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坚法师:阿育王塔在中国
阿育王塔是安放佛舍利塔的代名词。佛教入中国以后,这一名词就被佛教界广泛运用,特别是随着舍利崇拜的兴起,阿育王塔成为与舍利相伴的建筑,以后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阿育王塔逐渐被各种不同名称的塔所替代,但是至今还有以阿育王为名的塔保留到今天。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四述曰:“摩腾谓汉明帝曰, 阿育王塔震旦有十九处。大士告刘萨诃,洛阳(圣冡)、建邺(长干),鄮阴(玉几)、临淄、成都五处有阿育王塔。今十九处不可备知,而考之五处。独鄮阴之塔,显示世间可获瞻礼。信乎海濒群生末代值佛之幸也。”《佛祖统纪》是宋代的著作,里面说的“摩腾谓汉明帝”,属于佛教初传我国最早的事情,时间在公元左右。该书明确提到最早的中国阿育王塔有十九处,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早在汉代时就已经出现了佛塔。但是我们现在只知道五处。
古人云:“惟佛塔之设,当必得亲佛所遗爪发齿骨一种,或积精力所成,如珠玑者。释氏皆所舎利者也,然后函以金石竁地而藏焉。因起浮屠于上,以表识之,是曰佛塔耳。诸所立者靡不然。”(《河南穆公集》)。北魏魏收撰写《魏书》,时间约在4世纪,晚于汉代400余年,比《佛祖统纪》早600年。《魏书?释老志》云:“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于后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日而就。今洛阳、彭城、姑臧、临淄皆有阿育王寺,盖承其遗迹焉。释迦虽般涅槃,而留影迹爪齿于天竺,于今犹在。中土来往,并称见之。”《魏书》是北朝的史书,与《魏书》同时代的南朝史书《梁书》则有云:“洛下、齐城、丹阳、会稽并有阿育王塔,可往礼拜。”之后的道宣法师撰写的《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亦云“今洛下、齐城、丹阳、会稽,并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南北两朝的史书同时记载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道坚法师
编辑:
邢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