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道慈法师:以三风精严自利,以慈悲济世利他


来源:凤凰佛教

编者按:2017年6月15日至20日,由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发起,中国佛教协会、加拿大佛教会、美国佛教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加美三国佛教论坛》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中加美三国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各级政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大和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编者按:2017年6月15日至20日,由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发起,中国佛教协会、加拿大佛教会、美国佛教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加美三国佛教论坛》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中加美三国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各级政要、相关社团及护法居士近万人齐聚多伦多,围绕“圆融中道,持久和平”的论坛主题展开讨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法师出席论坛并提交了《以三风精严自利,以慈悲济世利他》的主题论文。道慈法师通过论文浅析庄严观音菩萨道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功与用,论文的全文如下:

菩萨,梵文“Bodhi-satta”,音译菩提萨埵,旧译道众生,新译觉有情。从字义而言,即“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故,是名菩提萨埵。……如是人为一切众生脱生老死,故索佛道,是名菩提萨埵。”意指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众生,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救世悲怀为其表征,实践四摄六度等妙行,不同程度地圆成自觉觉他的大乘圣贤。因菩萨所具的慈悲胸怀、无上智慧、无量神通,以及自利利他、不住生死及涅槃的行愿,而使娑婆大众对菩萨倍生亲近和恭敬。

亲近和恭敬的结果是信仰,信仰需要具体对象作止归。故此,对汉传佛教信众而言,大众的菩萨信仰自然而然地汇流至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悲观音和大愿地藏等四大菩萨身上。或是向往菩萨的灵感与神异,或是向往菩萨的慈爱与悲悯,都是人们对菩萨行愿的认同,也是对菩萨信仰的坚定。这种认同和坚定,揭示了无论是菩萨行愿,还是菩萨信仰,

皆是以利乐有情、服务社会为其核心本质,当然,这也是在佛教发展历程中,菩萨行愿、菩萨信仰得以不断发展、不断弘传的根本原因所在。

正因为如此,菩萨精神和菩萨信仰早已超越了宗教的框架和束缚,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遍及各处的大众文化现象。以观音菩萨为例,其已经涵盖了除宗教外,诸如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对哲学、宗教学、考古学、医药学、建筑学、历史学、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工艺等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殊胜的、鲜明的观音文化。立足于此,去思索菩萨精神、菩萨信仰所具有的功能、作用和价值,进而反思菩萨道场如何是庄严,如何是严净,就不难发现其判断标准,就是菩萨发心与行愿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践行。以菩萨发心与行愿为唯一文化内核,其既对菩萨道场自身建设与发展明确了标准与要求,同时也使菩萨道场对芸芸大众和社会发展具有了价值和意义。

以观音菩萨道场来说,自上世纪80年代妙善老和尚中兴普陀以来,普陀山便立足观音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谨严山风、端正道风、兴盛学风,以精严三风自利,以慈悲济世利他,想菩萨所想,言菩萨所言,行菩萨所行。对内先后推出了“三统一”、“三三制”等治山管理模式,促使道场妙好庄严;对外以观音菩萨慈航普渡为己任,

践行菩萨大悲行迹,寻声救苦,有求必应。为如何使菩萨道场得其所哉,菩萨精神得其所哉,菩萨信仰得其所哉,并作用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于大众而言,自度自利无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戒可守。若把菩萨道场看作个体,则如何用心、如何修持、如何规范就是其自度自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普陀山几代和尚悉皆提出“香火兴寺、文化兴教”的用心所在,其香火所指,无非佛事传统;其文化所含,无非道心修持。故此,作为观音菩萨道场,如何以山风、道风、学风体现和彰显其名山内含、办道所在,可以说是不可稍纵、不容懈怠的修行功课,因为它不仅是对本山僧俗的无声熏习,也是对本山主旨的无言展现,更是对无量大众的垂范说法。

山风需要制度来保障。普陀山为此先后提出“三统一”和“三三制”概念,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增上,共同成就了普陀山独特的管理模式。对于“三统一”,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市场经济大兴其道,很多人利益至上、金钱第一的时代,面对如何砥柱中流,如何如如安住,这个不仅是佛教也是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时,普陀山开创性地提出的崭新概念。“三统一”即指“人事统一调度、财务统一核算、修建统一规划”。使普陀山能够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科学整合资源,合理安排开支,进而可以全力为教界和社会做大事、做好事。其后,普陀山又对“三统一”作了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一个法人、二级管理、统分结合”的管理机制,进一步避免了全山各寺庙的利益竞争,杜绝了各种各样的唯利恶行,从而使全山步调统一,各寺安住本位,各人精进修行。对于“三三制”,其是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以后,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针,坚持中国化方向和法治化要求,秉承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深入挖掘中国佛教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并对之做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阐释。普陀山在清晰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当代佛教和僧团的时代使命,坚持“三统一”的前提下,进一步总结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管理模式。“三三制”即指“精严佛事,弘法利生;安心办道,信解受持;护持常住,庄严道场。”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鼓励和保持部分常住依照佛事仪规,从事传统型水陆佛七、普佛焰口等经忏佛事,以坚持五堂功课、规范经忏佛事、严净规约戒律、维护六和敬来展现山风和道风;一方面鼓励和保持部分常住一心修持,精研教理,摒弃杂念,克期取证,结合自身根机,或闭关、或阅藏、或念佛、或坐禅,说法演教,普度众生,并以此来续佛慧命,传佛心灯;一方面鼓励和保持部分常住管理寺院的日常寺务,发弘誓愿,护持修行,成就大众,并以此使菩萨道场法轮常转,佛日增辉。

道风需要修持来实现。佛教能够长期存在于世间,被社会认可和需要,被大众所接受,经久不衰,靠的就是严谨的道风。对此,普陀山提出了三个“要守”:一是要守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努力把佛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二是要守戒律,以戒为师,深信因果,整肃僧仪,纯正道风,严谨持戒、精进禅修,并在弘法利生中出淤泥而不染,树立出家人清净庄严、超凡脱俗的形象;三是要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有《百丈清规》《金山规约》,今有丛林寺庵各项规章制度和常住规约,以及寺院岗位制度等,要以此为尺,不逾不越。通过以上三个“要守”,实现自重自爱,克己律己,坚定信仰,防微杜渐,常扫灰尘,清净受持。学风需要自律来树立。不忘初心,不忘本分,自觉承担“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重担。不忘初心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大悲心,大悲心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决心。只有通过不懈地修行,才能珍惜人生,认识人生,把握人生,圆满人生,才能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古人云:勇猛心易发,恒常心难持。真正修行要年年如是、月月如是、日日如是地保持最初的勇猛心,持之以恒,

则成佛有余。

如是三风精严,上下合敬,思同思、愿同愿,修同修,证同证,则普陀山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大众眼中寺庙林立、香火炽盛的佛教名山,而俨然成为了有修持、有功用的菩萨化身,她清净自在,威仪具足,她慈航坚固,殊胜庄严。

菩萨以“六度万行,化身百亿”践行着“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度人舟”的利他悲行,普陀山所行所做亦如斯,用诸善巧为普罗大众作阿兰若,为万千善信作得度因。用慈悲心、勇猛心、智慧心广施善巧,慈悲济世,以令常住安心办道,用功修行;令护法欢喜赞叹,一心向佛;令大众求有所应,离苦得乐。这不仅是以观音事为己事,以观音愿为己愿,功在社会、利在大众的切实作用,更是具大悲心、行菩萨道的菩萨道场,为度他利他所应做当做的唯一事业。

悲悯以布施为先。普陀山通过“妙善文教慈善功德会”这个慈善平台,数十年如一日,积极实践观音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寻声救苦、有求必应的济世利生精神,以财帛为慈悲载体,以布施为善因善种,大力开展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在扶贫济困、助学助残、大病救助等各个方面做了不计其数的应化,可以说是寻声而至,应求而施。此外,普陀山以大众所需为己需,以大众所求为己求,使四众弟子闭关有关房,阅藏有藏经,禅定有禅堂,持名有念佛堂,听经有普门讲堂,为自利者施予方便,为修行者提供助缘。弘教以教育为先。普陀山在应缘行教、四海广弘的同时,深知振兴佛教重在人才。故此,普陀山于上世纪80年代即极具担当地创办了佛学院——普陀山佛学院,旨在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能够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具有中高级佛学理论基础,对天台宗有一定造诣,献身于佛教事业的年轻僧伽。其后,普陀山佛学院于2011年升级为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经验,尤其是和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巴利语与佛学研究院研究生的合作办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办学的双轨制教学体制的探索成功,遂成为佛学院未来发展的范本。这使得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不仅可以卓立于国内各佛教院校之前列,也已被社会各主流学府所接纳和认可。在至今近30年的教育历程中,普陀山业已为佛教界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高级僧伽人才。

度众以庄严为先。普陀山除致力丛林建设之外,如今正在全力打造当代佛教建筑的传世之作和观音信众的心灵家园——观音法界。法界将是呈现观音信仰的平台,培养佛教人才的摇篮,度化四众弟子的心灵家园。其既是佛教建筑的传世之作,又是普陀山观音文化的博览园和弘法中心。它通过文字搜集、传说编纂、宝像征集、典籍整理等,使艺术品位、人文价值与纯正信仰实现高度统一,真正把普陀山变为娑婆净土和世外桃源。

如是着眼大众所求,聆听大众所愿,应其所需而布施以财、法、物等,使“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的观音悲怀变为真现实,让普陀山真正成为世人精进修持的依止处、世人暂息众苦的三摩地,使观音信仰成为信众心中真正的依怙。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都在飞速地发展,而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却空前地空虚和迷茫,时代发展了,可战争却没有平息,在这个世界不宁、人心不安的时代,菩萨信仰如何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服务社会发挥作用,如何令“悲智愿行”的菩萨精神在大众心中生根发芽,进而使人心安宁、社会严净,这才是对践行菩萨精神最好的思索,更是对弘扬菩萨信仰最好的命题。而此中答案,或许就在人们常诵的那首发愿偈中:“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行菩萨道,可以说是一语中的。人们面对把“悲智愿行”具象化的菩萨,以往更多的是在与之对话,期盼菩萨的示现与救度,赞叹菩萨的灵感与神通,抑或是更多地分析和研究菩萨个体的次第和修证。但如今,我们每个人、每个集体都更需要发慈悲心、担当心、勇猛心、精进心,以菩萨精神为己之精神,以菩萨悲愿为己之悲愿,以精严三风自利,以慈悲济世利他,行方便布施,用善巧度众。如此一来,则每个人、每个集体都将是菩萨化身,自此而后,则每个人、每个集体的境界必将会不同,志趣必将会不同,最终,整个社会亦必将会不同。

总而言之,如何使菩萨精神有助人心和善、人际和顺,使菩萨信仰有助于社会和睦、世界和平,从而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功用呢?此处借用世界佛教论坛宣言中所说的一句话:虚空有尽,行愿无穷;随愿所成,行愿合一。

[责任编辑:邢彦玲 PFO003]

责任编辑:邢彦玲 PFO003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