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云南一寺院古井600年不枯竭 井水四季清澈见底


来源:凤凰佛教

勐角金龍寺西南有一座山,山脚下有一古井,井水一年四季清澈见底,下再大的雨也不会浑浊,遇到再大的干旱也不会枯竭。

龍塔古井(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提卡达希)

龍塔古井(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提卡达希)

龍塔古井简介(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提卡达希)

相传公元1380年(傣历742年),勐卯(今德宏瑞丽)的傣族,因地方动乱,逃难到勐角董,他们中的部分人落籍勐角。勐角(傣语古玛拉塔,意即傣族最先开创居住的地方)。

勐角金龍寺西南有一座山,人称“神龙白虎山”,山顶原建有一座佛塔,傣语称“哇广姆”,译为“佛塔寺”,佛塔由一座主塔、四座副塔组成,该塔毁于20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在东北方山脚下,有一眼远近闻名的古井,井水一年四季清澈见底,下再大的雨井水也不会浑浊,遇到再大的干旱井水也不会枯竭。古井水源出自地下,源头远,无污染,所以井水永不枯竭,水质清冽甘甜,深得附近十里八乡村民的青睐。

提起古井,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630多年前,傣族定居勐角时,勐角坝的百姓吃水还很困难,人们用水要到几里地以外的小河去挑。为了方便百姓取水,金弄寨就在村东头打了这眼井,自从金弄寨这眼井打好以后,附近的乡亲纷纷到金弄寨打水。遇到枯水季节或干旱之年,井水常常不够用,金弄寨的村民也经常用不上水。为此,金弄寨起了私心,不想让附近的乡亲来打水,但乡里乡亲的又不便直说。于是,就给水井安上门,上了锁。但由于缺少取水点还是有许多人半夜三更就来到井边排队等待开门打水,有的人没有耐心,就擅自打坏门锁取水。因此,还发生了多次纠纷。时间一长,到金弄寨打水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不久之后,金弄寨的井水莫名奇妙地变得浑浊起来,水也不像从前那样清凉甘醇了,到了后来,根本无法饮用了。金弄寨民众觉得十分奇怪,头人就到佛寺将此事告诉了住持,德高望重的召弄(大长老)听完头人的诉说,又到井边看了看后,告诉头人说:“井水要让许多人经常使用,才能把水用活,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嘛!”

听了召弄的解释,头人命管水之人把井门拆除,恢复原状。慢慢地金弄寨的井水又变得清澈甘甜了,水井旁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600多年来,古井年复一年地给十里八乡的乡亲带来无尽的清凉与甘醇。

今天,在党的爱民、惠民政策指引下,家家通了自来水,村民百姓用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这口井已不复从前,伤痕累累,变成了一个历史遗迹,它曾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傣家子孙,它是一种历史,也是一种文化,更是生命延续的象征,理应得到保护与传承。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修桥铺路挖井功德无量,修水井是善事中的善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傣族是一个喜水、爱水、敬水的民族,傣族与水的关系比其他民族更为密切。在傣族心目中,水是生命的源头,是圣洁和美好的象征。

2014年金龍寺住持提卡达希长老倡议修复金龍古井,同时恢复在文革期间被破坏的佛塔,把佛塔建在古井头上,采用傣族水井塔的建筑风格,并给水井取名为“龍塔古井”。主塔高6米,主塔周围有四座高3.6米的副塔。由施主罗忠贵、鲍叶佬合家布施功德的方式,修复工程于2014年12月18日动工,历时217天,于2015年7月22日落成竣工。成为傣族佛教文化的经典建筑,有效地保护了勐角的历史文化遗址,为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