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甲剎 泉州承天寺
佛教
佛教 > 正文

闽南甲剎 泉州承天寺

泉州承天寺(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妙传)

泉州承天寺(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妙传)

1990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六),泉州三大丛林之一,享有“闽南甲剎”之誉的泉州承天寺张灯结彩,佛旗飘扬,香烟缭绕,钟鼓奇鸣,海内外高僧大德及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云集承天寺,隆重举行了重建落成暨开光典礼。十年浩劫中几成废墟承天寺修建一新,千年古剎焕发异彩。

承天寺,又称月台寺,位于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置僧田九百石,益以招庆院废产”。初名南禅寺。

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佑年间(1056—1063)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宋时承天寺香火兴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篷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等十景。

元朝至元年间(1279—1294年)建七级佛塔。明朝时,先后有原铺、道陵、智庄、得众、至昌、宗彬、慈灼等僧人驻锡承天寺,多有建树。清朝初年又加以重修。承天寺鼎盛时期,有殿宇40余座,田产千顷,僧众1700多人。全寺问地面积75亩,约5万平方米。

清朝末年,承天寺衰败,颓垣碎瓦,凄凉满目,后云果、转薄、转溥、瑞明诸法师共同发愿进行修葺,并增建寮房僧舍,丹青炫烁,焕然一新。

一千多年来,承天寺数度兴衰,十年浩劫,几成废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1982年,泉州市做出修复包括承天寺在内的一批历史胜迹的决定。曾在承天寺卓锡、当时任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的住持、会泉法师弟子宏船法师及爱国华侨箦极捐资对修复工作给予支持。修复工程于1984年春动工,经过五年多的紧张工作,第一期工程于1990年完工,并举行了开光典礼。

重建后的承天寺殿堂高阁,垂檐飞甍,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寺的中轴线全长300米,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侧重建有禅堂、祖堂、龙王殿和僧舍等。

承天寺的山门面西,高悬题有“月台”字样的匾额,为硬山顶三开间建筑。传说历史上“月台”二字时竖时横,有“月台倒影”之奇。

进入山门,是一条百米石砌甬道。两边粉墙高立,植有五株老榕树,七座石塔分立于榕树之间。这里高大的榕树从不逾墙,有“榕不过墙”之奇观。第三、四座塔之间竖立着一块花岗岩石碑,刻有“蝇不朝天”,据说历史上苍蝇停歇在此碑上,只只头皆朝下。

天王殿南向,位于甬道尽处,单檐三开间。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成的石经幢,幢顶外有一小石狮,传说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条,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门,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

弥勒殿为歇山重檐五开间建筑,高1.5米,寛2米。殿内供奉着弥勒佛,以香樟木雕刻而成,为重修时新塑。这里还供奉着韦驮和哼哈二将。

弥勒殿前有宋代石塔和石经幢。左右钟、鼓楼对峙,为攒尖顶重檐建筑,楼顶藻井结构复染被称作“蜘蛛结网。”

以钟楼、鼓楼始,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150米的长廊,连接着弥勒殿、大雄宝殿和法。廊壁上塑有脱胎浮雕赭色高达2米多的二十四诸天像,别具一格。

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传说台湾一僧人手托此塔云游四方,一日双塔不翼而飞。后这位僧人在承天寺发现了这对宝塔。

大雄宝殿为歇山顶重檐五开间建筑,雄伟庄严。殿内供奉着三世佛、迦叶、阿难、护法诸天、十八罗汉、四大菩萨及开山祖师等塑像,都为这次重修时新塑,妙法庄严。

法堂内供奉着承天寺的镇寺之宝—隋朝铜铸阿弥陀佛像,像高2米,重1吨多,是国内罕见的古佛像。法堂两旁的护廊上彩绘着十二幅精美的佛教故事壁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