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圣严法师,您是“世之良心”!
2009年02月07日 12:39凤凰网专稿  【

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宗教所研究生导师刘元春教授

佛教说出世,是要学佛者达到内在超越而陶冶精神品格;佛教说入世,是要学佛者践行慈悲利世的誓愿而实现众生和乐的理想。出入自在,人天导师,普度众生,便是成就了佛果。学佛者的初衷,便是要拥有这种悲智双运的良心。圣严法师,就是佛门之楷模,世间之良心!

十余年来,我一直把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等著作作为教材,深受他佛教史观和佛学思想的影响。他的著作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来探讨佛教历史与思想的演变,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探求佛陀本怀,透彻佛法精神,“而使佛法活泼泼地成为人间的、一般的、实用的”。不过,他说佛法虽然提出“方便为究竟”,但是,“方便”绝对不是“随便”,而是要“以善巧的种种方法,达成便利众生悟入佛智的任务”!

我想,法师正是践行了他“方便”而不“随便”的理念,才使自己成为一位“风雪中的行脚者”的!为了佛法,为了众生,风雨兼程,鞠躬尽瘁……

2003年9月8日,在北京法源寺召开的“两岸第二届佛学教育座谈会”上,有幸拜见了法师,聆听了他充满深情的演讲。他认为,佛教教育应该重塑自己的社会形象,要改变以往守旧封闭的教育模式,佛教教育与现代教育一样,要有主体性追求,为了培养现代人才,其教育要具有全面发展、实现自我的人本化,民主参与、守法乐群的民主化,多姿多彩、活泼创新的多元化,知识普及、能力导向的科技化,立足本土、胸怀世界的国际化。显然,法师所说的佛教教育,已经不是那种狭隘意义上的“信仰教育”,而是一种“大教育”、“大关怀”、“大普化”,是“生命的教育”、“生活的教育”。从“四环保”,到“心五四”,都是要彰显佛法的真精神,为人生立心,为众生立命,为世界立本!

2008年7月14日,在参加“两岸慈善志业论坛”之后,参拜了法鼓山。当时,法师在医院治疗。但是,我们瞻礼、流连,无不感受到法师的精神气息。那生机盎然的生命园区,那自然清明的大禅堂,一花一叶,无不蕴涵着一位智者的深情,一位禅师的爱心。自然、协调、朴拙、简洁的建筑空间,没有奢华,没有张扬,没有喧哗,透射着他的大爱心、大精神、大境界——当我们伫立在“本来面目”的牌匾之下,蓦然警醒,佛法的“本来面目”就在这里!

记得圣严法师在《印度佛教史》第二章结尾,这样的描述佛陀的一生——

释尊成道以来,调护众生,善尽教化,不论处于何处何种环境之下,总是温和宽大,持之中道,他没有说过一句出于激越的话语,也没有有过一个诉之于情绪的动作。在他充满了悲悯之心的襟怀之中,同时也蕴蓄着无限的智慧之光,所以他不论处理什么问题,无一不是衡之于理性的考察。因此,佛陀是众生的慈父,也是人天的导师,佛之为佛者,其在于此。

这也许就是圣严法师孜孜以求的人生写照吧!

我们看惯了喧嚣和浮躁,我们看惯了张扬和奢华,我们因此不时的在寻找那颗真纯的心,寻找人心、众生心、佛心,寻找佛法的“本来面目”。正因此,让我们静下心来,体味法师为教为学为人的苦心、禅心、良心……

作者: 刘元春   编辑: yunw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