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金玉:佛教慈善——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
2009年11月19日 16:52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温金玉第八届觉群文化周上发表了《佛教慈善——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的主题演讲,演讲摘要如下: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最为扣人心弦的篇章。几大宗教文明,千百年来,哺育和引导了人类的生长和繁衍。在文明初期,无论是澳大利亚人的图腾崇拜,非洲居民的祖先崇拜,古埃及的法术,印度历史上的婆罗门思潮,还是古希腊的阿波罗神,古罗马巍峨的神殿,以及释迦牟尼的创教,基督教的起源,无不说明了人类的生活在宗教中的投影,同时宗教世界的东西又补充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纵观数千年,宗教如同大海之浩瀚,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

当天灾人祸突如其来时,是宗教给予了人们精神上的慰藉;当伤痛欲绝无路可走时,是宗教给予了人们黎明前的希望;当一个人呱呱坠地时,是宗教用圣洁的洗礼让他睁开眼睛,来发现这个精彩的世界;当一个人弥留人世时,是宗教用安祥的助念给予他临终的关怀,告诉他一路走好,前面还有一个更加美好宁静的世界。宗教陪伴着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一直走到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人类不能漠视宗教文明的存在,因为到今天为止,我们对全球文明区域的划分,依然以宗教信仰来区别,如“佛教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基督教文明”、“儒教文明”等。阅读《洛阳伽蓝记》,可以看到佛教为城市文明带来的气象:“昭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摸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浏览古籍,我们依稀感受到云冈石窟与平城文化、烟雨中的四百八十寺与南朝文化、隋唐佛教与长安文明的互动影响。

如今,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举办的前夕,我们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来讨论,会发现,“和谐宗教,让城市更美好”的呼声同样能够汇入和谐共进的主旋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令世人瞩目,各大宗教也相应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健康发展,宗教活动场所在逐步开放,教团建设也稳步推进。但在社会公共领域中依然有许多人不能正确理解宗教的真谛,没有认识到宗教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对宗教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解与偏见。然而,在宗教活动中,宗教慈善之举却始终如一地成为社会各阶层皆予认同的一种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模式。尤其是都市佛教,较多地成为社会人群关注的焦点,其慈善之举便成为让更多人了解并理解佛教慈悲济世、弘法利生本怀的最好渠道,可以说,慈善是都市佛教通向社会的一扇窗口,宗教慈善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佛教本怀的表达

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弘法利生,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弘法就是以正法来根治人心,即陶冶灵魂,提升人性。利生就是与乐拔苦,慈悲喜舍,利乐有情。而慈悲正是佛法的根本精神,也是利生的最终目的。弘法与利生是互动的,弘法可以使众生明了惜缘、知苦的生命实相,利生可以让有情更懂慈悲报恩的佛教本怀。

慈悲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慈与悲本为二个独立的概念,最早佛教只强调慈,稍后才以慈悲并称,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慈悲在小乘佛教中,原为五停心观之一,主要对治嗔恨心较重之人,所以慈悲观在小乘中是一种修行法门。到大乘佛教时,为了突出慈悲的深意,便将慈悲由修行法门提升为佛性的地位,体现了大乘佛教对慈悲的重视,所以大乘佛教认为证悟成佛必须要透过“慈悲”的实践来实现。大乘佛教认为,只有智慧而没有慈悲,就会流于独善其身,佛陀的根本精神并不是教导众生只为自己着想,慈悲利他才是如来的本怀。中国佛教信仰结构最终确立菩萨信仰为主体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大乘菩萨的慈悲特性,最典型的表达是悲智双运,就是三轮体空的慈悲即:施者是空,受施者是空,所施物也是空。大乘菩萨的慈悲是建立在空智思想基础之上的。在大乘佛教中,将慈悲分为三种:即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众生缘慈悲是一般人伦道德的慈悲,法缘慈悲是宗教性博爱的慈悲,法缘慈悲是基于佛教缘起思想的慈悲,是能施与所施自他不二、能所两忘的慈悲,以无所施而施,无所与而与的方式来行慈悲。

大乘菩萨的慈悲是无缘慈悲,无我是空,但慈悲不空,虽知无我而不断慈悲,故空而不空;虽行慈悲而不执有我,故不空而空。无我的慈悲不仅要消除人我的界限,还要提倡三轮体空的精神来实践慈悲的宗旨。也就是说行慈悲者须完全抛弃慈悲的观念,以超越慈悲的方式去行慈悲。因为菩萨行慈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要去满足众生的主观感受,而是在于为众生拔除最究竟的痛苦,走上解脱之道。

在传统社会中,佛教的慈悲理念更多地是落实在救苦救难、抚孤恤寡、修桥补路、赈灾济困方面,中国民众对悟空之理、般若心法,其实并无太多的参悟,而把其主要心思放在“功德佛教”的信仰层面上。

慈悲济世是传统佛教一直恪守的准则。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象一钩明月,照亮了人类的精神信仰空间。两汉之际,随着清脆的白马蹄声,佛法东来,从此华夏大地法海横流,佛光灿烂,寺塔林立,名僧济济。在两千年的悠悠岁月里,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与中国土著的传统文化儒道思想冲突、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三教合一的文化大厦,谱写了世界瞩目的文化篇章。今天,佛教的教义在全世界仍有极其重要和广泛的影响。特别是佛教所强调的慈悲、平等的理念,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精神,对于提升人类道德情操,促进世界和平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温金玉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