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2009年03月28日 21:29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二、南传佛教音乐的现状及保护、传承措施

从保护传承的角度看目前云南南传佛教梵呗,目前主要存在用巴利语唱诵的早晚课经腔套曲,用傣语唱诵的仪式经腔套曲、日常经文曲调,民间流传的佛曲及佛教节庆中使用的鼓乐等类。由于传承传播的状况不同,可对之进行调查、整理、保护的手段也不尽相同。

(一)发展和传承状态相对稳定的早晚课诵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早晚课诵经经腔套曲,主要采用巴利语唱诵,已经形成以西双版纳总佛寺及云南上座部佛学院为传播中心和传承基地的重要佛教音乐流派。以西双版纳总佛寺的早、晚课佛乐套曲为例,一般由七至八首经腔组成,分别是:引腔、曲一【南无】(阿罗汉经)、曲二【布陀】(三皈依经)、曲三【南无灭聋】和【密代约】(连诵)、曲四【戛拉涅】(滴水经)、曲五【南无灭布陀】、【摩腊巴利通】和【舒阔】(连诵)、曲六【南无如般】(插入坐禅“帕瓦讷”) 、曲七【宛达密】、曲八【洒诸宛达密】。由于目前的传承传播状况比较稳定,除了有必要进行跟踪调查外,尚不需给予积极的保护措施。

(二)因人而异,风格多样的傣语仪式经腔

在云南与东南亚周边国家,佛教安居节、泼水节等节庆期间,将会在传统佛教仪式中使用本地语唱诵一些经腔套曲,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安居节期间的仪式——赕坦(献经节)时诵唱的【维先答腊】(佛教本生经末篇)套曲,一般由13部经文(曲)组成。由于使用本地语言傣语、缅语、泰语等唱诵的原因,这类仪式经腔也具有较明显的本地音乐风格。在西双版纳地区,景洪、猛海、猛腊三县及缅甸、泰国的僧人常在各寺之间互相往来,或受邀参与仪式,或驻寺授徒教学,而使该地流传的这类仪式经腔在音调风格上显现出异常混杂的状况。例如,据笔者上世纪末在猛海县调查,该县景真佛寺的两位住持比丘都章、都管系聘请自缅甸的不同掸族地区,并且各自分管上下两个分寺,以致其所诵的【维先答腊】经文主要带有缅甸的风格。另如笔者参加的另一次景洪县曼景兰佛寺的赕坦仪式,十四位比丘和僧侣分别来自西双版纳景洪县及缅甸边境的八个村寨,其中大约有一半是本村从数十公里外大猛茏镇佛寺邀请来驻寺者。仪式的后一阶段共唱诵经腔20首,由不同地区僧侣分别唱诵,其曲调旋律几乎因人而异,以致从该次仪式所体现出来的诵经风格上看,一是其来源的复杂程度远甚于其它佛寺,二是相对于本地原有风格来说,这些僧侣及其所诵经腔几乎都系外来风格。从文化传播和传承等不同角度,确切地体现了如今新兴的城市小区内部传统文化剧烈变异的程度和错综复杂的状况。对于这类经腔,除了有必要进行密切的跟踪调查之外,显然也无法对之施行有效的保护措施。

(三)还俗老“康朗”保存的本土经腔

“康朗”是傣语对还俗比丘的尊称。在傣族传统社会里,康朗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在寺外传承、传播和发展普及佛教文化,还利用自己的非僧侣文化身份来推展本民族的民间文化。在僧俗共同参与的节庆法会仪式里,种种用傣文译写和诵唱,深具傣族民间音乐和文化魅力的经文经腔,如佛教本生经【维先达腊】以及【的拉望经】、【贺党里坦经】等,有的依靠他们保存下来,有的就是出自他们的手笔。如今,掌握本土传统经腔的老康朗们多年事已高,如何从他们手中把这一部分文化遗产抢救下来,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杨民康   编辑: 李雅清