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全法师
我们常常被城市来来往往的人流牵引着,在浮华的都市忙碌,随波逐流,失去了安详宁静的生活,失去了闲散,失去了许多欢声笑语。但是,人生就是这样,漫长崎岖却充满了希望。如果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人生,就不会终日疲惫于旅程的坎坷艰难,执着于眼前的所得所失,从而获得心灵的和谐与保护。
人类合理的保护自然界,维护生态平衡,可以让我们远离灾难,远离饥荒;同样,保护好我们人类的心灵空间,则能带给我们自身乃至整个世界以和平安宁,正如法鼓山圣严上人所说:“心安则平安”。
自然界的环保,需要我们充分保护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保持一种平等对待世界万物的心,不要仅仅为了满足我们人类自身的欲望和贪婪,向大自然索取太多,从而无休止的破坏生态平衡;而我们人类自身心灵的环保,更多的表现在我们人类内心世界的安宁,不要被烦恼、仇恨、是非所障迷,这更需要我们升起等视众生的心,这种心就叫“平常心”。
让心灵环保安宁的根本在于生起平常心。
当年,六祖慧能大师听人诵读《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令其豁然开朗,决心学佛出家。从根本意义上讲,六祖慧能大师至此方找到精神的家园。一句“佛性无南北”,真实体现了六祖慧能大师等视众生的心灵世界,显示了他超然于物外的禅学精神:“众生平等,各有佛心”。
我们常说的平常心,首先指的就是平等心。《华严经》云:“一切诸佛,于信于毁二种众生,大悲普观,平等无异”。无论赞誉还是毁谤,等闲视之。不仅众生平等,而且佛、法、众生皆平等: “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大般若经》云:“上至诸佛,下至旁生,平等平等,无所分别。”可见,以平等心待众生,是禅宗思想指导我们做人,乃至修行的根本。
佛教修行的本质在于修心。而贯穿中国禅宗思想的一条主线,就是静心,让染污的心回归健康,让健康的心放下解脱,最后清净而无挂碍。
最早提出“平常心是道”思想的是唐代高僧,禅宗八祖:马祖道一。印顺大师在《中国禅宗史》中写到:“马祖道一的洪州禅出现之后,以平常心为道,才真正标志着禅学中国化的完成。马祖道一祖师的禅道自然观,充满着中国特色的佛性论”。马祖更多的强调心灵的自然,换句话说就是心灵的环保。胡适先生在《论禅宗史的纲领》中指出:“达摩一宗亦是一种过渡时期的禅。此项半中半印的禅,隋朝时期尤为盛行。至唐之慧能、道一,才可说是中国禅。中国禅之中,道一家自然主义成分最多,道一门下84员宗匠不久成为正统。‘中国禅’至此完全成立。”,(见《胡适文存》第三集,卷四) 。
马祖“即心即佛”,立足当下,恒顺众生,自他无差别的心灵自然观,是中国禅的基本思想,从而建立起等视众生的思想脉络,即平常心是道。众生只有在建立平常心的过程中,才能完成超越生死,调伏烦恼,实现心灵的和谐与环保。
作者简介:
释素全,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什邡马祖罗汉寺主持。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尼众佛学院教授,四川峨眉山佛学院教务委员。
作者:
素全法师
编辑:
李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