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与企业家的和谐幸福
2009年03月28日 21:05 】 【打印已有评论0

内容摘要: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与之不相匹配的幸福指数却在下降,科学技术的“物质至上”观念对人类文明发展提出挑战;当今世界面临新一轮严重经济危机,人们如何面对困境和应对挑战?使我对人类生存的意义产生认真思考,而在此基础上将其核心价值运用于人生经营和企业经营理念上,那生命的意义和利他的思维模式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

关键词:幸福至上 以心为本 利他之心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与之不相匹配的幸福指数却在下降。人们富裕了,有名有利了,但却焦虑了。中国企业家杂志2008年第9期调查显示仅有3%被调查者认为未感有严重焦虑情绪,既是幸福的,而97%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34.2 %的人有严重焦虑情绪[1]。人们究竟缺少什么?科学上的革命(科学技术)使人类充满信心,甚至成为了现代世界的新信仰,“物质至上”观念带给人们对物质的疯狂索求,现代化与温室效应的矛盾等,都对人类文明发展提出挑战。但事实上,“物质至上”却带来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纷争,战争不断,仇富、复仇等恶性事件屡屡发生,而物质拥有与幸福指数并不成正比。有调查显示:物质生活充裕的人所经历的痛苦程度,竟然跟物质生活贫乏的人相差无几(只是显现方式不同)。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复杂环境中,人们又如何面对困境,应对危机?这又给我们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心灵的环保以及思维模式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弄清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是人们经营人生,经营事业的根本。

1、幸福至上 

佛祖说:“一根蜡烛可以点燃1000根蜡烛,而它自己的生命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幸福是不会因为分享而被减弱的。”[2]物质上的东西是有限的(是外来的),所以会带来纷争的可能性,而幸福是无限的,它是内在的,所以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是不会有任何纷争的。所以幸福是至高财富,是所有目标中的目标。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

那什么是幸福呢?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它是一种情绪?是没有痛苦?是好运气?是满足?是物质享受?这些字眼都不能完整的说明对幸福的理解。不能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更不能成为幸福的支柱。没有人总处于完美的生活状态,幸福是一个长期的追求。如:当外在或物质发展的速度超过知识的发展时,人们承受著强烈的心理矛盾冲击,却苦无解决烦恼的方法,而丰富的物质享受就相对地带来了各种外在的干扰源,使我们跟内在世界(精神)失去了联系。于是很多人就寻求刺激,追求物质享乐或接触新鲜事物的刺激其本质上都是短暂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生的结果,所以不可避免地都会有所改变,当产生并维持快乐的基本因素改变时,新鲜感失去,情绪变化。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所以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快乐”、“痛苦”,以及形成的原因。“心”的感受,其实是两种基本活动交互影响下的展现,一是本能的认识力,二是制约因素。如果我们能够认清一切情境的真相,那么我们唯一的反应就会是“慈悲”。所谓制约因素在佛教名相中就是“烦恼”。即贪、嗔、痴“三毒”。愚痴就是“自我”,将“他”划分在外界,把他人和物质视为快乐或不快乐的可能来源,生活变成一种争斗,形成痛苦的轮回或回圈,但具有形体的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中,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却不愿意接受它的相对性差异这是逃避。贪著,即欲望,改变是相对实相中唯一不变的事实。嗔念,就是恐惧,拒绝接受相对真理的无常本质所导致的必然变化。以上均自心造作罢了。这是形成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圣严法师智慧语: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3]所以,要获得可持续的快乐——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了人的最高需要是精神,当人们的生活、安全、自我实现达到时,那么生命的意义最终应是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我以为幸福应该是当下快乐+未来预期(可持续性)。意义是生命的根本,也是我们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龚西娅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