四门游玩

见生老病死苦惨凄

舍俗出家

修道六年余

终把功德成

尘世凡间

七情六欲

无限恩爱哪得美

相思苦盼何时满足过

愿今七夕除七垢

尽得如来七胜事

薄皮自覆身严饰

迷惑七种不净

复行七不善律仪

妄作无边罪业

仰祈三宝慈悲拯救

誓行七忏悔心

断七种生死

成满七净德

七见七流七颠倒

积聚七漏之业

七贤七益七妙法

成就七圣道果

七夕话七

愿你

七重栏楯

七重罗网

七重行树

七宝周匝围绕

七圣财

七觉支

七最胜

七地断障证真

名词解释

《佛学大词典 》

1、三界:

梵语trayo dha^tavah! ,巴利语tisso dha^tuyo。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

2、六道:

又作六趣。即众生各依其业而趣往之世界。即:

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修罗道、人间道、天道。

此六道中,前三者称为三恶道,后三者称为三善道。

3、七情六欲: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

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

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4、七垢:

《瑜伽师地论》卷十四载,七种能垢染众生心之烦恼,即:

欲垢、见垢、疑垢、慢垢、憍垢、随眠垢(即烦恼)、悭垢等。

5、如来七胜事:

一名身胜;二名法住胜;三名智胜;四名具足胜;五名行处胜;六名不可思议胜;七名解脱胜。[优婆塞戒经]

6、七种不净:

乃对自他‘身分’贪着所说之七种不净。即:

(一)种子不净,烦恼业因之内种,与父母遗体之外种,皆为不净。

(二)受生不净,父母交媾赤白和合之不净。

(三) 住处不净,于不净之女体胎处十月。

(四)食啖不净,胎中食母血之不净。

(五)初生不净,十月生时之腥秽狼籍。

(六)举体不净,即薄皮之下尽为秽物。

(七)究竟不净,死亡后置于冢间之不净流溢。

7、七不善律仪:

即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不律仪之七种恶戒。反之,为七善律仪。

此七不善律仪各配以上、中、下三品之心,而有二十一种,再配以贪、嗔、痴三烦恼,计六十三种,复更配以三品之心,如此遂成无量差别。[成实论卷八、大乘义章卷七]

8、七种忏悔心:

指忏悔时应发露之七种心,即:

(一)生大惭愧心。

(二)生恐怖心,

(三)生厌离心,

(四)发菩提心,

(五)冤亲平等心,

(六)念报佛恩心,

(七)观罪性空。

[慈悲水忏法卷上]

9、七种生死:

众生于六道迷界中之轮回流转可大别为分段、变易等二种生死,诸论书就此二种又别立新说,而有‘七种生死’之说。

(一)据显识论、摩诃止观卷七上之说,分段生死依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故有三种之别,以此三种再加上界外之四种生死,即:方便、因缘、有有、无有,共为七种生死。

(二)据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之一、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之说,七种生死指:

(1)分段生死,

(2)流入生死,

(3)反出生死,

(4)变易生死,

(5)因缘生死,

(6)有后生死,

(7)无后生死。

[翻译名义集卷十七]

10、七净:

又称七净华,以华比喻七种净德。鸠摩罗什谓七净华为:

(一)戒净,

(二)心净,

(三)见净,

(四)度疑净,

(五)分别道净,

(六)行断知见净,

(七)涅槃净。

此外,据隋代慧远之维摩义记卷三末所举,七净德清净如华,故称七净华。此华唯取清净之义。七净德,即:

(一)戒净,

(二)定净,

(三)见净,

(四)度疑净,

(五)道非道净。

此五种大小乘同名,后二种则稍异。

在小乘法中,第六为行净,第七为行断智净。

在大乘法中,则第六为行断智净,第七为思量菩提分法之上上净。

[中阿含卷二‘七车经’、维摩经卷中佛道品、注维摩诘经卷七、说无垢称经疏卷五末(窥基)]

11、七真如:又作七种如如、七如。即:

(一)流转真如,

(二)实相真如,

(三)唯识真如,

(四)安立真如,

(五)邪行真如,

(六)清净真如,

(七)正行真如。

[解深密经卷三、卷六]

12、七见:谓邪见、我见、常见、断见、戒盗见、果盗见、疑见等七种妄见。[华严孔目章卷三、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

13、七流:乃对烦恼之分类。见思二惑之烦恼,能令众生漂流流转生死海中,四果之圣者对此流渐次断灭行上,所灭之数为七,故称七流。即:

(一)见谛所灭流,

(二)修道所灭流,

(三)远离所灭流,

(四)数事所灭流,

(五)舍所灭流,

(六)护所灭流,

(七)制伏所灭流。

[华严孔目章卷三、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九]

14、七颠倒:谓七种颠倒事理之妄见。即:

(一)想倒,

(二)见倒,

(三)心倒,

(四)于无常常倒,

(五)于苦乐倒,

(六)于不净净倒,

(七)于无我我倒。

[瑜伽师地论卷八]

15、七漏:谓七种有漏烦恼。即:见漏、修漏、根漏、恶漏、亲近漏、受漏、念漏等。

漏者,漏泄之义;即烦恼之异称,谓一切烦恼之流注漏泄。[中阿含经卷二、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四、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二、成实论卷十、大乘义章卷五末]

16、七贤:

(一)小乘俱舍宗所立。为‘七圣’之对称。谓声闻入见道以前之七方便位。又作七加行位。即:

(1)五停心位,

(2)别相念住位,

(3)总相念住位,

(4)暖法位,

(5)顶法位,

(6)忍法位,

(7)世第一法位。

前三位为三贤,又称外凡;后四位为四善根,又称内凡。[大乘义章卷十七本、法华经玄义卷四下、华严五教章卷二]

(二)大乘所谓之七贤,即(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种性人。此七贤皆于地前调心顺道,故称为七贤。[仁王经天台疏卷上]

17、七益:

谓圣人施化之七种利益。即:

(一)二十五有果报益(地上清凉益),

(二)二十五有因华开敷益(小草益),

(三)真谛三昧析法益(中草益),

(四)俗谛三昧五通益(上草益),

(五)真谛三昧体法益( 小树益),

(六)俗谛三昧六通益(大树益),

(七)中道王三昧益(最实事益)。

[法华玄义卷六下]

18、七妙法:

又作七法、七知、七善、七善法。即:

(一)知法,

(二)知义,

(三)知时,

(四)知足,

(五)知自,

(六)知众,

(七)知尊卑。

[北本涅槃经卷十五]

19、七圣:

乃指见道、修道、无学道之七种圣者。又作七圣人、七圣者、七士夫、七丈夫。诸论所载各异,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载:

(一)随信行,

(二)随法行,

(三)信解,

(四)见至,

(五)身证,

(六)慧解脱,

(七)俱解脱。

[中阿含卷五十一阿湿贝经、异集门足论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十四]

20、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

《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六下):‘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宣化上人:七重栏楯表示戒;七重罗网表示定;七重行树表示慧,这三种也就是戒、定、慧。

21、七宝:

即七种珍宝。

(一)又称七珍。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诸经说法不一,阿弥陀经、大智度论卷十等谓七宝即:

(1)金。

(2)银。

(3) 琉璃,又作琉璃、毗琉璃、吠琉璃等。属青玉类。

(4)颇梨,又作颇胝迦,意译作水精(晶)。指赤、白等之水晶。

(5)车渠,又作砗磲。经常与码瑙混同,概指大蛤或白珊瑚之类。

(6)赤珠,又称赤真珠。

(7)码瑙,深绿色之玉,但异于后世所称之码瑙。法华经卷四则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真珠、玫瑰为七宝。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无量寿经卷上]

(二)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长阿含经卷三、旧华严经卷四十三]

22、七圣财:

又作七财、七德财、七法财。

谓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

(一)信财,信受正法。

(二)戒财,持戒律。

(三)惭财,自惭而不造诸恶。

(四)愧财,于不善法心生羞愧。

(五)闻财,能闻正教。

(六)施财,舍离一切无染着。

(七)定慧财,摄心不散,照了诸法。

[长阿含卷九之十上经、大宝积经卷四十二、般泥洹经卷上、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23、七觉支:

又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

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

(一)念觉支,

(二)择法觉支,

(三)精进觉支,

(四)喜觉支,

(五)轻安觉支,

(六)定觉支,

(七)舍觉支。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大乘义章卷十六末]

24、七最胜:

谓安住最胜、依止最胜、意果最胜、事业最胜、巧便最胜、回向最胜、清净最胜等七者。

盖一切布施等行,不得悉名波罗蜜多,必具最胜,方能成之。

(一) 安住最胜,安住于菩萨之种性。

(二)依止最胜,依止于大菩提心。

(三)意果最胜,悲愍一切有情。

(四)事业最胜,具行一切事业而不限一行。

(五)巧便最胜,住于无相智,了达一切法如空如幻而离执着。

(六)回向最胜,回向于无上菩提。

(七)清净最胜,不为烦恼、所知二障所间杂。

[成唯识论卷九]

25、七地断障证真:

十地中远行地的菩萨,加修一切菩提分法,悟空、无相、无愿三昧,即断细相现行(于一切法执有缘生及执无相)障,证法无别真如(了种种教法,同一真如,而无别相)。

怎么样,你的知识涨了没?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