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予法师:中华禅宗的“制度”创新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明予法师:中华禅宗的“制度”创新

编者按:2019年10月10日至14日,2019中美加三国佛教论坛在美国召开。凤凰网佛教受论坛组委会邀请赴纽约全程报道本届论坛。论坛期间,中、加、美三国佛教界和学术界济济一堂,共论“觉悟在人间:禅的精神与实践脉络”。美国佛教联合会会长明予法师出席论坛并提交论文《觉悟在人间:中华禅的精神与实践脉络》,除思想体系、修行方式之外,明予法师在文章中还详细论述了中华禅宗僧团的组织形式与行事准则,凤凰网佛教编发如下:

美国佛教联合会会长明予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李保华)

在中国佛教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禅宗一枝独秀,被公认为佛教本土化最为彻底的一家,也是最契合中国人心灵特质的一枝。这既体现于思想上的创见与标新,也反映在组织制度上的革新与创化。

除思想体系和修行上的差异之外,禅宗还有一处与印度佛教极为不同:那就是僧团的组织形式与行事准则。印度佛教修行者依据印度传统,多树下禅修,日中一食,不捉金钱,乞食而活。由于印度属热带,谷物水果丰富、种类繁多,修行者树下过夜并非难事,即便不乞食,采摘蔬果也足以果腹。中国为农耕社会,不事生产、乞食而活的方式不受尊重,加上四海为家的禅师易被视为流民,因此马祖道一建立丛林,百丈禅师立清规,农禅并重,自耕自食,形成大的僧团组织。

佛陀在世的时代,僧团内部平等民主,无有职位,以佛陀教诫为行事准则。佛陀制定戒律后,教诫、法与律结合,成为早期出家人行事的标准。戒律均与个人相关,而鲜少涉及僧团组织管理。而尊崇大乘佛法、集体生活的汉地僧团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行事缺乏准则,造成了诸多混乱,也导致社会讥嫌出家人避懒养安。

百丈禅师基于对大乘佛法般若与慈悲精神的理解,设立禅门清规,虽然对比丘戒有所相违,却适应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清规中的礼仪规矩多借用了儒家礼仪,使得宋代儒者程颐参观寺院时惊叹“三代礼乐,尽在是矣!”

虽然其他汉传佛教的宗派都有组织创新,但都不如禅宗这样彻底。禅宗完全地建立起一套与中国传统规制相契的僧团组织与行事准则,所以具有其他宗派难以比拟的强大生命力。正是在思想、修行方式和组织制度上彻底的中国化,让禅宗经历多次历史波澜却能依然延绵不绝,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持续不断的创新是维持佛教千年生命力的关键因素,而创新并非以“新”强加于人,也非无依据的空穴来风,而是在了解佛法内涵与佛陀本怀的同时,穷究心法底源,照入本土现实。也即“创新”是方法上的创新,见地上的创新,而又是本质上的“回归”。

深入观察禅发展的历史轨迹与脉络,可以看到,禅法启发了人心的觉悟潜能,回应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在关注时代问题、关切民族心灵的探索中,历代禅宗高僧大德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和验证佛法,并为后人的心灵觉醒开辟出多种路径。

20世纪后半叶,汉传佛教的禅师们积极探索融入现代社会的途径与方式,如开展夏令营、举办禅修班,利用网络、新媒体、高科技等开创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新型弘法方式,让佛法走近现代人的心灵。

在北美,自上世纪以来,前辈长老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探索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之路。禅师们所依靠的不仅仅是方法、技巧和语言,更是宏大的愿力、自身的德行、对西方文化的主动了解与适应。

21世纪,佛教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佛教面临的不仅仅是三大语系的交流互动、传统佛教文化的继承发扬,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汇、多元宗教与文化相遇时佛教的新一轮创新。

如何在繁复的经典论述中,找到通向真理的道路;如何在科技主导的时代中,倡导心灵的体验;如何能将佛教古老的智慧与真理融入西方的主流文化中,形成文化互鉴共荣,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使命。

进入全球化时代,在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人才荟萃、文化多元的北美,中华禅应该如何找到与时代地域的契合点,启迪更多人的心灵,让更多的众生经由我们的努力而获得心灵的启发,甚至走向觉悟之路,这正是我们这辈人的责任,也是我们在此聚会的本意。

因缘无尽,法亦无尽。让我们秉承祖师大德的开创精神,在新的时空因缘下,在新的文化背景中,融合更多的力量,开创佛法新局面,让觉悟之心灯,在我们脚下的土壤上绽放光明。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 “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