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僧一庙一道场:这样的法师这样的小庙 你见过吗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一僧一庙一道场:这样的法师这样的小庙 你见过吗

文/李静静

在佛门中,始终有这样一群法师,他们不住名山大刹,选择游走在佛法并不兴盛的边地,他们的容身之处,可能是某处偏远的山村小庙,也可能是苍凉高原上的一座孤寺,甚至只是荒山野岭中的一处狭小茅棚。他们的生活,并不诗情画意,他们所在地方,远离现代文明都市,可能连寻常的吃饭喝水,都甚是困难。

我是凤凰网佛教通讯员李静静,也是慧海公益的爱心使者,在慧海公益端午节供养100+困难寺院的爱心接力中,我就遇到一位这样的法师。

山东大灵岩寺是本次公益行动山东站的落地支持单位,接收到爱心物资后,我们将物资分送至周边困难寺院。

农历五月初一一大早,过完早斋,住持弘恩法师嘱咐我们早出发,这天,耀本法师和妙缘法师将带着我们前往位于长清万德坡里庄的龙居寺。

爱心物资装车,准备出发。

五月的骄阳,在上午九点就发挥出了惊人的威力,山区植被虽然浓茂,但热浪依旧滚滚而来,我们的东风小康沿着蜿蜒乡路缓缓行驶,山峪深处,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龙居寺 。

龙居寺创建于元代,历史上是灵岩寺的下院,目前唯一的一座建筑是大佛殿,陪伴大佛殿的是殿前一株古银杏树,这棵古银杏树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龙居寺“不孤单”,陪伴它的还有大山,周边山势像极了一条俯卧的巨龙,将龙居寺保护在翠幽山谷之中。

寺院目前没有院墙,可能也不需要院墙,但疫情期间,为防外人进入,龙居寺在入口处,用大木棍搭起了“人工停车杆”——就是需要手动抬起的停车杆。

道见法师是龙居寺唯一的常住法师,他也是这座庙宇的恢复者和护持者。如果不是道见法师的坚守,龙居寺可能已经消失在历史中。

得知慧海公益的善举,法师连连赞叹,接受供养后,他将物资摆放在露天的地藏菩萨雕像前,拉着耀本法师、妙缘法师一起诵了供养仪轨里的偈诵: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小寺庙的当家,要学会掌握各种技能,施食、上供、打法器都要学会,没有办法,只有一位师父”,在了解法师日常时,道见法师跟我们说道。

远远的,可以看到法师围绕着大殿,搭建了两排预制板房。法师将这两排板房,当作为寺院的主要功能区——五观堂、香积厨、客堂和法堂。

五观堂的门上,用毛笔写着一段供养须知:

依照戒律,僧人应少欲知足,多余物品概不接受。感恩。

推门而入,所见之处,简单但绝不含糊的写了《华严经·净行品》里的句子,提醒受食时应:

“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斋堂的小桌上 ,罩着法师早斋的简单饭菜——小米粥、炖土豆、炒饭、一小碟咸菜。香积厨里有一筐土豆,想必是法师日常饮食的主要食材。

我默默地想:“这就是真正的粗茶淡饭的生活了吧。”

心念刚起,护持的师兄告诉我们:“昨天有人送来了几个西红柿,算是加了菜。”

五观堂旁边搭了棚子 ,停着一辆电动三轮车,这是寺院平时的“物资采购车”,逢菩萨圣诞法会,法师或者居士会开着三轮车外出买菜买水果——这也是我在龙居寺看到的一个“大件”了。

这几年,道见法师除了安居在此,还常年奔走在距离龙居寺30多公里外的泰安岱岳区通真寺。通真寺是2009年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由当地的一位老居士护持。

跟随着法师,我们驱车来到了通真寺。这是“文革”期间留存下来的寺院,除了新建的大殿和两层楼房外,还保留着泥胚墙的房屋。

通真寺斋堂连着香积厨,用尼龙布袋贴了全屋壁纸。在时光的加持之下,尼龙布壁纸脱落,露出泥坯的墙体,老屋已看不出椽子。在这间“极简”风格的香积厨,两位老居士为我们准备了午餐。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着僧家这碗饭,对着碗里的蔬食,萌生敬意。

尼龙布壁纸脱落,露出泥坯的墙体。

饭罢作别法师,法师让老居士摘了寺院自己种的瓜果,嘱咐带给灵岩寺的小法师吃——“我记得某师喜欢吃这种脆瓜哩。”

回程的路上,五味杂陈。

《八大人觉经》里说: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我们在为世间的五欲六尘奔走,但丰富便捷的生活,并没有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富足宁静。在尘世生活的高光之外,还有很多如龙居寺这样的乡村庙宇、高山孤寺、隐修茅棚,以及如道见法师这样在佛法并不兴盛的地方,默默住持修行的僧人。看似清贫如洗的方外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清贫,但是他们以这样朴素的方式,传承佛陀的教诲,以自身的行持,告诉我们 :在熙攘世间名来利往之外,有这样一条通往内心解脱的宁静之路,这条路,即是修行之路。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