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禅不仅可以坐 还可以“听”


来源:凤凰网佛教综合

如果我们能够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和别人的沟通会事半功倍,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有了保证,矛盾、斗争、争吵会减少,误解会消除。

以一颗“空”的心去倾听(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我们可以坐禅,可以行禅,我们的耳朵听,也可以禅修。

当然“听”所关联、所培养的不仅仅是禅修功夫。在生活中,首先是我们和其他人之间的沟通问题,人和人的沟通主要是用语言,语言的接受就是靠听。佛经里讲娑婆世界的众生比较发达的是耳根,也就是说,接受信息比较重要的渠道就是耳根。

所以,人和人的沟通,听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要养成一种好的倾听的习惯。要了解一个人的心态,了解他的意思,就倾听他说话,要少说多听,而不是多说少听。这就是在你的时间分配上说话占的比例少一些,听对方说要多一点,这样你才能了解他,了解他的意思、他的状态。一个有着良好倾听习惯的人,在和别人的交流中应该没有障碍。

以一颗“空”的心去倾听

这种倾听的习惯,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颗开放的心、一颗空的心。

什么是空的心呢?就是你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先要把心里的很多先入为主的见解——预想的东西、假设的东西、道听途说得到的印象,放到一边。其实别人讲话,你以空的心,专注地听,是一种非常好的禅修。因为那时候,心里没有什么杂念,在听的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分别,只是纯然地、客观地去倾听。这种习惯的养成,既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人必要的修养,也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首要的沟通技巧。

人和人的误会,有时就来自于你没有听清对方的话,或者来自于其中一方不愿意听对方讲话。生活中两个人吵架,经常会讲一些话,我们来分析一下:有的时候说,“住口!”意思是不要讲了,我不想听。当你不想听的时候,矛盾就来了。还有的时候会说,“你听我说”,经常重复这句话。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种愿望,希望别人倾听他讲话。

聪:耳朵 名:眼睛

再看一看,汉语有一个词叫“聪明”,“聪”说的是耳朵,“明”说的是眼睛。耳朵倾听的能力,人和人有很大的差异,它其实构成了我们的智商,构成我们的基本素质。有的人听很长的一篇讲话,他能够八九不离十地复述,记住大意,你看这耳朵厉害吧?有的人接听一个简单的电话,可能抓住一个信息,把其他忘了,记住后面把前面忘了,这是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听的能力问题。所谓聪不聪明呀,聪不聪,明不明,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我们在禅堂里打坐所培养的基本技巧,都可以在生活中运用。你听别人讲话是不是专注呢?这个专注,就是我们在禅修中通过数息、念佛、参话头等方法训练过的。在你听的时候,是不是能专注,能比较好地把你的心放空?——要完全放空,可能一时做不到,能够比较客观、比较开放、比较深入地去听,这其实也是在静坐的禅修中培养过的一种心态,不过你把它运用在“听”之中而已。

有时候 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

如果我们能够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和别人的沟通会事半功倍,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有了保证,矛盾、斗争、争吵会减少,误解会消除。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的很多奇妙的效果:很多时候人们讲话,并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讲什么——那往往是他被一种情绪俘虏或者被错误的见解左右的时候。

为什么我们禅七中要禁语?因为我们嘴巴的很多活动实际是受无明支配的,所谓“无明”就是一种盲目的力量、盲目的情绪、盲目的见解,身心内在的浮躁,在推动嘴巴在那里絮絮叨叨地说。

还有的时候,我们的心不够平直,我们讲的话和我们想的有偏差,想的是东,讲的可能是西了;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讲出来的意思不是自己真正的意思。

养成“听德”

凡此种种,对于一个有“听禅”功夫的人呢,就靠听,他都能够了解对方的真实状态。所以,以专注的心、放空的心去听,恰恰不会被听的内容所迷惑。

做管理工作的人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身边的人跟他讲很多的话,而意在言外,所以言外之意你能否听出来,这是个能力呀!还有的时候,言外倒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有他自己身心的很多困惑、很多状态,在他的语言中包搅着,你能否听出来呢?

所以,我们在平时,特别是跟人交谈交流时要养成这种“听德”,训练听的专注。以放空的心去听,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法门,里面很多内涵、很多妙处,需要你亲身去体会。

和娑婆世界最有缘的一位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有一个意思,就是观世间音声而得解脱。这个观世间音声的“观”,首先就是“听”。在这里为什么说是“观”呢?用心地听就是“观”。你能用专注和放空的心去听,那就是一种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成为我们观照的工具。而观照的能力,实在是来源于我们的心。

我们每天都在听。什么东西在听?听的声音有来有去,有生有灭,有大有小,有好话有坏话……但是据说有一个超越这生生灭灭、来来去去的真实、真相,和这些声音、和我们每天接触的六尘就在一起,我们如何去认出它来?

倾听,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的,我们原来并不会。倾听,也并不仅仅是我们在生活中要加强沟通的技巧,它确实就是我们下手用功的地方。

本文节选自《禅》刊

[责任编辑:徐上杰 ]

责任编辑:徐上杰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