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曾文:从宋代佛舍利崇奉看兖州兴隆塔舍利的出土
2009年09月14日 16:51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2008年10月,山东省文物局发布原秘藏于兴隆塔地宫的宋代崇奉佛牙舍利及相关文物出土的消息,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今年4月,承蒙兖州民族宗教局领导的好意,笔者参观了这些出土的佛牙舍利及相关文物。此后又拜读了山东大学历史系谭世宝教授受兖州市民族宗教局委托对这一发现所作的研究报告 ,收获良多。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媒体陆续报道中国不少地方在建设工程施工或修建寺院过程中发现佛舍利的消息,如北京、甘肃泾川、山西应县、陕西西安、临潼、江苏南京、苏州、广东广州、新州、辽宁朝阳等地皆有这种报道,而在山东继汶上县发布发现佛牙舍利之后,毗邻汶上县的兖州又发布出土佛牙舍利,而且二者皆是北宋时期供奉置于塔内的。

对历史上如此众多的佛舍利及相关文物的发现应当如何看待,如何给以正确的评述呢?笔者认为,佛舍利崇奉既然是中国历史上曾经盛行的佛教信仰现象,是佛教信仰和佛教礼拜的重要内容,就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佛教信仰情况来进行客观的考察和评述,还它以历史的本来面貌。

本文拟结合北宋前期的历史和佛教信仰情况,特别是佛舍利崇奉盛行的情况来对兖州兴隆塔佛牙舍利及相关文物的出土进行客观评述,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北宋前期社会和佛教传播概况

北宋王朝建立之后,首先加强以皇帝为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振兴文教事业。

在宗教政策方面,继北周严加限制佛教乃至采取禁毁佛教做法之后,宋前期几代皇帝不仅自己信奉佛教,而且大力支持佛教的恢复和发展。宋朝著名学僧赞宁编撰的《大宋僧史略》记载,朝廷扶植佛教、道教,规定“每当朝集,僧先道后;并立殿廷,僧东道西,间杂副职;若遇效天,则道左僧右”,反映了宋朝对佛、道二教的态度。按照中国“尚左”的传统礼仪,左(东)位表示吉庆,右(西)位表示凶丧。宋朝虽在总体上平等对待佛道二教,然而实际上对佛教是采取稍为优待的政策的,也许是因为佛教信众更多,影响更大的缘故。

北宋前期皇帝中,宋太宗著《妙觉集》;宋真宗著有《崇释论》、《御制释典法音集》、《御注四十二章经》、《御注遗教经》;宋仁宗著《三宝赞》、《佛牙赞》,或赞颂佛教,或诠释佛法,或提倡儒释道三教一致的思想,对朝野儒者士大夫有很大的影响。

北宋朝廷重视翻译佛经,继唐元和六年(811)中断译经170多年之后,恢复了国家译经事业。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立译经院(后称传法院)翻译佛经,经真宗朝,至仁宗景祐四年(1037),前后译出大小乘佛典243部574卷,直到徽宗政和三年(1113)仍有少量佛典译出。同时,除据唐代《开元释教录?入藏录》等经录刊印大藏经外,还陆续将新译佛经及天台宗、律宗和法相宗的著作入藏刊行。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杨曾文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