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学诚法师澳洲演讲关键词:佛教的世界责任


来源:凤凰网佛教

2018年4月14日下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学诚法师在澳大利亚南天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典礼上发表演讲,学诚法师演讲的题目为《人类文明新生与佛教的世界责任》。

2018年4月14日下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学诚法师在澳大利亚南天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典礼上发表演讲,学诚法师演讲的题目为《人类文明新生与佛教的世界责任》,学诚法师在演讲中,有一些特别重要的“关键词”,展示了全球化时代佛教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观点。

学诚大和尚在典礼上发表了“人类文明新生与佛教的世界责任”主题演讲(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从“线性”文明史观到“圆形”文明史观】

自17、18世纪以来,以“科技”与“理性”为核心驱动和价值衡定的现代文明模式,从欧洲发展起来,并以超越所有传统文明的优势心态,从西方走向东方,从欧洲扩及全球。由此衍生出的文明史观,是以西方现代文明为价值原点,然后倒推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文明,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从落后到进步、从野蛮到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线性”文明史观。

这种文明史观带来的一个连锁反应是:用现在否定过去、用未来否定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成了相互对立的概念和存在。而一旦丰富多元的人类文明被置入这样一个对立式时间序列,将必然导致当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否定和抛弃,同时会导致现代文明向所谓的不断“进步”做无休止的追逐,这种追逐的现实体现就是科技的不断升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无穷改造和人类对自身欲望的无尽满足。

“线性”文明史观带来的另一效应是,单一文明模式、单一文化价值观的全球性复制,由此无可避免地激起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文明冲突”论因之而兴起。

然而,全球化的不可逆转和不断深进,悄然间正在将这条充满对立、矛盾、冲突和未来不确定性的脆弱的人类文明之“线”,慢慢围合、凝聚成了一个“圆”。从“线”到“圆”的改变,预示着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转型。全球化塑造的“圆形”文明史观,前所未有地赋予了世界不同文明重新看待“他者”、省思自我、以人类整体文明景观为价值参照系、以人类共同福祉为利益抉择标准的全新契机。

但是,我们也看到,人类虽然已经置身于同一个时代大舞台、生活于同一个“地球村”,但那个文明互鉴、人心相通、命运相连的全球“同心圆”还没有真正描画出来。它有待于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人们超越相互对立的旧格局,体悟缘起相依的新世界。

学诚大和尚演讲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从“二元对立”的世界到“多元一体”的世界】

支撑“线性”文明史观、“文明冲突”论的,其实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从个体到族群、从信仰到文化、从时间到空间,全都具有界限分明的排他性和对立性。个体的排他导致自我中心主义,群体的排他导致种族主义、民族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信仰的排他导致宗教迫害、宗教战争,文化的排他导致文化保守、文化殖民,时间的排他导致割裂历史、抛弃传统、迷信“进步”,空间的排他导致地区冲突、民族纷争、国家战争……可以说,只要不改变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类世界就没有实现真正和平的一天。

以缘起性空的眼光看世界,我们会发现,原来所有的人事物、所有的因缘现象,都是同时共存的,而不是异时互斥的。

当我们真正拥有了佛教缘起性空的智慧,就会发现二元对立的世界并非世界的真相。这种智慧会给予我们超越对立的勇气,帮助我们接纳一个多元的世界、一体的世界。 

典礼前,学诚大和尚一行参观南天大学(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打破文明的“轮回”之圈】

世界是缘起的,缘起即世界。缘起可以是现实,可以是历史,可以是传统,可以是未来,可以是本土民族和文化,也可是外来民族和文化。

无论是原始的土著文明,古老的亚洲文明,还是现代的西方文明,都是我们要去正视、尊重、理解和善待的缘起。

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新文明,不应把科技和经济作为衡量文明程度的唯一指标,而应将人类的心灵觉悟、道德提升、精神幸福视为终极目标,将人类身与心的协调、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和睦相处、同生共荣,视作文明程度的核心指标。由此让封闭型文明转变为开放型文明,让排他型文明转变为包容型文明,让单一型文明转变为多元型文明,让独尊型文明转变为学习型文明,让自利型文明转变为互利型文明。这种文明的新生需要对缘起世界的完整体认,需要建立自他一体、利他即自利的全新价值观。而究其实质,则更需要对人的本质意义的重新认知。因此,人类文明的新生,必然要回归于人本身,回归人的心灵源头,以“心文明”的构建为契机,推动整体人类文明的转型与新生。

学诚大和尚在南天寺大雄宝殿(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以“心文明”重建人类文明体系】

以道德自觉、真理体认为终极追求而构建起来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变迁中,始终将自身文明的走向紧密围绕于人的本质存在(“明德”)和内在需求(“明明德”),由此既保持着与时偕行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又秉持着一以贯之的内在连续性,遂缔造了东方“心文明”的典范。在科技日新月异、世界瞬息万变、文化价值多元的今天,植根内在德性的“心文明”,有助于现代人类从人的本质意义上去把握世界、重建文明。 

延续5000年的中华文明,犹如灯火代代相传。而拥有2000年历史的中国佛教,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传灯人角色。

中国佛教为“心文明”注入的悟性特质,让人类文明拥有了对内的无限自由性和对外的无限开放性,从而能够帮助人类超越内心的观念对立、化解外部世界的现象对立。如果以“心文明”为导向,以开显提升人的悟性为旨归,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明就有望超越一切对立模式,获得前所未有的会通与新生。 

【佛教在人类文明新生中的世界责任】

凝结着儒释道文化核心精神的东方“心文明”,以其特有的内在觉悟特质和缘起性空智慧,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反省、重构和世界多元文明的和谐、融通,具有重要的价值参照意义。而佛教作为“心文明”的代表,更有责任将古老的智慧引入现代文明的视域,让心灵觉悟的力量成为人类文明新进程的向导和驱动力,为人类文明的新生担负起世界责任。 

【以“心文化”融摄引导科技文明】

近十几年来,我们创造性地将互联网、动漫、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古老的佛教智慧融为一体,研发出充满人性温暖和灵性禅意的“贤二机器僧”,并以OCR技术进行汉文大藏经的校勘,通过这些充满创意的积极行动,让科技成为诠释心灵、传播智慧的工具,并引导科技朝着人类觉悟的终极目标健康迈进。 

学诚法师演讲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以“空性”智慧融合会通东西方文化】

全球化时代是东西方文化大交流的时代,也是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念相碰撞的时代。如何让东方和西方更好地彼此理解,并找到殊途同归的人类文明根本性出路?也许佛教的空性智慧可以成为沟通不同文化的心灵纽带和共同话语背景。

从19世纪以来,佛教的种子便已随着华人淘金的热潮传入了澳洲大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从中国赴澳大利亚弘法的佛教先行者们,以不懈的开拓和真诚的奉献浇灌着这片热土,使佛教和东方文化在澳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已经成为净化人心、服务社会、融合文化、传播智慧的正能量。佛光山创办的南天寺和南天大学,即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如今,中国佛教正在通过开展汉文大藏经的校勘、翻译,开办多语种网站、微博,组织“世界佛教论坛”,参与国际性宗教对话和文化交流,建立海外道场等方式,让中国佛教和中华文化更广泛地走向世界各地、融入世界文化。

【“心文明”、新发展】

佛陀、孔子、老子,东方圣哲们以智慧创造的“心文明”,从不把物欲的最大化满足和知识的最大化积累作为人类文明追求的目标,而是把内在觉悟本性的最大化彰显与发挥,视作文明的终极目标、和平的根本保障。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也应当把“心法”的传承、“心文明”的构建作为对圣贤的效学和礼敬,希望每个人都能以觉悟的光辉照亮自己、照亮世界,让人类文明之光烛照寰宇、永不熄灭。

(凤凰网佛教根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在澳大利亚南天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典礼上的演讲整理摘录)

[责任编辑:徐上杰 ]

责任编辑:徐上杰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