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5月25日—27日,由中国文化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北京三智文化书院、九江市佛教协会共同发起主办的第二届庐山论坛将于文圣山——庐山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佛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黄夏年提交了论文《“命运共同体”与中道圆融思维 》,黄夏年在论文中以“命运共同体”为参照背景,展现出中道圆融思维对佛教命运共同体的成长起到了重要影响。凤凰网佛教编发黄夏年论文如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李保华)
近几年来,“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熟知的概念,习近平主席先后在世界各国至少62次谈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受到各国的热烈欢迎与首肯。在博鳌论坛演讲中,又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从政治、经济,到安全、文化,体大思精的阐述中,平等、合作、发展、交流等充满正能量的词汇,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立场、展示了中国行动。
中国佛教界在“佛教命运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佛教作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毫无疑问的。在长达2500余年的佛教历史进程中,佛教始终与发展的社会产生互动,与时俱进地响应社会的变化,最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特殊道路,将佛教的慧命长传下去,一直到了今天。历史上的佛教主体,自创生起就组织了一个共同体,释迦牟尼佛教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佛教命运共同体开始成立,随着佛祖一生到处说法,佛教命运共同体渐渐扩大,最后传遍整个亚洲,走向世界,所以在现存的世界共同体中,佛教命运共同体则是历史最长的一个。
佛教命运共同体是开放性平台,在这个共同体里,以个体作为佛教信仰的主体,以民族之单位奉行全民信教,以国教的形式成为国家宗教,故不仅有个体、群体(单位)和国家等不同内容构成,还可以超越国家与种族,例如从大的方面讲,佛教命运共同体囊括了世界各国的佛教徒与佛教组织或佛教国家,从小的方面说,则包含了每一个具体到个体的佛教信仰者,因此这是一个信仰佛教甚至包括了研究佛教者(非信仰者)的平台,它的存在关乎到每个与佛教有关者的命运。
佛教命运共同体历史悠久。若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计算,已有2500余年,中国佛教也有2000年历史,斯里兰卡佛教则有2300年历史,漫长的历史是不仅是佛教界的骄傲,也是人类宗教史上最值得夸赞之处。佛教命运共同体有不同层次,除了个人、民族和国家三个主要层次之外,还可以划分成官方与民间、大众与精英,中央与地方等各种不同的区域与层次,适应于各种人群,广渡群生。佛教命运共同体有自己的特殊理论,佛教的教义思想内涵丰富,体系完整,涵括许多内容。这些思想代表了当时人类社会思维的高度,对人类思想作出过贡献。佛教命运共同体还有一套完整的修行实践,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而成立完整体系,并且拥有特殊的崇拜偶像与仪轨,这些都是其它宗教所没有的,故独特的佛教理论与实践活动,促使佛教命运共同体长期存在,又从亚洲走向了世界。
佛教不是政治,也不是经济,属于这宗教与文化的一种,“一根原木盖不起一幢房屋”“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等古老的智慧,对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仍然具有启迪意义,对传统佛教以未来发展也有现实意义。“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国延续5000年的文化中滋养,从近代100年的苦难中淬火,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升华。” 2500余年佛教理论与实践培养起来的佛教命运共同体,在经历了近代衰落之后,于近年来重新复兴,特别是中国佛教在佛教命运共同体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的强大,中国佛教界将会在佛教命运共同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道圆融思想对“佛教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影响
3.0版的国际新秩序是“中国以自己特有的视角来观察现实,阴阳平衡、尊重智慧、众生平等的理念被视为理所当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信修睦、善待他人的传统思想,塑造了中华民族敦厚平和的禀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传统哲学,孕育了中华民族推己及人的文化;‘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共同理想,熔铸了中华民族强不凌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中国文化思想影响下而成立的,“佛教命运共同体”则是在亚洲中印两大国家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它体现的佛教意志是在佛教义学的指导下而形成的,其中“中道思维”对佛教命运体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中道”是佛教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佛教认识论的核心。其基本定义是指脱离边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又称中路,或单称中。《大宝积经》卷一一二云:“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中道思想在佛教理论中非常重要,是佛教的理论基石与认识论最终目的。它影响了历代佛教信徒,成为佛教生活的指南,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圆融思想是中国大乘汉传佛教特别强调的思想,就汉语本义说,圆者是周遍之义,融者是融通或融和之义。“圆融”的基本含义就是圆满融通周遍,诸事诸物无所障碍,能保持其原来的性格或特点,交互融摄,无矛盾、无冲突,既圆满又无损,成为一体。“圆融”二字,“圆”是外延,指整体,“融”是内含,指调整诸种内部条件与关系,当外延确定之后,整合内部的关系就成为事物变化的主要方面,所以圆融二字不可分割,但是在事物具体的运动过程中,调整关系的“融”的作用就显得更重要一些了。就佛教的认识论来讲,诸法事事差别只是一种妄见,真实的情况是诸法本具的理性是无差无别的,万法本质应是周遍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的。它犹如水波与水的关系,万法的理性为水,差别为波,波融于水,谓为圆融。
“三谛圆融”是中国民族化佛教思想创造与发展,当代世界用来指导“佛教命运共同体”的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佛教承认世界千差万别的世俗世界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始终致力于改变这种世界与现实社会,不采取加剧与冲突的办法,而是文化的传译与思想的交流,来建立和谐圆融的无碍社会,亦即实现了“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万隆会议发出‘中国声音’,从勘界划界‘安定四邻’到始终坚守‘不结盟’,从提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到以改革开放与世界对接,从走和平发展道路到与各国合作共赢,站起来的中国没有忘记历史:‘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总之,当代中国佛教界就是要用圆融无碍的思维去指导“佛教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佛教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目的是为解脱众生离苦得乐,是永远不灭的宗旨,这是真谛。我们既认识到“佛教命运共同体”的世谛,又认识到“佛教命运共同体”真谛,追求唯一清净之道的中道认识,就是圆融三谛。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 “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