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中反思:假如佛陀是个CEO
2009年03月28日 21:13 】 【打印已有评论0

众生平等 、人人有座

佛教中佛与佛弟子的关系,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是先觉与后觉、师与徒的关系。释迦佛悟道之后,还是把自己当成僧团中的一员,与普通僧众一道,持钵乞食,赤足云游。佛陀之所以提倡众生平等,在于众生皆有佛性,大家本来平等一体,人人皆可成佛。把众生平等这个理念应用在现代的企业组织中,我们可以理解成企业中的成员虽然在组织中的分工不同,但是大家都具有一样的潜力,等待挖掘。在佛教徒心目中,佛虽福慧双圆、神通广大、自在逍遥、至尊无上,却毫无领导者、主宰者的威慑性,而是可亲可敬,可学可效的。在企业中,领导者并非绝对神圣,他可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但他的使命并不是带领团队去执行只是由他一个人所作的决策和定义的工作目标,而是与团队的其他人员一道去共同实现为社会创造价值并被大家所认可的工作目标。在企业里,互助观应取代领导观。除互相尊重并平等相待外,企业应尊重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权利,在企业文化里要突出每位员工无论资历深浅、能力大小,只要自己不断努力,都有可能成为领导的观念。每位领导都是帮助员工成功的兄长和朋友,只要自己肯努力,每位员工都应该有机会成为领导以帮助更多的员工成功。

后语

具有智慧的企业能感悟出一个企业活动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善心与善行。福与德是有内在因果关系的,正所谓天地有灵知,天地相通,天人感应,人以善感,天以福应,天道酬德,企业与员工若能以善心、善行经营,自然可以获得功德财富的馈赠。这是伦理—社会—个人之间合理运作和互动的实践法则。企业的命运和功德财宝的获得都与这一价值原理的运作息息相关。所以,企业管理者及其所经营企业的成功,在本质上,都可以佛教伦理实践的成功来体现。只有用诚信、慈悲、宽容、平衡、和谐等为基石的商业伦理来创建和提升企业,企业的和谐有序发展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杨威荣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