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遗物遗失风波丨查旭东:南师留“遗嘱”了吗?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南怀瑾遗物遗失风波丨查旭东:南师留“遗嘱”了吗?

编者按:2019年3月,微信公众号“南怀瑾学术研究会”陆续发布《关于追回南怀瑾先生遗物的紧急呼吁》、《南师的遗物不见了》等文章,指出“惊悉南怀瑾先生之遗物于被非法转移出太湖大学堂原存放地”,呼吁“国家有关方面高度重视此一事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凤凰网佛教一直持续关注该事件。4月18日,微信公众号“南怀瑾学术研究会”发布原吴江七都镇(“太湖大学堂”所在地)党委书记查旭东文章《南师留“遗嘱”了吗?》。查旭东亲历了南师生前身后的特殊时光,也曾努力居间调停。凤凰网佛教编发查旭东文章如下:

null

1

本文作者:查旭东

南师留“遗嘱”了吗?

自2012年9月29日南公怀瑾先生辞世以来,这是一个很长时间以来、被很多人问起的问题。

南师的身后事,原本是南师的家事,与旁人无关,不足为外人道。但由于事涉名人,又牵涉纷争不断,在媒体、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为各方所关注,成为一个社会公共话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时至今日,我同大家一样,没有看到过南师亲笔的、成文的、法律意义上的“遗嘱”出现。有人说,如果有遗嘱,或许也不会有这许多的歧义、纷争了,这也似乎正是外界所普遍为南师“抱憾”的。其实,虽有遗嘱而依然纷争的案例世上并不少见。国家有《继承法》在,对无遗嘱的情况早有“法定继承”等规定,所以无遗嘱也并不算法律瑕疵。

南师并非仓促离世,以其智慧学识,要留一份完整、清晰的遗嘱,绝非难事。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这样的观点:遗产处理国家既有法律规定,自不必多言。而南师更重视的是“法”(即其生前的著述文章、道德思想),而且早已将“法”公之于天下,“吾无隐乎尔”,是否受益全靠学人各自努力,又何须再多言。

如若再问,对于身后事,南师真的没有任何的交代吗?

我的理解,南师一辈子潜心佛学,又深谙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要义,其对死生、名利、传承的看法、观点,散见于生前的言传身教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师是以其独特的方式,留下了广义范畴的“遗嘱”、“遗言”……

1、“无门、无派、无弟子”

南师生前即对一些人以自己的“入室弟子”、“接棒人”、“衣钵传人”自居,甚至招摇过市、骗名敛财深恶痛绝,故作出了“无门、无派、无弟子”的公开宣示。并说:“凡自称是我南某人‘弟子’、‘接班人’的,都是‘冒牌货’,是‘骗子’”。而在另外一些时间、场合,南师忆及自己的老师袁焕仙居士当年曾经对他说过的话,袁说:“怀瑾啊,我现在可以轻松了,因为我已经找到你可以接我的棒了,而你今后就苦啰……”。言下之意,袁老先生对文化式微、后继乏人早有远虑。也听得出,南师对自己的学生中,无人可以承继事业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和失望。

2、“谁也别想‘鸡犬升天’”

记得2012年5月的一天晚上,在太湖大学堂的餐厅课堂上,南师说及:一部《论语》使孔子万古流芳的同时,也让其一众弟子青史留名。南师由此而对身边的学生正色道:“哪天我走了,你们谁也别想跟着我‘鸡犬升天’,我一个衣角也不让你们拽着……”。此言既出,满座寂然。从中不难看出,南师对于身边学生的态度非同一般的严厉,他是不希望看到后来者扛着自己的“招牌”沽名钓誉,而是应该凭藉自己的真才实学,去开创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

3、“教育无用”论

南师一辈子,阅人无数,也育人无数,所谓“有教无类”。在他看来:教育者的工作,是要因材施教,而不是只挑选优质的学生来教。因为,越是愚劣顽的学生,才更需要帮助和教育,教育也才有意义。这也就能理解,南师身边的学生,并非个个“根正苗红”,恰恰是“良莠不齐”的。

而在南师晚年,又常常生发“教育无用”的感慨。可见,他对一些学生虽经悉心教育,却终秉性难移,收效甚微。这也正是他在88岁高龄时,仍坚持创办“太湖国际实验学校”的一大缘由,就是认识到教育必须要从孩童抓起。而在他看来,成年人的教育,由于底色已经“染污”,很难再有根本的转变。

4、“自欺、欺人、被人欺”

在南师的课堂上、作品中,经常可以听到、看到他引用前人的这段话,并认为是“极高明的概括”,就是“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

以南师的智慧和经验,应该早已想到了自己的生前、身后,同样也会与“自欺、欺人、被人欺”相伴,既然是“任何人”,也就概莫能外了。南师的学生、身边人中,自然也不乏“自欺、欺人”者,而南师本人及其后人,也难免不“被人欺”了。

5、“捏紧拳头来,松开双手走”

关于生死、关于人类“贪嗔痴”的本性,南师早有精妙的阐述,他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捏紧了拳头来,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抓到自己手上。但每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时,都是松开了双手的,什么也带不走……”

6、“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初听南师引述前人的这两句诗文,内心颇觉震撼:为什么书读多了,人却做“小”了。也曾听南师说过:书读的多,并不代表就是有学问。相反,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妇、老汉,只要其做人对,做事对,就是真有学问的。而当下的某些情形,恐怕非此不能解释了。作为追随南师多年的身边人、常随学生,自然应该算是“读书人”了,而在具体的利益面前,其中少数人的境界、操守,却甚至不如寻常百姓、乡野莽夫……

7、“天下为公”

南师生前最后那年,题写了这四个字。这是他一生的心愿、行履的写照,更是对学生、后人的叮咛和“遗嘱”。南师后人,也作出了“将所继承南师遗产、遗物捐赠国家和社会公益”的公告,这是他们基于法定权利的自由选择,也秉持、体现了南师“公天下”的情怀,当可告慰南师在天之灵!

我们常说:“事师如师在!”南师的离去,未尝不是留给大家的一大功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交代和答卷。也许,我们更应该去认真领悟、积极践行南师留下的这些“文字般若”……

最后,愿以南师生前引用的一首古诗,与大家一起自警、共勉:

书扇示门人

(北宋范仲淹)

一派青山景色幽

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

还有收人在后头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